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陆军在后勤上有多不重视?士兵竟因缺粮在战场上被活活饿死

谈起二战里的日本陆军,大家想到的应该都是在战场上饿的眼冒金星,见到村镇就进去搜粮抓鸡的形象。毕竟,二战的日本陆军颇有'拿破仑时代'的风格,粮食不够了就采取就地征粮的措施,以此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粮食需求。就算是进行一次大战役,日本陆军的粮食供应也是存在有问题的,通常身上带的粮食就是整次进攻所需的粮食了。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史上,就经常会出现日军饿死千余人,乃至万余人的记录。


那么日本陆军到底在后勤上有多不重视呢?这种不重视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被忽视的后勤


严格说,这个不重视后勤的问题,还真不是日本陆军天生如此,而是和聘请来的西洋教官学来的。这教官都是哪来的呢?全是德国来的教官。毕竟经过了普法战争之后,德国就一跃成为欧洲第一陆军强国,日本羡慕之余就开始效仿德国的陆军模式,整个陆军都开始以德国陆军为榜样,力求成为世界第二陆军。然而日本陆军没注意一件事,那就是德国陆军的军事术语里是没有'后勤'这个词的。

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在欧洲则显然不是这样,因为欧洲长期以来战争不超过三个月,通常都是在一个月内结束。一般在战争里都只是保证武器弹药,粮食则是通过就地征集、购买的方式,因此欧洲各国普遍都忽略后勤这件事,仅仅会提到'供给',意思是提供作战物资,而非建立一个完整的后勤。德国就更是这样了,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德国的前身普鲁士连就地征集、购买都没有,基本都是靠劫掠当地满足需求。


包括在普法战争时期,虽然说普鲁士军队意识到了需要解决数十万士兵的补给问题,而沿途准备了大大小小的仓库,可粮食问题依旧不能很好地缓解,总体上还是要靠在法国劫掠城镇来解决问题。(这也是法国人为什么那么恨德国人的原因)而这种没有建立后勤体系的问题,一直就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根本没考虑过百万大军的后勤问题如何解决,劫掠当地仍旧是一个可选方案。施里芬伯爵在自己的战争备忘录里,就明确表示若士兵吃光随身携带的粮食前不能击败法国,则应该通过劫掠法国和比利时的方式,维持己方军队的所需。

作为教官和模板的德国陆军尚且如此,何况全心全意学习德国的日本陆军呢?当时日本陆军全盘效仿西方,想要建立起现代化的陆军,所以对于所谓的普鲁士模式是原封不动的接受了。而作为普鲁士模式的证明,日俄战争里日本陆军也是击败了俄国陆军,这就让他们更为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再加上日本陆军强调所谓精神论和武士道精神,对于后勤的考虑都是不屑一顾的,那么这种影响就变得更为深远了。


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变得十分可怕,因为日本陆军在间战时期变得混乱不堪,统制派和皇道派相互争斗不说,再加上经济萧条和米骚乱的影响而爆发了二二六事件。这一系列事件都导致了日本陆军急需用精神论统合人心,于是日本陆军就开始疯狂鼓吹精神论,主张强韧的精神可以克服物质上的匮乏与劣势。这么一来可好,整个日本陆军都开始强调精神论,什么理智的思考判断,什么后勤考虑全都一边站,要的就是在精神论和武士道的鼓舞下对外扩张。

这么一来算是满完,日本陆军基本上是彻底疯了。但凡日本高层看哪个军官不顺眼,通常就有两个处理方案,第一个方案是让这个人转入预备役,第二个方案就是让你去管后勤。在日本陆军的观念里,被发配去做后勤军官都是不得志的家伙才去做的,谁去谁就是倒霉蛋。而那些做了后勤军官的家伙多半也是整天郁郁不得志,哪里有什么心思好好去管后勤?不偷工减料就不错了,还指望他们好好搞后勤?

