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动态图解东洋倭刀:二战日本陆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

二战日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从当时对手的评价中或许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李宗仁曾感慨道:

“日本陆军训练之精,举世罕有匹敌。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不易有隙可乘。”

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东南亚战场上的英军都表示:

“日军枪法准确、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战术得当,战斗力不弱于德军,是相当难对付的敌人,即便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仍能各自为战。”

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战斗中,缺乏后勤给养的日军士兵在茂密雨林中大胆地迂回包抄,其卓越的战术素养一度让盟军极为头疼。然而在各方打击之下,日军战线最终崩溃,这支强悍的陆军尽管昙花一现,但带给人的思考却是深远的。那么日军的顽强意志源自何处?其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过分倚重精神力量

日军官兵的成长环境与任何国家都不一样,青少年除了从小接受基础的军事训练之外,培养对天皇绝对忠诚的品质也是分量极重的一环。1927年,日本通过修订了的《兵役法》,全国20岁以上的男子均要登记备案,以便随时补充军队。入伍之后,《军人敕谕》和《战阵训》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教育:

“军人以尽忠节为本分,义重于山岳,死轻于鸿毛”

此外,《战阵训》中还强调:

“生不受虏囚之辱,死亦不能留下罪祸污名”

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所有被俘虏的士兵都成了“国贼”,户口本上也要以红笔标记。在阿图岛之战的最后阶段,军医辰口信夫在日记中写道:

“晚上20时于本部前集合,野战医院也参加进来,入院患者要全员自杀,年仅三十三岁的我即将死去,但我并不感到遗憾,天皇陛下万岁……”

无独有偶,1945年3月17日,日本本土收到来自硫磺岛的诀别电:

“战局已至最后关头,敌军以超乎想象的物力从海陆空发起猛攻,我军将士犹如赤手空拳一般与之搏斗。在敌接连猛攻下,我军将士相继毙命,此要地即将落入敌手,卑职万分抱歉……当此弹尽粮绝之时,痛感皇恩浩荡,虽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悔,兹告永别。”

类似这样的电文在整个二战期间不绝于耳,客观地说,尽管这种精神控制残酷且不人道,但在激发日军战斗力上的确发挥了不小作用。面对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覆盖,硫磺岛的折钵山也被削平了四分之一,可即便这样,驻守该岛的23000名日军官兵也能在缺少食物、缺少淡水、缺少弹药的炼狱中坚持近一个月,这本身不就是军事史上少有的事吗?

硬件建设过于落后

二战期间,日本陆海军争夺资源和经费的矛盾人所共知,但海军毕竟是贵族军种,要保持一支优势的海军力量就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这就使得陆军的建设相对滞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无论吨位还是数量都丝毫不弱于英美,但陆军却依旧停留在日俄战争时的水平。以军队制式武器为例,在美英苏德均已换装自动步枪的情况下,日军还在使用三八式步枪,这是什么年代的装备?三八式步枪又称三八大盖,列装于大正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可见几十年来日本陆军的装备建设和军事思想基本没有更新换代。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火力更是没有办法与美军抗衡,美国一个步兵师通常配属4个炮兵营,拥有各型火炮72门,而日军一个师团只有36门山炮或野炮,且口径与美军相差甚远。更要命的是,这种火力不足的劣势往往因为后勤问题而被进一步放大。在西方各国都强调摩托化和机械化的大背景下,日军还在使用骡马和人力来牵引火炮与辎重,难怪打起仗来只能欺负欺负落后的东亚邻国了。战至后期,缺乏充分给养的日军只能一路打一路抢,藤原彰在回忆录《中国战线从军记》中描写道:

“像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因为完全没有粮食供给,即便再三禁止,掠夺也难以避免。为不使第一线作战的部队因为饥饿而死亡,日军各部就必然会千方百计地掠夺。”

而这种现象在尚有东西可吃的大陆还好说,在茫茫太平洋的孤岛上却完全行不通,成千上万的陆军士兵在派往太平洋战场之后基本上就已经宣布了死刑。

战略战术不切实际

日军当然知道己方的硬件水平不如英美,面对更加强大的火力,只能靠旺盛的斗志把敌人粉碎。由此引申出来的战略战术往往片面夸大己方的作战能力,而代价是底层士兵成批成批地报销。据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招收学员时,面试官会给出这样一种假设:“你手上只有一支步枪,面对十个敌人该怎么办?”有些学员回答:“先行撤退,寻找机会各个击破”,这样的战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不好意思,等待你的是不予录取!因为面试官考查的是你是否具有进攻精神,所以正确答案是:“冲上去,包围并消灭他们”!

我们今天看这样的故事,感觉好像儿戏一般,但日军高层却是一如既往按照这样的精神指示打仗的。总的来看,这是一支优点和缺点都很分明的军队,下级官兵的英勇往往被高层军官的拙劣葬送,也许正如美军评价的那样:“士兵优秀,军官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