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二战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是美国罗斯福政府的“苦肉计”吗

1941年美国夏威夷时间12月7日,日本东京时间12月8日,凌晨6时,这是个注定将被人们永远记住的历史时刻。日军偷袭珍珠港,炸沉炸伤美军各种舰船40余艘,击毁美军飞机260架,毙伤美军4500人。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瘫痪达半年之久。日本赢得了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主动权。

日本不宣而战的侵略行径震动了整个美国朝野,举国激愤,此前在国内一直占主导地位的“孤立主义”思潮和反对美国参战的呼声顷刻化为泡影。12月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了战争咨文,称12月7日为“耻辱日”。随着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议,12月9日,美国正式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珍珠港事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美国打赢了这场战争,日本沦为战败国。照理说这桩事也有了了结,但在一些美国人特别是孤立主义者眼中,珍珠港事件充满了太多的巧合。美国人不愿参战,罗斯福则拼命想把美国人拖入战争,正在这时日本人打了第一枪,而且是用卑鄙的偷袭方式,结果“孤立主义”一夜之间风吹云散,罗斯福如愿以偿,等等。

在战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探究珍珠港事件秘密的专著不下数十本,仅正式的调查就有四次之多,卷宗累计达1米有余......于是有关“罗斯福苦肉计”之说不胫而走,直至今日仍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话题。这种说法认为,罗斯福事前已得到日本人将偷袭珍珠港的情报,但他故意扣压不发,使珍珠港守军一直蒙在鼓里,诱使日本打第一枪,以便美国正式参战。结论——珍珠港事件完全是罗斯福政府一手策划的。

大家之所以都这么想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美国确实是提前得到了日本将要偷袭珍珠港的情报,而且是提前5天从中国得到的,但是他们根本就不重视,也不相信。其次,两次世界大战都使得美国在全球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一战后美国从一个建国才一百多年的国家一下跻身于欧美强国,二战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怎么看都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益者。

然而,相关研究者认为,珍珠港事件之所以发生,绝非罗斯福的“苦肉计”,它是日美双方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用计施谋、明争暗斗、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罗斯福

一、日本玩弄“和谈”骗局、巧妙实施战略伪装、严格实行保密措施、多次进行近似实战演练,为突袭珍珠港做了充分准备。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东距美国西海岸2090海里,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也是美国和远东、西太平洋之间的海上交通要道,素有“太平洋心脏”之称。基地内各种设施齐全配套,装备完善。

袭击珍珠港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战略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认为,由于日美两国工业能力和战争潜力悬殊,因此对美国作战只能速战速决,其战略企图是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型舰船和飞机,夺取战争初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为此日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玩弄“和谈”骗局。1941年2月,日本政府委派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利用他与罗斯福的朋友关系,与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会谈多达54次。日本还派出“民间”代表团赴美,进行所谓“私人交涉”,以麻痹美国政府。首相近卫文麿1941年7月亲自致函罗斯福,信誓旦旦地说“两国间并无不可用谈判方式解决的问题”,并保证日本“决不侵犯英、美在南洋的利益”。直至12月8日(东京时间)日本袭击珍珠港时,日本谈判代表还会见赫尔国务卿,照会美国政府,宣称日本“不拒绝谈判的机会”。

巧妙实施战略伪装。为掩护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企图,日本在日本内海主要港湾组织了与袭击珍珠港毫无关系的登陆演习,并邀请各国驻日武官参观。此外,还大肆制造进攻苏联的假象。1941年7月,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关东军特别演习”的大规模演习,秋季又增兵东北,总人数从40万猛增至70万。在日本突击编队向珍珠港隐蔽进攻之时,日本组织海军学校的学员和见习生,着水兵装招摇过市,掩护战争行动。

山本五十六

严格实行保密措施。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仅限于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和少数高级军官知道。突击编队的训练地点选在日本南端的佐伯湾和鹿儿岛。而集结地则选在北部千岛群岛的择捉岛单冠湾。突击编队由各自的训练基地集结时,选择了远离商船航道的航线,分批前往,各舰船及舰载队一律加上铅封,实施严格的无线电静默。突击编队一旦进入集结地域,即切断与岛外的一切联系。向珍珠港航行的12天中,内外无线电联系完全停止。

