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为了寻绎改革开放的逻辑,74岁的邓小平先后4次出访了7个国家,然而,最让他无法忘怀的是新加坡访问。
同年11月12日,邓小平如期抵达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碰面后,正式开始了为期两天的访问。
短短几天,邓小平受益颇丰,与李光耀建立了长期友谊,更加坚定了推开国门,启动变革的想法。
其实,这一次会面,邓小平不仅坚定了想法,还找到了方向途径,回国前,他便暗暗下定决心:要把新加坡利用的这个‘经’取走。
邓小平在新加坡看到了什么?新加坡利用的“经”又是什么?
一、 启发:参观之行
早在来新加坡之前,邓小平就知晓了它的渔村翻身传闻。
抵达新加坡后,看着改革一新的新加坡,邓小平心下百感交集,遂提出想要看一看新加坡居民的居住环境。
邓小平的目标是普通住宅,碍于安全问题,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新加坡住房局员工家里考察。
车缓缓开动,朝着目的地前进,邓小平却陷入了回忆,他想到了什么?
邓小平想到了北京前三门建的30的栋漂亮房子,外面好看,里面却不行,他害怕新加坡也是这样。
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邓小平抵达目的地后,他认真地看了每个地方,包括冰箱。看着屋里的合理安排和冰箱内的食物,他感慨万千:“你们如此富有,我们却很穷。”
这一刻,他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心。既然新加坡都能推翻旧景,重建辉煌,中国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确定了目标,接下来要找寻的便是方向。只可惜,这些年的参观经历虽然让邓小平有了思路,答案却始终很模糊。
晚上,邓小平在和李光耀吃饭的时候又讲了今天的见闻,两人聊了很多,最后,邓小平还夸赞李光耀做得非常成功。这是李光耀始料未及的,毕竟他对邓小平很是敬重,如今能得到夸赞也算是一种成就。或许有人会问了,新加坡总理为什么会如此在乎邓小平的夸奖呢?
其实,除了想要被夸奖是人之常情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邓小平是李光耀的偶像。
李光耀从很早就开始关注邓小平,早在1976年,两人便有了一次简短交流,这一次后,李光耀更是把邓小平当作偶像。
话说回来,得到夸赞后,李光耀决定回馈邓小平,送他一个“激将法”。
“新加坡只是一个小国,这样的成绩压根算不上什么,中国不一样,各行各业都有人才,我们无法与中国比较。”紧接着李光耀说道。
李光耀成功了,听到这么“诚实”的对比,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决心更加坚定。
这顿晚饭吃得宾主尽欢,邓小平获得了启发,李光耀则对偶像了解更甚,明白了什么叫作优秀的国家领导人。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暂,两人还没有聊尽兴,天色越来越晚,无奈他们只能被迫散场。散场前,邓小平专门邀请李光耀,以后一定要上中国转一转。
对于邓小平的邀请,李光耀很是受用。欣然答应后,两人各自回了自己的住所。
回去后邓小平并没有心思睡眠,想着今天发生的所见所闻,他迫切地想为推进改革开放新形势找一个突破口。
二、取经:新加坡经济
问题不是一时能解决的,访问之行还需要继续。天色越来越晚,邓小平只能强迫自己休息。短暂的休息过后,他准备开始迎接第二天的行程——考察新加坡的经济形势。
这次行程并不简单,邓小平要做的除了参观,还要“取经”。
当时,新加坡的经济形势是佼佼者,外人争相学习的对象,邓小平希望取到“经”,带回中国。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势态怎么可能被轻易学走。
哪怕参观行程过半,邓小平还没有找到他们的精髓,如愿地取到“经”。好在,邓小平已经抓到了整个经济的重点。
什么重点呢?这就要说起邓小平问李光耀的三个问题。
参观新加坡企业的时候,邓小平突然问李光耀:“新加坡在外来资本和国内劳动关系之间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当地的劳动力在外企工作能否保证自己的生活水平?你又是怎么处理外来资本和国内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呢?”
这话就像是一记惊雷,惊醒了李光耀。因为这不仅是新加坡的路线和关键,中国改革开放也能以此为重点开展。
两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李光耀也突然发问:“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
高手之间的过招总是不动声色的,还没等邓小平解答,李光耀就自问自答道:“你肯定会成为新加坡的领导人,而我可能到半路就被人推开了,不对,我能走到一半儿就是一件好事喽。”
话落,两人默契对视,话锋一转开始聊新的经济问题,这让两人对彼此更加有好感了。
很快,为期两天的参观行程结束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离开的时候,李光耀又专门前往机场送别,这在当时是少有的。
后来,两人就像一个忘年好友一般互相牵挂,只可惜他们很忙,相见的时间很少。
1980年10月,两个特别的好友终于得以再次相见。这次见面,两人没有那么多话,只是参观途中,新中国的改变一直在提醒着李光耀:邓小平是多么的成功和伟大。
其实,李光耀从来没有吝啬对邓小平的赞赏,无论是人前还是人后,从1997年邓小平离世的悼词可以看出一二。
邓小平离世的时候,李光耀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一份悼念词:邓小平是世界领袖中的巨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在中国经济发展受阻之时拯救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
言辞恳切,足以见李光耀赤子之心。
李光耀之所以会有如今之举动,其实皆因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这里就不一一细说。回看1978年的新加坡之行,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行程,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和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