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深海之中的隐形杀手,看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前后的潜艇部队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建立在科技革命基础之上的现代战争,大量先进科技应用于实战领域,许多新式武器也在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于这场战争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道伤疤,至今仍在警示后人战火的残酷。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正面交锋。日本采取了不宣而战的恶劣手段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造成了美军太平洋舰队的大量伤亡。日本之所以敢于向美国发起挑战,其主要依靠的就是在二十世纪以来日本海军的发展与强盛。在进入到了二十世纪之后,日本海军在原有的舰船和海军航空兵之外又增加了潜艇部队的发展计划。这种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栖息于大洋深处,对于往来的敌方舰船发起突然袭击,很容易就会对舰艇造成重大损伤。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潜艇也曾经在二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日本潜艇部队的发展历程

广义上的潜艇作为一种武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耶鲁大学的大卫·布什奈尔建造的海龟号就已经具有了潜艇的若干特征。1864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联盟汉利号潜艇成功炸沉了北方军队的护卫舰,从此拉开了潜艇大量用于实战的序幕。日本的潜艇发展应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的“霍兰”型潜艇。据日本学者坂本金美的《日本潜艇史》记载:

“这种霍兰型潜艇长15.84米,宽3.05米,排水量70吨,机关炮2门,鱼雷发射管1具,水面动力装置的推力为60马力。到1901年,除美国海军购买了这种潜艇外,英国海军也订购了5艘。1904年,日本海军订购了5艘,俄国海军订购了6艘。”


霍兰型潜艇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国家,拥有大面积的海域和星罗棋布的小岛。在1895年之后,日本悍然占据了我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张。潜艇便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式武器进入了日本海军的考察范围之中。后来升任日本海军大将的井出谦治当时还只是大尉,是他最早和小栗孝三郎提出了潜艇战的重要意义。井出谦治认为:

“无论白天或黑夜,潜艇都能不被对方发现,避开敌方炮火,潜入水中将其击沉。日本能轻而易举地打破敌人对我港湾的封锁,防止敌人对我城镇的炮击。对于我们这个岛国来说,海岸线较长,需要设防的地点很多,我确信将这种潜艇作为一种海防兵器,最为得力。”

对于当时力图扩张的日本来说,发展潜艇部队符合明治天皇“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战略意图。所以,日本开始着手发展潜艇,并在日俄战争期间凭借霍兰本人亲手设计的图纸建成了日本第六号、第七号潜艇(之前的五号全部系购买所得)。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潜艇


日本的潜艇部队进入到正式海军计划之中是在1923年,由当时的海军部和日本高层联合制定,根据当年的《国防方针》表明:

“假想敌国:美国、俄国和中国,三国之中美国居首位。

所需兵力: 海军——战列舰9艘,航空母舰3艘,包括12艘重巡洋舰在内的巡洋舰40艘,驱逐舰战队及潜艇战队用作旗舰的巡洋舰16艘,驱逐舰144艘,潜艇70艘,另有航空队若干个(岸基航空队65个)。”

当中要求潜艇的数量需要达到70艘,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作战规模。由于受到一战的影响和战后海军裁军会议的限制,各国对于潜艇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以英国为例,在一战之前英国并不重视潜艇的发展,在英国军内长期认为潜艇是弱小国家的武器,并不适合大英帝国。可是在一战中德国的潜艇很快就击沉了三艘英国的装甲巡洋舰,并演化出了独特的潜艇战攻击往来的商船和舰队,造成了英国的重大伤亡。据资料记载:“截至战争结束,(德国潜艇)共击沉商船3612艘(8401974吨)”。这个数字无疑是非常惊人的,也因此在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英国提出应该彻底废除潜艇,但是未获得支持。正是这样的潜艇作战经验促使日本决定将之提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战时期的德国潜艇战果惊人


日本的潜艇战术主要集中于早期监视、跟踪大型船只和破坏敌方运输线上。在偷袭珍珠港前,日本还提出了以袖珍潜艇在航空兵进行第一波攻击后,再度打击珍珠港。据资料记载:

