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南海摊牌,中国应对有几种办法?
蓬佩奥前日的讲话,捅破了美国此前历届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不公开选边站、不公开彻底否定中国合法主权诉求的最后一层窗户纸。美国摊牌了,中国怎么办?
笔者抛砖引玉,先说这么几条。也不一定正确。欢迎同行、专家批评指正,更欢迎头条的网友们积极拍砖吐槽。此贴将滚动更新。网友们的意见、新点子,我看到后,会搜集起来,转发到三天后的帖子上,作为一个总结。如果不希望被引用的,烦请网友们在留言后注明【不可引用】,则我一定尊重您的版权;不特别注明,我就认为是网友允许我摘抄、汇编了。
对【南海摊牌】时间,我个人的一个总体思路是:“维稳”与“出击”相结合,“内线”与“外线”相呼应,“软”、“硬”两手抓两手硬。具体如下:
一、软的一面:
第一,稳住东盟。
截至发稿时,东盟ASEAN尚未对蓬佩奥的《U.S. Position on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演讲做官方正式表态。这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期。显然,此时此刻,中美两国驻雅加达的使团外交官们,一定处于拉锯战中——当然,这场拉锯战应该早就打响了(我并没有任何中美内部信息来源,不存在“探秘”或“泄密”之说,只是凭借公开报道和基本国际关系常识做出的研判)。
未来一段时间(比如两周内),东盟很可能会(被迫)发表一个看似不偏不倚的声明。他们不会明确站到美国一方,但会把蓬佩奥言论中对自己有用有利的词句挑出来,改头换面后重新表述一番(过去经常这样)。这样做好处很多:既对美方有交代;又对自己内部涉南海问题的小兄弟也可以说“撑了腰”、尽了义务;而对中国则在不明确开罪的前提下,也委婉表达自己的(中等强硬)立场,从而面子里子都占到,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如果是这样一种结果,我以为,对中国而言不算吃亏。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出现过,并没有对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东盟双边关系造成重大实质性伤害,即仍属可控范畴。但如果美方在近期强硬施压,多管齐下,而中方的软硬反制手段没有及时跟进,那么则有可能使东盟“被”滑向美方。
第二,安抚菲律宾和越南。
近期中越关系保持常态运行,不温不火、不好不坏;菲律宾动向略有变化(可能是受到第三方影响)。利用特朗普“口惠而实不至”的窗口期,加强对南海周边国家现政府的笼络。菲律宾可能既是中国周边“维稳”的薄弱环节,也是特朗普政府“南海新政”的突破口。毕竟,虽然杜特尔特上台后后,一反此前阿基诺三世“一边倒”的做法,在南海问题上较为克制,在对华问题上比较务实,但自1898年美西战争起,一百多年来美菲两国、两军之间的长期合作,这个根基不是杜特尔特一个人,或者中菲两国几年合作能够轻易抵消的。
第三,邀请南海周边国家参与由中国组织和主导的海上联合搜救与海上医疗救援演习。
这一做法是笔者近六年来一直强调、四处“推销”的一个政策建议。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逻辑有三:
1、此举是针对中美对抗加剧背景下中国“少盟”之“软肋”而量身定制的。
美国维系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支柱有好几根,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60多组双边或多边军事同盟。中国总体原则上奉行“不结盟”政策,所以理论上讲,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军事)盟友。中国外交奉行“结伴不结盟”原则,即通过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软性”手段加强与他国的联系,而非军事同盟。在这一背景下,当中美两国仍处于低强度对抗状态时,中国并不输于美国。因为很多中小国家在无需被迫“选边站”(不是简单向一方靠拢,而且是还要敌对另一方)的时候,是很乐意在军事安全上受美国保护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这是它们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最近几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恶化,很多处在重要地缘战略结点(geo-strategic pivots)上的国家,譬如韩国、新加坡等,就不得不在中美之间进行艰难的的抉择。放弃任何一方,都会给自身带来损失,但两害相权取其轻,各国作为理性行为体从自身核心利益出发(主权国家一般都认为本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性高于经济利益),就必须做出牺牲对华关系、选边美国的决策(萨德入韩事件就是典型代表)。
