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军新兵不怕死,英国人为何嘲笑?美英摩擦不断背后真相是什么?

如果说二战期间,最能体现同仇敌忾、密切合作,一定是盟军中的美英军队,他们在地中海、在非洲,尤其是一起跨过英吉利海峡,解放欧洲;如果说如何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英美不分家”。

其实,大多数人都认为英美一家亲,俨然是“铁板一块”,却很少有人知道在盟军中,两军的“摩擦”是最大的。经常是恶语相加,暗地使绊,彼此谁也不服谁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两军的比较中寻找答案。

首先,两军的兵员素质不同,对待战争的看法也不同。

解放欧洲前夕,美陆军的步兵师并不是精锐部队,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相对各国来说,兵源素质较高。他们平均年龄26岁,半数以上都是中学毕业生,并且十人中有一人受过高等教育。正如《美国陆军史》中所描述的:“他们是历史上所有军队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士兵。”

由于年轻和文化素质高,对于战争的认知也就有了清晰的看法。那就是为什么而战?如何战斗的问题。在面对重伤或者死亡时,这些年轻的士兵普遍认为自己很机灵,受到良好训练,这些事摊不到自己头上。所以,初上战场的美军新兵不怕死。

结果战争的洗礼,让他们对死亡有了理性的认识。但不是怕死,而是变得更谨慎了,更仔细地注意自己的隐蔽,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来避免危险。也就是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常说的,保存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消灭敌人。

而英军又是另外一回事。普通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或健康情况都不及美国士兵。表面上看,他们注重军人养成,如着装、敬礼等等,比美国兵好很多;但在战争中,他们在接受与执行命令却比较松懈。

德军横扫欧洲时,英军中的老兵曾遭到痛击。在新加坡,他们的海外军团向一支装备较差的日军投降;在托布鲁克,向德军投降等等。在阿拉曼,英军取得第一次胜利,那是因为非洲军团在军需物资、武器和兵力各方面都不及他们。

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杀人的冲动。他们会因要泡茶喝而放弃追击,甚至在弹药不足、燃料用尽,或被包围的情况下迅速投降。就连蒙哥马利向他的上级汇报的提到:“我们英军小伙子的问题是,他们天生就不是杀手。”

这种差异,让美军打心眼里看不起他们,经常的贬损他们。

其次,作战经验的多少,是他们彼此不服的根源。

在大多数英国人看来,美军是新手,缺乏战争经验,主要依赖大量精良的装备和后勤供应。他们对所有美式的东西不免流露出目空一切的蔑视,他们自认为英军的技术、方法、战术和领导才能是最先进的,有责任训练与教导美国人。

其实,大部分的英军也未见过战争场面,战争经验也很少。在与德国交战的4年中,只有少数几个师经历过战斗。同时,一战的阴影笼罩在英国青年的心头。更人担心的是,军队中的高级军官大都是堑壕战的幸存者,曾经的噩梦,使他们不再相信攻击性的战役,更不相信直接的正面进攻。

当命令他们向前冲锋时,他们不愿去。他们知道这样做非常愚蠢,认为是徒劳的,甚至是等于自杀。他们错误地将一战的教训适用于所有战役。说白了,就是怕死。但他们却还在耻笑美军的“傻”勇敢。

当然,美陆军在当时,是最缺乏经验的军队。被挑选出来参加西北欧战役的近50个师中,只有2个师曾经参加过战斗。然而,他们凭着自己的热情和鲁莽大胆的态度,很快就解决了经验缺乏的问题。

美军十分反感打仗不勇敢的英国人。当然,他们也是有原因的,英国的兵源几近枯竭,担负不了重大损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英军的谨慎过于现实主义了。但恰恰是这一点,在美国人看来,减少伤亡的有效办法就是进攻,而不是躲起来等死。

更为重要是,他们的摩擦还来自于谁来主导盟军。常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在英国人看来,美国人远道而来,在他们的国家,就应该唯命是从,听从他们的摆布。

而美国人认为,对方的武器装备都是靠美方支援的,现在到伦敦是为了帮助他们打仗。随着更多的美军为了登陆欧洲大陆来到伦敦,这种优越感越来越强。更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美军的待遇比他们好许多。

为此,常听到英军常取笑美军是“津贴过高,性欲过强,来人过多”,而美国大兵回敬说他们报酬过低(这是事实),性欲冷淡。这个传闻或许是真的,因为他们有钱挥霍,伦敦女孩子自然地转向美国大兵身边。

其实,美英双方心里都明白,在盟军中,英国部队只有美方的1/4。起主要作用的是美军,英国想要美国听他们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当然,他们的“摩擦”相对而言,还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相互协作,一致对外是他们的基本共识。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