“1932年初,当时任舰政本部第一部第二科(分管鱼雷兵器)科长的岸本鹿子治上校,提出了建造袖珍潜艇的建议。1933年首次完成了样艇的建造,同年8月起由两名艇员(加藤良之助少校等两人)进行试航。1940年,根据首制样艇的试验结果,又建造了两艘试验艇,9月即作为一种正式兵器装备部队。这种袖珍潜艇能以21.5节的航速航行50分钟,估计在波浪相当大的海况下仍可袭击敌舰。1941年8月底建成12艘袖珍潜艇,可由1艘母舰搭载。该型艇的全长为33.9米,直径1.85米,排水量43.75吨,动力装置为600马力电机1部,设计航速25节,续航力为21.5节航速时航行50分钟(6节可航行8小时),潜航深度100米,45厘米鱼雷发射管2个,有艇员2名。”

这种袖珍潜艇由于体积小,很难被敌方发现,一般的反潜作战方式也难以奏效。可是,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种袖珍潜艇一旦出击就很难自行返航,需要另外进行收容和搜救。如果无法保证这一点,那么所有的潜艇队员就会全部有去无回。这也是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最早的敢死队战法,由于当时日本狂热的军国主义氛围,很多基层军官都支持这一主张。但是,身为联合舰队最高长官的山本五十六却表示坚决反对。最后是舰队首席参谋黑岛向山本提出了收容艇员的新方案,才最终得到了默许。

珍珠港事件中也有袖珍潜艇的身影


日本潜艇部队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可是在太平洋战争中早期的战果却是平平无奇。虽然山本五十六同意了袖珍潜艇的作战计划,但出击的几艘袖珍潜艇一艘也没有返回,所以袖珍潜艇的战绩只能依据推测和美方公布出来的结果。据资料记载:

“由于参战的袖珍潜艇一艘也未能返回,就无法查明这些潜艇的详细战斗过程。然而,根据战后得到的美方资料推测,岩佐艇和横山艇成功地突入了港内,并进行了攻击。酒卷艇由于罗经发生故障,偏离航向而触礁,艇首破损,无法发射鱼雷。该艇曾试图返航,到达预定的收容点,但船员因废气中毒,神志不清,致使在瓦胡岛东侧的佩洛斯机场附近搁浅,艇长在不省人事的情况下被俘,副艇长战死。 有1艘没有突入港内,战后美军在港外打捞出水,艇上的鱼雷尚未发射。这就是现在陈列在海上自卫队第一术科学校的那艘袖珍潜艇,还有1艘下落不明。”

这份战绩很显然有许多不明确之处,但是日本此次潜艇出击的计划失败却是事实。在之后的战争中,潜艇所发挥的效果主要也是集中在监视跟踪,搜集情报以及攻击商船上。直至中途岛战役的爆发,日本所有的航空母舰全军覆没。在这一时刻,日本潜艇“伊-168”号遇到了正在返回夏威夷的约克城号,前后共计发射了四发鱼雷,最终击沉了这艘美国航母。约克城号航母的沉没是日本在中途岛战役中的唯一成果,事后为了掩盖中途岛惨败的真实情况,日本国内对此事大加宣扬。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部队所收获的最大战果。

二战中美国“约克城”号航母沉没


历经数十年发展的日本潜艇部队为何战绩平平

首先,日本的整体科技氛围和工业基础不足。潜艇属于是新型武器和劈波斩浪的大型舰船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存在完全是依靠科技在当中的运作,普通的舰船即使没有多少科技含量也可以保证舰船和水手的安全。但是,潜艇在技术上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那就意味着全体官兵的丧命。在日本建立潜艇之初就出现过很多的问题和故障,其中大部分是技术问题。1923年,末次信正中将担任潜艇第一战队司令,他在报告中提及:

“当时,潜艇沉没、碰撞等事故不断发生,从1921年到1923年,严重事故26起,沉没事故2起,水下碰撞事故2起,水面碰撞事故4起,进水事故6起,氧气爆炸事故1起,主要武备毁坏事故11起。因此,潜艇官兵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心理,情绪相当消沉。当时,我这个外行如果也是这种情绪的话,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看着潜艇官兵日益沮丧下去而束手无策。因此下定决心,以积极的态度改变那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末次信正


