X

濒海战斗舰:生不逢时的探索者,美国战略失误的牺牲者

濒海战斗舰方案

但是必须要承认,除了事故率以及成本问题以外,滨海战斗舰的其他指标,完美的达成了美国的要求。

也就是说,滨海战斗舰的失误不仅仅是因为濒海战斗舰本身,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于自身情况的盲目乐观导致的战略失误

濒海战斗舰本身问题频出也与美军贪大求全,片面追求先进性,人员素质下滑严重有着直接关系。

苏联解体后,为了应对低烈度高强度任务而诞生,寄希望于同时取代护卫舰,扫雷舰巡逻舰等舰艇的超级二线军舰


美国海军在2001年首次提出濒海战斗舰构想。

定位为排水量500-600吨的,用途为在他国大陆架附近海域的近海巡逻任务的气垫船。

但是因为这一级别的舰艇吨位实在是太小了,多任务能力可以忽略 适航性更是可以忽略。

实在是不堪大用,更何况作为滨别人海的濒海战斗舰,自身必须有一定的运输能力,否则就是一个昂贵的靶舰。

因此在滨海战斗舰的计划招标过程中,吨位一路上涨。参与竞标的绝大多数方案,吨位已经到达了两千吨的级别。

但是造价也是普遍达到了一亿美元级别,和初衷背道而驰

6个竞标方案

洛克西德·马丁采用了先进半滑航船体的非传统单船体设计海刃(SeaBlade)方案


通用动力旗下巴斯钢铁提出的三船体穿浪设计的大甲板高速舰型,称之为通用动力多用途舰艇(GDMMC)


雷松集团则以挪威盾牌级导弹艇为原型,放大吨位,修改成水面效应船


诺斯罗普格鲁曼的以瑞典的维斯比级巡逻舰为基础放大修改的复合材料船体高度隐身化舰型设计


德事隆提出的设计案则为为混合双船体气垫船(Hybrid Catamaran Air Cushion,HCAC)

2003年三个方案通过初审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海刃方案(自由级)

通用的三船体穿浪设计的大甲板高速舰型多用途舰艇方案(独立级)

以及雷松的,特大号盾牌级气垫艇水面效应船的设计通过了筛选。

等三组团队通过初选,


美军同三个公司各签署一份一亿美元的合同,要求三家公司在7个月的时间内完成濒海战斗舰的第一阶段设计,让整体设计落地化。

2004年5月底,濒海战斗舰任务取舍的第二阶段。

雷松公司没有到达第二阶段。

到达第2阶段的是洛克希德和通用动力的设计。


洛克希德公司的先进半滑航船体方案。

以及通用提出的大型高速三体船方案

让美国海军难以取舍,因为两级设计各有所长,独立级的航速更高,整体来说外观更加科幻,对于本身定义就有些接近于耀武扬威的濒海战斗舰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

自由级的相对来说保守的一些,但是保守就意味着风险低,如果独立级出现失误的话,那么自由级可以及时顶上去,防止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漏洞。

两者并行互为补充。

因为两者的性能实在难以取舍,因此美国决定同时建造4艘两级的濒海战斗舰。

美国海军于2005财年订购一艘,2006财年订购三艘。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通用公司各自获得了两艘濒海战斗舰的建造合同。

美国原来的想法是,等到项目决出胜者之后,大量采购优胜舰艇,已通过采购单价来摊平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尽可能地降低产品单价。

