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上海将全面超越香港和新加坡的最后一步!


6月18日开幕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等方面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规定,正常的贸易和投资需要资金都可以自由的进行。”

这个发言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可以这么说,过去几十年,香港之所以能繁荣、保持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陆的封闭,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民币无法和外币自由兑换。

一旦放开来,香港的优势降彻底消失,上海必定取而代之。

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香港就无法被取代

人民币自由兑换,就是你手里持有外币,想什么时候换成人民币都可以,价格按照市场汇率即可;你手里的人民币想换成外币也是,不限时间、不限金额大小,不设任何限制。

自由兑换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两种。

先说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是指国家不对资本项目下的长短期资本的流出流入加以限制,它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比如外国资本无法投资中国的股票,最大的障碍就是目前中国资本项目兑换不自由。

除了资本项目,其他所有国际贸易中涉及到金钱交易的,都称为经常项目,比如国际间的商品交易、设备买卖都属于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可兑换,也就是政府不对这些项目里的货币交换设限制。这方面的自由兑换,中国从1996年12月开始,就已经实现了。

中国之所以实现外汇管制,原因很多,一方面是防止国家改革开放积累的财富轻易外流,另外一方面是也是为了防止金融风险!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飞速,资本回报率在世界名列前茅,所以对于境外资本而言,来中国投资是最划算的,但因为中国外汇管制严格,人民币兑换不自由,所以他们只能绕道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具体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你是散户,想投给发展前景不错的中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只在香港上市了,那你要投资,是不是就得把你的货币换成港币投资了?之后赚了钱,再从港币换成你的本国货币拿走,散户的资金,通过港股汇集到香港,是渠道之一。

投资者也可以购买香港各个基金公司推出的基金产品,香港靠中国近,推出的针对中国发展的投资产品种类比他们本国更丰富;而且这些产品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向全世界发布的,所以购买起来也方便,这样又有一部分资金换成港币来到香港。

但这些散户的钱,都只是小钱,真正的大钱是企业之间的结算,比如一个公司,做的是美国和亚洲多国之间的贸易,在日本赚了日元、在越南赚了越南盾,在中国赚了人民币,如果把结算放在中国,因为人民币兑换受管制,兑换起来不够方便,结算起来也很麻烦,所以不如放在香港或新加坡。

如果放在香港的话,企业一多,香港的各家银行自然就沉淀下来天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总不能闲放着,需要投资,因为中国投资回报率高,所以很多资金就换成人民币来到中国。

对于那些把钱放在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而言,不管我放的是美元、日元、还是越南盾,我唯一的诉求就是我需要把钱取走时随时可以取走,哪怕我为了使用方便,把我的货币换成来到港币,也是这个要求,香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大家更乐意把钱放在香港。

而且在香港,因为比新加坡更靠近中国,所以也更容易找到熟悉中国情况的金融投资人才,资本也更容易及时把握风吹草动,该撤的时候可以马上撤离。

从本质上讲,香港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金融防火墙;而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香港也是他们规避中国外汇管制风险的防火墙。

两边都需要香港,所以香港成了中国和外国投资者之间的超级联系人。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香港一直是中国内地外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地。从增量上来看,近10年来自香港的投资一直占内地外来投资60%以上比重。从存量上来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内地累计实际使用港资10992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的54.03%。

这些钱,并不都是香港自己的,而是世界各地想要进入中国赚钱的资本,在香港换了个马甲来中国。

因为香港有港币,所以才可以这么操作。

新加坡金融中心地位的获得与之类似,因为香港更靠近中国,所以能在金融中心排行榜上比新加坡靠前。


这是以前香港无法被内地城市取代的最重要原因。

至于很多人所说的什么香港的法治环境,与此相比只能算是锦上添花的优势,算不得根本原因。

一旦给了上海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权力,香港那点锦上添花的法治环境优势根本就阻挡不了合法资本从香港流向上海。

上海为什么能?

前面说了,香港之所以能超过上海,根本原因就在人民币兑换不自由的前提下,香港的超级联系人身份,所以一旦上海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香港就会被超越,之所以这样,背后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上海其他方面的优势,远甚香港。

现在全球国际贸易的物资,也就是人类制造的财富,80%都是通过海洋进行运输的。

上图是一张2018年全世界船舶在海洋上的分布图,沿海浅绿色很浓的地方,就是船舶停靠最多的地方,因为有了船舶停靠,就意味着物质财富在这些地方集聚,装卸、交割、结算,于是能有效带动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

而且周边城市也可以利用物流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打开国门加入世界贸易体系时,首先开放的是沿海城市,首先富起来的也是这些沿海城市。

世界其他国家也类似,沿海城市会比内陆城市抢占到更多先机。

物流中心往往是资金流中心,资金流中心往往是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又派生出贸易、商业、生活、服务中心……

这就是沿海城市容易富起来的内在逻辑。

东亚区域最亮色的地方,构成了一条经济走廊,如果我们像下图这样,把亚洲每个国家经济最为活跃的四个沿海城市——东京、上海、香港、新加坡挑出来,20万吨级以上的货轮只在这些“大站”停靠最为省事,货物在这里装卸、集散、交割,然后通过吨级更小的货轮把货物从集散到周边其他相相对小的港口。


如果20万吨以上的国际货轮只能在亚洲选一个货物集散地,那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选在中间,四个城市的中间是上海和香港,上海以经济繁荣的长三角为依托,香港以富饶的珠三角为依托,不分伯仲。