进行周密的侦察和近似实战的演习。为确切了解敌情,日军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搜集珍珠港的情报。日驻夏威夷领事馆积极参与了情报搜集工作,日军派出约200人的间谍到处活动,并于1941年8月下旬秘密开始了以舰载航空兵力为重点的实战演练,其中轰炸机编队至少进行了50次演习,最后在3000米高度的命中率高达80%。另外,参战舰船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

二、美国战略判断失误、盲目轻敌、疏于戒备、军事战略落后,致使在劫难逃。

尽管日本采取了各种欺骗和伪装措施,但此举的战略情报仍较早就为美国所掌握。1941年1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写信给海军大臣,正式提出偷袭珍珠港的设想。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很快从秘鲁外交官和其他方面得到了这个情报。1月27日,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把这个重要情报电告国务院。国务卿赫尔当即就把它的内容转告了陆军部和海军部。这之前的1月24日,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在给陆军部长史汀生的信中已指出,“如果发生战争,可能是从突然袭击珍珠港内的舰队和海军基地开始”。

此外,从1941年1月到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夕,美国从外交、经济等多个途径获得了日本的大量异常动向,特别是美军的无线电侦察系统还截获了日军准备偷袭珍珠港的密电。美国情报部门还通过名为“魔术”的密码破译机,截获和破译了日本外务省与日驻美使馆之间的217份电报和日本对外广播电台发出的大量“天气预报”暗语。从截获破译的这些电报和暗语中,美军对日本政府积极准备和急于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情报可以说已了如指掌。事发前美国决策层已认识到,美日之间的战争即将来临。

那么,为什么美国在获取了如此大量的战略情报后仍遭到日本的突然袭击呢?根子在于美国的战略思想影响了对战略情报的正确判断,主要表现在:

盲目轻敌。战前,美军政府内有一种普遍看法:日本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所拥有的人力、物力都比美国弱得多(经济实力仅为美国的1/10),因而不敢进攻美国。

错误判断次要方向的战争威胁。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美国认为,它面临着德国和日本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两个方面的威胁,而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技术力量最强,一旦征服欧洲,很可能迅速调动西欧的工业潜力来对付美国,而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力量不足以危及美国本土安全。直到1941年夏,美国的战略判断仍是:“德国和意大利将在1941年8月前后同美国交战,日本极可能不参战。”

错误判断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时间和地区。美国认为,日本为了配合德国作战,将会乘机北上进攻苏联,或南下进攻东南亚,它不敢贸然东进同美国直接交战。1941年11月27日,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和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在呈送罗斯福的《关于远东局势的报告》中,虽正确判断日本将会南进,特别是入侵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但对日本业已开始的东进行动仍未作出明确的判断。

情报机构不健全、不统一,通讯网络不畅通。例如,1941年12月6日,“魔术”系统已截获日本给美国的最后通牒。当晚9时30分,罗斯福总统看过这一情报的译文后,即打电话找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商量,但当得知斯塔克正在国家大剧院看戏时竟把这事搁了下来。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国情报机构分散,送交程序繁琐,没有一个联合的情报机构或情报咨询委员会来鉴定、分析、综合和及时传达情报,也没有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根据情报判断采取相应行动。美国承认:“珍珠港事件前美国是了解情况的。但在情报上来说,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这是情报系统上从上到下的失败,或者说根本没有系统。”

军事战略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直奉行马汉(美国海军军官、历史学家,提出海上力量对霸权的重要性理论)主义的军事原则,把控制大西洋、太平洋的通道和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列为最高战略目标。基于这一点,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把当时的世界海洋霸主英国当作主要假想敌,对日本则采取“边缘战争战略”,作出不在西太平洋建设军事基地的让步。其战略设想是,把美国的前沿阵地移到欧洲和太平洋上去,将战争限制在远离美国本土的边缘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罗斯福曾想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在孤立主义盛行的情况下,他的主张并未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即把德国作为主要假想敌,并正确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但由于对日本的战略企图判断失误,继续对日本奉行“边缘战争战略”,没有增强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这样就使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军力逐渐超过了美国,珍珠港事件前,日军与美军航空母舰的比例已达10:3。日本于1941年7月24日在法属印度支那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战略地区菲律宾、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造成严重威胁时,罗斯福虽决定当年9月5日前向菲律宾增援炮兵、坦克部队和作战飞机,但仍没有加强对夏威夷等地的戒备,这一切注定了美国在劫难逃,注定了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