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学的分流制度实施了近40年,虽有助于因材施教,却也产生标签效应,可导致学生自我设限,无法发挥潜能。议员因此呼吁教育部废除分流,以科目编班取代。
25名议员昨天(3月4日)在国会拨款委员会辩论教育部开支预算时发言,当中有部分议员关注分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殷丹博士(宏茂桥集选区)以自己曾在中学执教的经历强调,应除掉会“造成学生自我设限、应验预言”的标签。
她于1999年至2000年在一所中学担任中三中四普通工艺源流班的班主任及数学教师时,在引起学生对代数或三角学的兴趣时,面对很大的困难。学生告诉她,他们无法学好数学,因为他们是“普通工艺学生”。
殷丹说:“我觉得痛心。他们不是真的无法学好数学,而是认为自己不能……分流实行40年,已达到目的,现在是时候前进,意识到学术分流会让学生有自我设限的观念,将自己的能力受限于所处的源流。”
随着新加坡认同多元的发展途径,她认为是时候废除分流,通过科目编班(subject-based banding)让学生依据能力修读适合自己水平的科目。
洪维能(裕廊集选区)也讲述30年前在中学当科学代课教师的经历。当时,快捷和普通源流学生使用相同的课本,他想教导普通源流学生更深入的内容时,学生回应说,那不属于他们的课程大纲,不必学。
他为此呼吁教育部扩大科目编班,淡化普通和快捷源流的分界,别让源流限制学生施展潜能。
潘丽萍(惹兰勿刹集选区)也提议宰割被视为“圣牛”的分流制。
“废除分流不代表把每名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来学同一个科目,无视每名学生的进度。科目编班便是一个好方法,计划也取得成效。这也不是教育部首次除掉分流和标签,它在2004年将小学的EM1和EM2整合,并在2006年宣布废除EM3这个源流。”
教育部于2008年在小学推行科目编班以取代EM3,让小五生根据能力修读一般或基础科目。
其他提议以科目编班取代分流的议员包括张有福(榜鹅东区)和黄国光(义顺集选区)。
科目编班自2014年试行,让普通源流学生根据个人强项修读程度较高的科目。最先试行的12所中学的学生在全国考试的表现不错,计划去年已扩大到所有中学。
上世纪70年代,许多学生无法应付小学教育而辍学。教育部1980年实行中学分流,按学生的进度因材施教,多年来大大减少辍学率。
教育部长王乙康不久前书面答复议员时也指出,按不同学生能力分流,所产生的“标签化”效应是一项须正视的课题,编入普通源流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
昨天的国会辩论中,议员也关注对弱势家庭学生的支援、学校与大专学府是否有能力支持特需学生、初级学院的设施发展等。
免责申明
1、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2、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