但上海和香港比起来,还多了一个优势,就是货物可以通过长江辐射到沿江的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中国经济重镇,也就是腹地更广阔,所以,如果巨型货轮只能在亚洲选停一个点,最优选择是上海。

货轮先到上海,把货物卸下来,然后分成不同的货轮发往亚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并把从各个国家集聚过来的货物运走。


这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目前上海洋山港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集装箱吞吐量排行榜的世界第一,这还是在中国金融未曾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的。而且,洋山港目前因为吞吐能力的问题,只做集装箱,散杂货是不做的。

目前正在筹划的大洋山片区,港口吞吐能力会是已经建成的小洋山的2倍还多,而且还有货运铁路直达港口,如果真的建成,洋山港就成了无法超越的宇宙第一港了。

单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创造出跟海运相比有革命性变革的运输方式,货物就还是会以海运为主,那中国只要不是重新闭关锁国了,上海就一定是世界物流的亚洲中心。

作为物流中心的上海,没能发展成为金融中心,最大的障碍就是前面说的——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所以现在给上海这个自由,它就必然能成。

曾经的上海: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以上分析不是猜测,因为上海真的曾是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让我们回到民国时期的上海,回到那个人们把那时的上海称为“大上海”的时代。

之所以叫“大上海”,是因为那时的上海,确实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城市。

先看经济,下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摘出来的1933年的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上海的经济实力:36%的工厂、53%的工人、60%的资本都聚集在上海,上海的GDP占比66%,是第二名的广州的7倍还多。

那时全国最大的五大书局分别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开明书局,全都在上海。根据美国学者白鲁恂(Lucian Pye)的研究,抗战前夕,仅商务印书馆一家,一年图书发行的总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当年的图书发行总量,一家企业匹敌一国,你想想是什么概念。

著名历史学家许纪霖教授下过这么一个论断:上海曾是中国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学中心、电影中心、报业中心、出版中心。

其实不仅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亚洲的中心。

这就是上海曾经的辉煌。

上海未来一定能成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上海到底是怎样丢掉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两顶皇冠的?

有人说是因为中国实行计划经济,有人说是因为建国以后美国组织他的兄弟们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遏制发展,打落了上海头顶的亚洲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两顶皇冠。

如果只是因为这个,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应该很容易把皇冠抢回来才对,可事实上并没有。

因为背后还有一个很关键的技术原因——上海没有深水港。

民国时候,也就是上海最辉煌的1930年代,世界上的民用货轮一般在1.5万吨左右,军舰3万吨不到,很牛逼的泰坦尼克号也才4.7万吨不到。

5万吨,正好是黄浦江在泥沙清淤到位的情况,所能停靠的最大吨位的轮船。

所以凭借优秀的地理位置崛起的上海,当时没有深水港,也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物流的亚洲集散地。

但也正好在上世纪30年代,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开始采用集装箱运输货物。


1967年越战期间,集装箱的优势被发扬光大,对世界航运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

与之相应的,就是轮船吨位的飙升,目前为止,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货轮的最大载重是22.5万吨,一艘船可以装2.38万个集装箱。

海边堆得高高的,就是一艘装满集装箱的货轮

我们平时看到的卡车,一次拉的就是一个集装箱


黄浦江不是只能进5万吨以下的货轮吗?大货轮进不来怎么办?

上世纪90年代,上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船停在海上,政府组织了很多5万吨以下的转驳船,去海边把各国来的货轮搬到转驳船上,再运到黄浦江码头,这样一条15万吨的货轮,分成三条转驳船可以运完,产生的所有成本,由政府来承担——但这样操作下来,成本高是一方面,而且随着上海国际贸易的发展,根本满足不了海量的客户需求。

深水港的问题,是上海无法成为亚洲物流中心的最大短板。

所以上海才倾尽全力,在距离市中心80多公里的小洋山,向浙江租了岛,建起了洋山港。这个想了解的更多点我另外一篇文章《到上海洋山港,感受中国崛起的力量》!

到2019年为止,上海港已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完成4201万标准箱,是整个美国2018年所有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和的194%,其中洋山一个港口就共完成了1842.5万个标箱的吞吐量。

至此,上海解决了没有深水港的核心技术问题,所以地理位置优势再次释放了出来,成为亚洲物流中心。

如果不是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与之伴随的,是上海成为亚洲金融中心、商业中心。

所以易纲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在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等方面先行先试”时,很多人激动不已。

等政策一落地,事情就圆满了。

为什么是取代,而不是并列?

如果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意味着香港和新加坡的国际中心地位将会相对下降,降级为亚洲金融心、东南亚金融中心、或者华南金融中心,但总之是与世界金融中心无缘了。

很多人要说,为什么是取代,而不是并列为世界金融中心?

打开地理课本,看看世界时区划分你就明白了:


人类目前普遍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这几个地方与伦敦正好间隔了8小时左右;而伦敦到纽约,虽然只间隔了5小时,但相比美国中部的其他城市已经是最好的选择。

金融中心这样分布,正好把一天24小时分成了三份:身处亚洲的同志下班了,伦敦的同志正好上班;伦敦的同志快下班了,纽约的同志正好接替下来——这样可以保证资金一天24小时都不用闲着,满世界流动着赚钱。

而且这样的分布,正好与目前世界最活跃的三大经济体的分布吻合——东亚经济区、欧洲经济体、北美经济区。

也就是说,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全球只需要三个就够了。

而亚洲的香港、新加坡、上海、东京这几个城市,位置最好的当然是上海,所以上海扫清了人民币兑换自由的障碍,其他几个想与之匹敌,完全没有胜算。

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关注小树的世界观,第一时间读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