美国在弹射器拦阻索舰载机等等一系列的领域都是这样做的。

但是因为濒海战斗舰属于全新舰种,所以说美国发现自己很难做出取舍。

最终结果也成了两者都是胜利者。

濒海战斗舰失败原因①任务模块构想忽视了任务模块的更换时间。

按照美国原来的想法,濒海战斗舰应当是一种能够在战时条件下快速更换任务模块,以适应多用途作战需要的战斗舰艇。


  1. 但是需要更换模块儿就必须要事先储备和足够多的任务才能进行更换。
  2. 而且两级濒海战斗舰并没有自行对模块进行更换的功能。也就是说想要进行任务模块的更换,必须要在港口进行。一旦离开港口无法更换用模块儿。
  3. 任务模块更换时间为三天到7天任务模块更换时间超出美国原计划,极大的限制了舰艇多用途作战能力。
  4. 想要进行模块的更换,必须事先储备大量的任务模块。而这些任务模块,因为美国本身制造业的萎缩,价格非常高。所以原本美国寄希望于通过濒海战斗舰的多种模块实现不同的作战模式,结果却成了模块,价格居高不下,一艘三五百吨级别的可以执行相同作战任务的轻型导弹艇价格也就和濒海战斗舰的一个任务模块差不多。

失败原因②,片面追求高航速,忽略其他性能指标

  1. 世界上2000吨级别的舰艇,绝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便宜而耐用的柴油机,仅有美国的濒海战斗舰所使用的是燃气轮机,燃气轮机优点是动力充沛,马力高,能量密度高。


  1. 但是燃气轮机烧的可是航空燃油,使用成本远高于柴油,再加上濒海战斗舰所使用的是喷水推进。喷水推进这种模式并未完全成熟,整体来说事故率比较高,两者相加就增加了。濒海战斗舰故障的概率
  2. 美国海军人员素质下滑严重,长期以来奔波于低烈度高强度任务,就导致了美国海军本身的任务频出。

失败原因③濒海战斗舰本身的火力比较弱,缺乏多用途能力。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主要武装为mk110型57毫米隐形舰炮和两门30毫米舰炮,以及一套海拉姆防空导弹。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火力同样为一门mk110型57毫米自动舰炮,一套海拉姆防空导弹,以及布置的4个角落的12.7毫米老干妈

舰艇本身缺乏强有力的火力和较强的反舰打击能力。

独立级濒海战斗舰有三个能够用于对舰或者防空的任务模块,分别位于舰艇B炮位以及机库两侧。

自由级滨海战斗舰还是仅有机库两侧的多任务模块安装部位可以安装防空导弹。

而且濒海战斗舰在设计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过反舰导弹的需要。

所以两级濒海战斗舰严重缺乏对舰打击能力。

而美国在发现对舰打击能力确实是不可或缺之后,因为两级濒海战斗舰整体上来说能够安装反舰导弹的位置寥寥无几,至于采用垂直发射形式发射的反舰导弹,更是找不到一个地方用于安装

也仅仅能够选择在舰桥前面安装两具倾斜发射的反舰导弹,而这种反舰导弹布局也是极大的破坏了濒海战斗舰引以为傲的隐形外形。


失败原因④,设计背离初始目标

濒海战斗舰原计划仅仅是排水量1000吨左右的小船,这个级别的吨位,如果较为重视隐身程度,那么完全能够将自身的rcs降到一艘小渔船的程度。

但是现在的吨位已经2000吨以上了。

  1. 作为护卫舰缺乏防空反舰能力,无法满足护卫舰的任务需要。
  2. 作为扫雷艇,吨位过大,造价高昂。高昂的造价让这个级别的军舰扫雷成本太高。庞大的吨位也让濒海战斗舰无法进入浅海,导致了扫雷任务无法合理有效完成。
  3. 作为特种人员输送艇 2000吨级别,你是怕特种兵死不了吗?特种兵需要的是小型快速,最好能够潜水的输送艇,而不是在逃生出生天之后,惊恐的发现自己受到了40多枚反潜导弹的火力打击。


  1. 吨位不够大。如果吨位上升到4000吨级别,那么就算濒海战斗舰吨位庞大,也能够凭借其强横的吨位强行满足任务目标,而仅有2000吨左右的吨位,也让扫雷模块,反潜模块等任务模块的严重冲突以及多用途空间的严重不足。润多用途能力没有舰艇可以和轻型直升机航母抗衡。

失败原因⑤,高估自己造船能力导致造价的恶性膨胀

作为一种仅有2000吨级别的战斗舰艇的濒海战斗舰竟然达到的航空母舰的级别!