另一方面,日本陆军也没有明确规范后勤体系,或者说是比较粗糙的后勤体系。和平时期按照日军的《陆军给与令》执行,也就是官兵的薪水里包括伙食费,由部队长官统一收集后交给所谓的'粮秣委员会'进行统一采购食物,负责保证士兵的伙食,其余生活物资也包括在内,统一发放的只有作战物资,如武器、弹药等。而在战时则是按照《战时给与规则》执行,由设立的兵站为数个师团统一采购粮秣等物资,虽然看上去正规了不少,但依旧需要依赖于部队自行采购,整体上对于后勤的考虑不佳。


三、忽视后勤的恶果


这一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较明显,比如1941年末的马来亚战役了,日本陆军的第25军在山下奉文的指挥下进攻马来亚的英军,其部队的后勤较为原始,整体是依靠自行车托运物资进行的。这在某个程度上确实保证了日军能够快速进攻,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物资用尽而没有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山下奉文就将被迫让自己的部队停下来,所以在整个战役期间日军都不乏四处劫掠的情况。在攻打新加坡的时候,如果不是英军吓破了胆而投降,那么山下奉文就将被迫撤退,原因就是他部队的物资已经消耗殆尽了。

而日本陆军对后勤的轻视,也随着这种顺风仗打的太多而被放大了。在1942年8月爆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里,日本陆军为了夺回被美国陆战一师占领的瓜达尔卡纳尔岛,而仓促的调取部队反攻瓜达尔卡纳尔岛。但是无论是早期登陆的一木支队,又或是在一木支队覆灭后投入的第35旅团,都在后勤方面上没有任何准备。正经是按照日本陆军那句'敌人的数量优势可以靠训练抵消,敌人的装备优势可以靠意志抵挡'来作战的。

结果也可想而知,一木清直的一木支队以弱势之兵猛攻美军,结果被打的全军覆没。第35旅团在大午角登陆后,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后勤补给是否安全,仓促进攻之下竟然被美军的突击队烧掉了全部补给。而后续登陆的日本陆军第17军也一样没有考虑后勤问题,虽然一口气送上来了近两万人,但后勤方面却始终是个问题。因为无论是日本海军展开的'鼠运输',又或是日本陆军的运输船,均不能给他提供足够的物资,更要命的问题在于,日军还在不断的通过去'鼠运输'向岛屿输送兵力,挨饿的人也就更多了。

这么一来可好,日本陆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士兵就只能饿肚子了,尤其是针对亨德森机场的进攻在10月26日彻底失败之后,日本第17军就只能龟缩在一个狭窄区域里苟延残喘了。原本他们还想通过缴获美军的物资维持后勤所需,如今却只能勒紧裤腰带忍饥挨饿。饥饿的日军士兵们只能通过啃食草根,摘椰子和喝海水泥汤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许多士兵就是这么被活活饿死在了岛屿上。等到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结束之后,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战死者超过两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被活活饿死的。

而在美军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对太平洋上各岛屿的日军展开'饥饿作战'后,日军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因为日本陆军但凡占据个岛屿都要派上驻防部队,能放多少放多少,哪怕只能放个小队也要派人来。在后勤线遭到美军切断之后,孤岛上的日军就只能被活活饿死了。如果岛屿比较富饶,如瓜哇岛那还能活命,因为可以掠夺当地平民获取粮食。但如果岛屿非常贫瘠,比如说帝汶岛,那就只能被活活饿死了。当时帝汶岛上的日军因饥饿而患病者高达七成,为了活命把棕榈树芯和番木瓜树干都吃掉了,却仍旧饿死了很多人。

再者就是日军将领盲目的崇拜精神论,结果导致自己'过于精神'(精神失常),无端的造成了大批士兵在战役中活活饿死。比如说1944年3月8日的英帕尔战役中,日军第15军就在其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要求下,仅仅携带非常稀少的粮食发起了进攻。牟田口廉也还对部下表示,日军自古就是食草民族,树林里到处都是植物,怎么会被饿死呢?结果在牟田口廉也的'英明指挥下',近十万日军在战斗中被饿死者众多,幸存者十不存一,几乎都被饿死了。


结语


毫不客气的说,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不是一支注重后勤的军队,缺乏作为现代化军队对后勤的注重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奇怪日本陆军为何有如此多的掠夺记录,又有如此多的饿死者了。事实上,虽然日军老说自己就算吃草根、喝泥汤也要战斗,而实际情况是上了战场别说草根泥汤了,吃土都不够分了,基本上都被活活饿死在战场上了。


参考文献:《日本陆军兴亡史1853-1945》

《日军二战后勤史》

《恶魔的饱食——就日本帝国陆军伙食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