从中足以看出,过于频繁的机械故障是导致潜艇战力不足的最主要原因。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科技主要集中在了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也是当时机械科技最为发达的地方。日本虽然尽力在模仿和学习,但是终究还是缺乏重要的技术和资源。特别是对于食物补给和氧气置换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在日本当时的舰艇上基本是以罐头作为主要食物,而且氧气的流通也有技术问题。1910年,日本第一艘自建的潜艇沉没,主要就是因为下潜深度过大导致的缺氧造成官兵集体丧生,在其舰长的遗书中记载:

“在潜艇下沉时,主水柜即排水,因电灯熄灭看不到仪表刻度,但可确认主水柜已排水完毕,电源断绝,电池外溢,但一点海水也未进,未出现氯化气体,所剩氧气仅有500磅左右,唯一可用的是人工抽水机。”

如此看来,机械技术问题一直就是困扰日本海军潜艇部队的难题。也由于日本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所以导致直到战争结束,潜艇的战绩也是乏善可陈。


二战中日本潜艇战绩乏善可陈


此外,日本的潜艇战法也存在较大问题。日本向来强调精神意志论,在绝境之中往往提倡以顽强的精神渡过难关。可是,潜艇的实际情况是冰冷而无情的,它不会因为精神和意志而改变任何情况。所以,日本在最初的战法设计上就存在偏颇。在《日本潜艇史》中,作者总结了中途岛潜艇作战三个失败的方面:

“1,兵力不集中。 第6舰队虽有4个潜艇战队,但在联合舰队以其大部决战兵力实施的中途岛作战中,它却只准备投入1个潜艇战队;后来感到兵力不足。

2,准备不充分,开始行动前,第6舰队及各潜艇战队司令部既未组织图上演习,又未与其他参战部认充分研究协同行动及作战计划。各潜艇在到达夸贾林岛之前,对中途岛作战一无所知。

3,展开线使用方法欠妥。由14艘潜艇组成长达400海里的展开线,未能切断美国舰队的退路。这与不知道美国舰队的返航航线固然有关,然而,展开线的移动过于频繁,展开线的构成一变再变,也是必须指出的原因。”

这三个错误也可以应用到整场太平洋战争之中。日本对于潜艇部队一直比较重视,如前文提及的战队司令末次信正是中将军衔,可以和开战时的南云忠一中将,小泽治三郎中将,井上成美中将等量齐观。但是在战术、战法上却没有与时俱进,以至于本来应该发挥奇效的潜艇部队成为了战争中的陪衬角色,最终随着日本海军的全面溃败而走入尘埃。

唯意志论战法不适合潜艇作战


日本潜艇作战对于未来的影响

日本战败之后,国内仍剩余了将近六十艘潜艇,虽然看似数量上与开战前相类似。可是吨位已经大大下降,大部分都是在战争中临时制造的小型潜艇。这些潜艇在战后也一并受到了盟军的清算,大部分潜艇都被美军直接炸毁。当中战力较好的部分被盟军和部分地方接收。据日本史料记载:

“ ‘伊-14’号、‘伊-400’号、‘伊-401’号为美军接收,1945年10月底从横须贺开往佐世保,1946年1月底开往美国。‘伊-201’号、‘伊-203’号也为美军接收,1946年1月开住美国。

‘吕-501’号和‘吕-502’号在新加坡被接收。

‘伊-369’号在横须贺被美军接收。

‘伊-505’号在雅加达被接收。

‘伊-506’号在苏腊巴亚被接收。”

自此之后,日本的潜艇部队进入了尘封阶段,直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成立。日本又开始进行潜艇的建造和训练。从1955年开始,日本陆续建造了“早潮”、“亲潮”、“若潮”,“涡潮”“春潮”等多个级别的潜艇。而日本现有的“苍龙级”潜艇也是目前最新锐的潜艇型号。日本未来的潜艇发展走向是否会重蹈70余年前的覆辙,还有待历史的检验。

日本苍龙级潜艇


综上所述,日本自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开始大力发展潜艇部队。有鉴于一战德国的潜艇战经验,日本也很快将潜艇作为国防战备的一部分。但是由于自身科技实力不足,日本始终无法完全驾驭高机械水平的现代潜艇,各种问题频发。加上战法陈旧,日本传统的精神作战不适用于潜艇部队。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战绩乏善可陈。随着日本战败后,日本的潜艇部队被彻底摧毁,日本军队也为他们在二战中的罪恶行径付出了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