沙特购买的4艘濒海战斗舰共计造价112亿美元!

112亿美元!

意大利的的里雅斯特级两栖攻击舰,造价才12亿欧元,一艘濒海战斗舰都购买两艘两栖攻击舰了。

就是美国自用版本的濒海战斗舰,其造价也是3亿美元。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平均造价为3.62亿美元,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平均价格为3.6亿!

3亿美元一艘的2000吨级舰艇!

对比一下15亿美元四艘054ap的价格,美军自己心酸不心酸

这个价格扔给某大国,都够建造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了,连航母带补给舰,驱逐舰护卫舰以及下面的潜艇的那种。

航空母舰造价40个亿,两艘盾舰每艘10个亿,4艘护卫舰,每艘5个亿,二十个亿(这个价钱够给这几艘护卫舰安装上小盾了)

然后5个亿再来一艘补给舰。

10亿美元来两艘潜艇。

还能剩下不少,挣下的这些钱能能够把舰载机买全,还能够对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结果在美国只能买到4艘濒海战斗舰


失败原因⑥,动力事故屡禁不止。

濒海战斗舰的喷水推进系统和动力系统日常出现问题,实际上可以说只要海外部署,那么必然会出现事故。

2013年07月26日 ,发动机故障,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失去动力

2015年12月,密尔沃基号在前往圣地亚哥船籍港(加利福尼亚州)发动机故障

2016年1月,“沃思堡”号在新加坡港因技术问题发生故障。

2016年7月发生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在海水泄漏,需要更换发动机;

2016年8月29日,科罗拉多号濒海战斗舰军舰推进系统故障

2016年10月,“蒙哥马利”号濒海战斗舰,先是和一艘拖船相撞,然后觉得拖船不带劲,撞了巴拿马运河的船闸,刚到母港就得大修.......

2017年,LCS-9“小石城”号由于没看天气预报,被冻瓷实了,在蒙特利尔困了三月

2018年,实在是扛不住的美国,在2018年没有一艘濒海战斗舰进行海外部署。

到19年总算松了口气,然后。

2019年,6月24日,LCS-15“比林斯”号濒海战斗舰撞击停泊的散货轮。


设计贪大求全,导致装备过度追求先进性,从而导致了可靠性不足,进而让濒海战斗舰事故频出。


但是濒海战斗舰出现问题,其原因终究是因为美国海军战略环境的变化。


90年代的美国的战略格局得天独厚,苏联已经解体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四分五裂,在美国和欧洲的默契之下,继承了大量苏联遗产的乌克兰和波罗的海三国,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实力已经被联手绞杀。

俄罗斯因为休克疗法,几乎休克。


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造成实际上的威胁。

西欧是美国的盟友,西欧国家的NFR-90计划,英国的cvf航母,法国的戴高乐号和黎塞留号,整整4艘采用弹射起飞滑跃降落的航空母舰。

意大利正在酝酿的新型轻型航母,西班牙正在酝酿的新型轻型航母


再加上这些国家原有的航母规模,这个是将近8艘的航空母舰

以及一系列的先进驱逐舰护卫舰计划,美国有一个强大的盟友。

日本经过广场协议之后,已经再次蛰伏,十年二十年之内,不可能露出獠牙,印度,在美国的威慑之下瑟瑟发抖,东方大国在,在这时不堪一击,一个航母编队就能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临大敌。


所以,独步天下的美国,需要的就是滨别人的海,靠他国的岸,尽可能扩充势力范围。

但是,美国的智库可能太过高估自己了,伊丽莎白女王级航空母舰从原先的弹射起飞着陆的仅次于美国航母的航空母舰,变成了一艘采用滑跃起飞短距降落的大号无敌级轻型航母。

黎塞留号航空母舰无疾而终,戴高乐号航空母舰的排水量也远没有原先所预想的那么大。


更没有想到,北约共同护卫舰计划会无疾而终,下一代护卫舰计划和三国共同护卫舰计划所产生的产物也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美好。