所以,从长远看,中国要想在中美战略博弈这一“持久战”中获得优势,就必须在继续“扬长”(譬如不干涉他国内政、注重经贸互利合作等)的同时,抓紧“补短”(是实实在在地补,而不是简单的‘避’短)——拓展与其他中小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尤其是与周边邻国开展深入、务实、坦诚、互利的安全合作。三千年前的周人都知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的道理,今天的中国人在2013年“周边外事工作”会议后更应有大智慧、大手笔去完成周边安全“藩屏”的构建。这并不是什么中华中心主义,而是任何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必要措施。对任何一国而言,它周边的邻国,如果搞好关系,建立安全共同体(我暂时用这个政治正确的词汇来代替同盟或集体安全这些国际关系术语)
2、此举亦是针对当前情况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环南海主权声索国彼此间互信缺位之现状而量身定制的。
针对前述第一条软肋,有学者建言,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向周边邻国提供安全保障,即在提供安全保障的这个国际“市场”中,和美国竞争“买家”,从而提升自己的周边区域的影响力,最终达到强化本国安全的目的。在笔者看来,这一政策建议本身并无不妥,在逻辑上都讲得通,但是鉴于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所实际享有的战略互信之现状,贸然主动(甚至过分主动、积极热情)地提供所谓“安全保障”,恐怕在实操层面会有欲速则不达的负面效果,甚至会走向反面,即引发周边国家狐疑,激化既有矛盾,更加速其倒向美方,全力响应其“印太”战略,加紧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因此,要想破除上述弊端,中国需要在当前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找到一个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风险可控的桥梁——自我看来,以“多边合作”、“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为名义大力开展与(环南海)周边邻国间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就是一个可行的政策抓手。
硬的一面:
第一,联巴制印。
南海有四个周边战略方向:往东北系台海、钓鱼岛、日本、美国;往东南系东盟、澳大利亚;往西南,穿越马六甲海峡,则为印度洋及南亚次大陆,往西北则为中国,继而为中亚、俄罗斯。四个战略方向上,我居其一,其余三方皆为对手。在假定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稳定的前提下,那么最险恶之情形为三大战略方向的力量聚焦南海,三面围攻。
近年来的多轮战略博弈已经充分证明印度对华政策的机会主义特征。即,只要中国在其他任何战略方向上遭遇挑战,或者与世界首强国发生对抗,印度就必然在西南发力,强化在边界问题上的对华蠢蠢欲动。若由此可以推论:一旦南海有事,必然西南蠢蠢欲动;同理,南海诸国存有前述预期,则亦必然强化其在南海生事之动机与决心。故,为未雨绸缪即计,需要先发制人,对印度/西南战略方向实施“间接式预防性反制措施”(Indirect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IPC)。以目前南亚均势与中国实际卷入事态看,应该加强中巴战略协作、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旗帜鲜明站稳立场并提供实质性援助、加速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进工作,预防性地提前给印度制造战略障碍,使其疲于奔命应对,而无从主动挑起事端,勾结南海周边势力联手对中国同时发难。
此外,印度洋岛国的对华立场与务实合作也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以上这些都是可以用到且必须用好的战略抓手。
第二,要做好在南海周边“枪打出头鸟”的军事、政治外交、国内心理、国际舆论准备。特朗普政府希望在环南海地区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挑唆某一个国家(薄弱环节)跳起来,和中国硬抗。一旦中国既不能用“软”的一手安抚、稳住这个国家,又不能用“硬”的一手通过有限打击来震慑该国,则必然在整个环南海地区,甚至印太地区形成连锁反应链。美方的威势将大为增长,而中国将以更大概率同时遭受来自不同方向中小国家的主权与战略挑战——他们背后则站着同一个后台。
本帖所引用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jsxzt/jsx_jjnh/nh_nhdt/201402/t20140218_9664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