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日本漫画的朋友,都会在漫画中经常看到电线杆。被艺术化的电线杆,作为图画中构图要素,能够很好地展现艺术之美。
高空静美,一排整齐耸立的电线杆从画面一侧远去到另一角,很能衬托高远静谧的意境。
但艺术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电线杆在成为日本街头特色的同时,也因为密如麻乱如网日益多而成为城市诟病。
不少去日本旅游过的朋友,都对日本街头干净如洗的卫生状况印象深刻,但同时也对密集的电线杆不解。
在中国大城市生活久了,对裸露的电线杆竟然陌生起来,而在经济发达、卫生考究的日本,却常见密集的电线杆鳞次栉比,尤其上头黑色的电线不忍直视。驴友们禁不住要问,为啥日本不治治这个“城市病”?
说来很无奈,日本也痛感电线杆不雅,甚至已经影响了国家形象,2016年,日本还制定实施了《无电线杆化推进法》,提出用3年时间对140公里道路进行改造。
但真要做到无电线杆化,却是几年内难以实现的梦想。
本打算于今年召开的东京奥运会,日本之前也是做足了功夫。对东京机场和车站周边等人口密集地区,国土交通省将电线杆全部撤除,电线移至地下。
在东京涩谷区和港区等19个区,国道、都道等道路两旁,“无电线杆率”将从目前的80%提高到100%。
无电线杆率是提升城市环境追求的一个指标,2017年,巴黎、香港、伦敦、新加坡等世界主要城市,已经实现100%无电线杆,而大阪仅为6%,东京23区仅为8%。
那么,日本的电线杆为何如此密集呢?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大量使用钢筋水泥电线杆,在空中布线,早早地建成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城市。
而随着电线越来越多,各种电缆密集上秆,这个城市越来越显现负面效应——除了有碍观瞻、影响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地震应对越来越不利。
地震中,成片的电线杆齐腰倒掉,除了对电缆本身带来损害外,还会对行人,尤其震后的交通和救援带来阻碍,这是电线杆最大的“负资产”。
2019年15号台风“法茜”登陆日本后,2000根电线杆被吹倒,砸毁许多房屋车辆,严重影响了交通。有些地方持续2周仍然没有用上电。国土交通相赤羽一嘉考察灾区时表示,必须加强推行“无电线杆化”。
电线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尾大不掉的病痛。而一些起步比较晚的国家,现代城市建设都在推进电缆入地,及早规划避免了这一教训,日本早早地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城市,反而有些积重难返。
这么说,倒不是早发展早倒霉,而是对于日本这一特殊地理的国家,尤其显得十分尴尬。
日本岛国地震频繁,电缆入地最好,但另外一个特点是日本空间狭小,街道往往没有人行道,想要改造入地,密集的建筑和狭窄的街道都带来困难重重。
中国修路围挡起来,另一半照样双向通行,日本这样修路挖坑,一下就瘫痪了,关键是两侧没有宽裕的空间啊。
电线杆改造前后的日本街头
另外一个原因是钱。
密集的改造不是部分街道部分城市,而是全局性的问题。日本方面在2010年时统计,全国共有电线杆3300万个。一根根拔掉它们,谈何容易。
国土交通省曾表示,地下埋电缆,一公里就要花费5.3亿日元(0.35亿人民币)。
而在日本,电力工程的成本由地方自治体和国家财政共同承担。除去电缆电线等开销,自治体要承担3.5亿日元的土木施工费用,财政会补贴一半的施工费,也就是1.7亿日元。对于国家和地方来说,每公里1.7亿日元算是一笔巨额支出。
不过,随着无电线杆化的推进,钱的问题总可以慢慢解决。不久的将来,电线杆或许就会成为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