(德国荷兰西班牙的f-124,七省,巴赞是合作研发的,意大利和法国的地平线是合作研发的。)

日本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谦卑

美国更没有预料到,俄罗斯重新恢复元气,恢复的超出美国的想象,美国更没有想到一个国家的GDP的崛起能这么快。

美国更没有想象到这个国家的战略目标会这么的明确。

这个国家在引进了一些外来技术以后,以现有的武器装备大量扩充,其现有舰艇规模并不盲目追求先进性。

21世纪初在西欧国家争论他们的下一代护卫舰究竟需要装备哪些武器装备的时候,这个国家默默投产6艘主动相控阵雷达的驱逐舰。

21世纪10年代,西欧国家们依旧在争论他们是否需要采购第2批的地平线,或者第2批的f124,第2批的巴赞,第2批的45。

但是讨论来讨论去这些国家当中最好的英国也不过就是一二三四五六的六条顶个球。


然后这个国家新一代的驱逐舰大量建造,并且万吨级别的驱逐舰也是一下就是8艘....

战略意图明确,国家意志很坚定。这完全超出了美国的影响,也让自由级和独立级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空间。

濒海战斗舰的局限性。

大国海军从来不会缺乏主力战斗舰艇但是因为美国将所有佩里级护卫舰退役之后,并没有选择建造新的护卫舰,而是建造的濒海战斗舰,这种寄希望于通过多功能同时顶替护卫舰巡逻舰,特种任务舰的舰艇。

又因为在吨位上的过度保守,导致吨位严重不足,严重限制的战斗力。

最适合美国的其实就是四千吨级别,装备两套mt-30,48-64垂发,需要的话上一个小型的集成相控阵雷达的桅杆即可。

实际上大国海军的辅助舰艇从来不需要追求战斗力,追求的从来都是满足需求即可。


濒海战斗舰失败之后的补救


在终于认识到了濒海战斗舰是多么的失误之后,为了及时纠正错误,美国再次提出的FFG(X)招标。

奥斯卡公司提出的是一种基于独立级濒海战斗舰的方案,这个方案整体来说是将独立级的舰体整体延长,12米从127米延长到了139米。

舰体从铝合金换成了钢

球鼻艏也换成了常规球鼻艏。

烟囱设计,取消,改为向下排气的方式,从它的那两个附体中间的空气中排出

飞行甲板的长度缩短了一半,增设了一个32单元的垂发,

依旧保留了原先的多用途功能,但是任务舱的面积大大缩小。

舰尾两侧的平台上也是搭载了两座4单元倾斜发射式的nsm反舰导弹,


动力设备也由原先lm2500和Mtu 20 v8000.驱动喷水推进器。

换成了4台mtu20u8000柴油机的驱动双轴双桨推进

(飙车的事有现在这群已经服役的濒海战斗舰了,剩下的几艘造完了也就不下订单, 飙车的话,没有船能彪过,有这些自由和独立已经能够起到第一时间赶赴战区周旋的任务了)


增强防空反舰反潜能力。适当缩小机库面积 降低航速要求。增加固定式的easr相控阵雷达。


希望通过这些设施,已尽可能的挽救濒海战斗舰失误。

以濒海战斗舰为原型进行的ffgx方案,可能用于后续的濒海战斗舰改造当中。

而美国如果选择了欧洲国家的投标方案的话,那么美国将来的军用造船业都有可能进一步萎缩。

这样的话美国的空心化会进一步的加剧。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好消息。

万幸美国在21世纪新型战舰选身上出现了诸多问题。

感谢濒海战斗舰和朱姆沃尔特这两个看不到底的大坑他们成功抵消了美国二十年的科技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