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5月12日至13日,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华盛顿举行。各种信息却表明,并非当事方之一的中国又将“躺枪”,因为拜登政府正试图向印太伙伴证明,尽管华盛顿短时间会忙于处理乌克兰危机,但根本上仍将致力于与印太地区加强联系。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拜登本周开始暂时重新聚焦亚洲,而中国仍将是关注重点。事实上,从华盛顿已经或即将打出的组合拳看,美国并未因俄乌战事而移焦欧洲,反而变本加厉地推行遏华战略。
5月10日出版的《南华早报》援引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的话说,美国与欧洲空前团结和与亚洲国家日益密切的接触,可以修复过去在该地区所犯错误,“我们不仅在欧洲共同行动和接触,还在建设性地思考印太地区未来的战略和措施。”坎贝尔是奥巴马政府时“重返亚洲”政策的主要设计师,也是白宫首名印太事务主官,角色升级为美国两党共同政策“印太战略”的重要谋划师和推动者。坎贝尔在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前夕这段政策宣示,清晰地勾画出拜登政府的经略图:西线遥控欧盟对付俄罗斯,东线拼凑联盟遏制中国。
几个月来,拜登政府已部分实现在欧洲大陆的战略谋划,即通过激化北约与俄罗斯危若累卵的长期对立,刺激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使欧洲陷入二战后最大一场安全危机。美国试图以此再次确立自己的西方领袖地位,用俄乌战事推动欧洲团结备战强军,并促成北约北扩,大量出售军火和油气给欧洲伙伴而赚得盆满钵满,又金蝉脱壳加快战略收缩和主场东移,将欧洲安全负担甩给欧洲伙伴,集中精力推进“印太战略”,继续实施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尽管拜登政府反复强调对华关系之合作、竞争、对抗“三段论”,但从拜登执政后的实际表现看,合作为虚,竞争与对抗为实;利己议题强调合作,利华议题突出竞争和对抗;有求于中国时大谈合作,背向中国时翻脸不认账,突出竞争甚至强调对抗,呈现出言而无信和两面三刀的习惯性背信弃义和翻云覆雨。
俄乌战事震动欧洲波及世界,甚至有可能长期化、扩大化乃至蕴藏核战风险,然而,这件足以改变历史进程与世界格局的大事,并没有促使拜登政府放缓推进“印太战略”。美国没有聚焦欧洲乃至世界的战争与和平,而是把俄罗斯交给欧盟和北约众伙伴缠斗,自己则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各种工具来动员印太国家遏制中国。
本届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拜登政府少不了渲染中国威胁论,并着力从经贸圈层离间东盟与中国的密切联系,对冲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美国的抓手是去年10月提出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特别强调在技术输出和数字贸易方面加强与中国的竞争,试图使已上升为中国贸易头号伙伴的东盟更多向美国回摆。
如果说美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侧重经贸并体现美中所谓竞争关系外,拜登将于5月20日至24日进行的韩日之访,则是地缘色彩鲜明的遏制中国之旅。据报道,拜登将与日韩首脑探索扩大引入“萨德系统”的前景,诱惑韩国新政府加入美国导弹防御体系,推进美日韩军事同盟建构,还将举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峰会(QUAD),使之与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AUKS)关系互为备份。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剧透称,拜登将以俄乌战争为背景和例子,向印太伙伴预警所谓危机:“21世纪印太地区是更为重大、根本的挑战。”白宫的潜台词一目了然,项庄舞剑之意再明显不过。
美对华关系超越竞争与对抗的事态在于,拜登政府有意挑战“一个中国”底线,试图营造类似乌克兰危机的图景,对内服务选举政治,对外干扰中国发展并吓唬美国亚太伙伴,最终搭建类似当下欧洲安全格局的印太安全困境,使美国以“中国威胁论”而令诸侯,最终建构起“亚太版北约”。
拜登政府显然要打错算盘。中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国防观念和国际关系处理路径,中国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于美国期待的俄美俄欧关系,美国聒噪的“中国威胁论”在印太地区也是小众市场,而台湾问题更不是乌克兰问题……
中美综合实力差距日益缩小,中国依然不会改变现有国际关系格局和世界治理体系。但是,美国战略自信赤字扩大并畸变为战略焦虑,进而自建安全困境,自导战略冲突,并威胁利诱其他印太伙伴陪练,加剧印太地区不安。这种变态和愚蠢的预设和制造对手的思维,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长期以来,美国在欧洲罗织倒逼俄罗斯的阵营,在亚太拼凑遏制中国的联盟,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就此评论称,“同时对两个对手采取敌对态度,以至于如果把二者逼到一起,此举很不明智。”美国在实力衰退过程中,西边挑动多数国家在美俄、美欧之间选边站,东边唆使亚太伙伴在美中之间二选一,堪称逆势而为,注定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