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英鸦片战争是持久战吗?清朝和英国是哪个更希望持久战

我认为鸦片战争具有持久战的一些特征。鸦片战争英国在军事武器和战术思想及运用高于满清,满清政府则有天时、地利、人员、后勤等多项优势。

英国对外战争的军事哲学思维是蚕食,这就是持久战的思想,运用英国的军事实力掌控战争的主动权。如英国和法国在1337年 - 1453年间的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和阿富汗进行了三次战争,和缅甸进行了三次战争,特别是对印度进行了无数次战争,历经250年才完成殖民统治。

中英鸦片战争,英国认为持久战能够扬长避短,降低英国军事战略的劣势,让英国控制战争的节奏,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所以,英国更希望采用持久战的方式开展鸦片战争。本文重点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具有的持久战特征。

上图是清朝海军中唯一的西式战舰剑桥号(又称Porcher),(1799年下水,原属于东印度公司,后来转卖法国英国美国,美国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时卖给清朝,由于剑桥号没有配备武器,清军做了改装,装备了各种各样的枪支)在1841年2月27日广州珠江战役中被摧毁。

一、持久战的定义

持久战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作战。有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持久战。

战争中的一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通常在战略上采用持久战的方针,通过长期的作战,逐步削弱敌人,转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最后赢得战争的胜利。战役、战斗的持久战,通常是在特定的情况和需要下进行。

历来兵家一般多忌旷日持久的战争,主张速战速决。但也有的主张以持久战疲惫、消耗对方,尔后击败之。如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了解本国之物资、资源、兵力、军火、武器、民心、军队士气等都不如日本,由当时的国际情势来看,中国太弱,日本太强,很有可能被击败。故提出以空间换取时间,亦即是俗语的拖延战术,以争取后方制造武器,兵力编排,军事攻守能力,防御战线等整体规划。

上图是英国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袭击了广州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持久战特征

1、整个战争的过程具有持久战的特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看到双方发动了战役冲突后,立即转入谈判状态签约,然后又毁约升级战役规模,再次谈判,最后结束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间从1839年9月到1842年9月,共持续三年。期间处于打打停停的状态,共有四个阶段六十一个大事记(点击可看)。因此,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一直处于边打边谈的状态,这就是持久战的特征之一。

2、英国发动战争的战略目标以贸易为主。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整体战略是开展与大清帝国贸易获得财政盈余,其最终目标是在中国沿海获得殖民地占有权。这样就需要通过占领中国的沿海一系列的城市和封锁主要河流系统来实现。为此,英国的军事策略是用最快的速度攻占目标,一旦中国的某个炮台或城市被占领,英国将摧毁当地的武器库和缴获的枪支,留下一小队士兵守卫,然后继续前进攻击占领下一个目标,这样能够以最少兵力的投入来运作战争。大量英国私人商人和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部署在新加坡和印度殖民地,这样确保了在中国的英国军队得到充分后勤供应。这也是持久战表现之一。

3、英军运用积小胜为大胜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维。英军和清军的每次战役交锋的时间很少超过一天的,大都几个小时结束,最短的一次是在定海,英军舰队9分钟就搞定了定海水军。而且战场不是海岛,就是沿海城镇或者沿江重镇,这样就处于英军舰队炮火的绝对优势。英军的机动性强,采取打不赢就跑,寻找新的战机,从广州一路北上,攻占浙江定海、攻打镇江等。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打到了天津和北京。这就是持久战的特征。

4、英军牢牢掌握制海权以制海权来控制每次战役的节奏。英军根本不会深入到中国的内地,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战场都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即使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看,英军也是不敢深入腹地,最远才到北京。每次进攻都是主动发起,而且获得胜利后,立即谈判,不让满清获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也是持久战的特征。

5、英国的蚕食持久战的效果明显。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经过三年的军事斗争,英军充分发挥其优势,两万英军几乎所向披靡,每次战斗都是以清军惨败而告终,并且双方伤亡率也是极不对称。参战方兵力:英国军队19000人,清朝军队91680-200000人。 伤亡情况: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 ,中国伤亡22790人。显然,英国的战争策略取得成功,1842年7月21日对镇江攻击取得胜利后(见下文“镇江保卫战”),中英双方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上图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士兵手持火枪。

三、清朝无法发挥人海的优势开展持久战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继广州失败,浙江连失三镇,道光帝为之震动。同月,授其侄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收城剿贼”。十月,奕经途经江苏宿迁,得知当地举人臧纡青有智略,与之“招商军事”,聘入幕府,拟举为参军,但臧纡青不愿授职,便“敬为谋主”。他提出一个建议:从山东、河南招丁壮万人,从本地招丁壮两万,让他们分伏宁波、镇海与定海,人自为战,战不择地。各地士绅领团勇伏于城内,大军伏舟港口,声东击西,内外交逼,英夷必败。

可惜,英军以舰队为据点,集中优势兵力,不断地骚扰清军和发动战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摧毁了清朝的战斗力。而且战斗一结束,就撤出战场。这样清朝占据的人海优势,无法发挥,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每次战役都无法形成清朝期待的持久战。

上图是1842年7月21日英军攻打镇江城,在镇江Chinkiang 战役中,清代火绳枪步兵和英国步兵之间的战斗画面。清朝步兵撤退到城市以及随后的近距离战斗导致双方伤亡惨重。

四、镇江保卫战,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最惨烈的最后一次战役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扬子江战役,攻陷吴淞炮台后,于6月溯流而上,直逼镇江,7月21日对镇江发动攻击。侵略军来势汹汹,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当时驻防京口(镇江)是满洲副都统海龄所率领1500青州(山东)兵和临时调来的2700余四川兵。

面对当时装备先进大炮和滑膛枪的英国远征军,镇江军民表现了极高的民族气节和精神。他们血流城垣、尸枕街市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炮战、巷战……。在每一寸土上与敌争夺。

在镇江四城门均被英军攻破后,海龄妻子为激励丈夫与敌血战到底,以及表示与城共存亡的决心,竟带着孙子一起跃入烈焰之中自尽。悲痛欲绝的海龄顾不得埋葬亲人,挥泪召集残部,要求全体将士“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在侵略者面前苟活”!海龄率部与英军“腾掷街巷”作殊死一战。在最后的关头,他下令部下将公文纸和木柴一起堆在他的周围,又亲手点火自焚,壮烈殉国。值得一提的是,城陷后镇江女性同胞也保持了气节,殉国者不计其数!

镇江守军几乎以全部牺牲的代价,让骄横的英军付出死亡39人、伤超过百人的重大代价。这是整个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伤亡极为惨重的一次。

1842年8月2日,英军离开镇江,准备进攻南京。1842年8月31日,道光帝正式下旨同意签订条约,可是29日,摸透道光心思的前方大臣已经签署了《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我的相关文章:

《比较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和英军在武器装备和军事战术上的差距》

《250年博弈 印度莫卧儿帝国被英国东印度公司蚕食打败成英国殖民地》

《第一次鸦片战争四个阶段六十一个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