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二战的石油之争:日本就高兴了1年,然后就被实锤了

【话说军世】在俄与乌之间的冲突中,俄军虽然没有迅速完成原本的预定目标,但还是处于占据优势,更在西方的各种制/裁下,将“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炸”,让欧洲吃尽了苦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源,主要体现在天然气和石油上,这也是多次战争的焦点,在二战时代也是如此。

二战中的石油之争:日本就“嘚瑟”了1年,然后就被美国锤了

二战的几个主要参战国家中,英国、德国、日本都严重的依赖石油进口,德军在欧洲的军事进攻,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占据中东和前苏联的油田,甚至为此进行了“分兵”,而日本进攻东南亚的目标也有获得那里的石油资源的原因。其实,日本也曾学习德国将煤炭合成汽油的技术,这样就可以利用日本已经攫取的东北的煤炭资源,不过该技术太复杂且成本过高,日本根本玩不转。

1、不惜得罪欧美,日军迅速拿下东南亚,为了石油等资源。

1939年时,世界石油产量的77.09%在美洲,其中以美国为主,当年产量高达1亿7094.6万吨,13.46%在欧洲,以前苏联和罗马尼亚为主,当年苏联年产3030万吨,罗马尼亚年产620万吨,另外还有9.45%在亚洲,包含荷属东印度、伊朗、伊拉克等,其中荷属东印度的产量794.9万吨,对于严重缺油的日本来说,实在是太“解渴”了。

原本德国在进攻苏联时,还满心期待着日本会从西伯利亚进攻苏联,这样两线作战的苏联必将失败,而对苏态度“纠结”英美等国,也不一会会“动真格”的来阻止自己,尤其苏联在远东部署着100多万兵力防备日军,这本身就能较少德军的压力,不过,日军的“脑回路”显然超出了德国的预期,在德军和苏军激战的时候,日军跑去“单挑”了美国,这个做法几乎把德国气炸了。

1941年末,日军在偷袭美军珍珠港成功后,迅速挥师南下,进攻欧美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包括法属印度支那、属于英联邦的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属于美国的菲律宾,属于荷兰的荷属东印度(印尼)等,将老牌强国的殖民军打的“满地找牙”,俘虏了大量美、英、澳等过军队,这相当于将欧美国家都“得罪”了一个遍,尤其是此时尚未参战的第一经济强国美国。

由于当时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没有发现石油资源,这也是日军“南下”的重要原因,当时,日本原本就没有彻底打败美国的计划,因为其陆军主力已经深陷中国,海军方面也并不比美国强大,只是想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力量消灭,然后将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如占领东南亚,尤其是荷属东印度的石油,这样,可以让日本得到资源自给自足的“安全感”。

2、“嘚瑟”了1年,然后就被美国‘爆锤’了

从1942年3月到1945年日本投降,荷属东印度进入了“日据时期”,荷属东印度每年近800万吨的产量,是当时日本自给能力的20倍之多,日本兴奋的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石油资源,这实际上延续了日本继续战争的潜力,否则日本早就“没油”了,在1940年时,日本的石油资源只能满足其8.6%的需求,主是依靠日俄战争中得到的库页岛南部的萨哈林油田,而日本当时每年对于石油的需求大约为500万吨左右,80%左右都是从美国进口的。

得到了的石油资源后,日本梦寐以求的“小日子”终于要来了,日本从国内抽到了75%的石油工人到苏门答腊东南部的巨港油田,可见重视程度,也迅速生产了大量的石油,不过随后日本发现了另外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油田距离日本本土太远了,到日本东京的航程高达5600公里,对于这样遥远的距离,日本显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与日本同样依赖外部石油资源的英国不同,英国本土99%的石油都依赖进口,但英国有着当时最为庞大的商船队和油轮船队,大量的油轮源源不断的将美洲的油运回,这也是德国潜艇对于盟军造成大麻烦的重要原因,也是英国拼命保持庞大海军,尤其是大量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等护航舰艇规模的原因。

日本虽然也开始拼命地造油轮,想要维持从东南亚到日本本土的运输航线,但是日本海军显然没有英国海军那样“丰厚”的家底,也没有美国海军那样“暴兵”的能力,就在嘚瑟了1年左右的时间后,对美国潜艇的“开工”,日本在荷属东印度获得的石油资源,最终没有有效运回本土。

1942年时,美军击沉的日本油轮只有4074吨,此时,日本还能“开心”的运油,但是到1943年时,随着美军在太平洋占据主动,对于日本油轮的打击力度也加大了,这一年击沉了38万8016吨日本油轮,1944年更是击沉了75万4106吨日本油轮。

虽然这一时期,日本也开始拼命造油轮,但是无法像美国造商船的数量比德国潜艇击沉的还要多得多,1943年和1944年,日本分别建造了37万9916吨和55万5386吨油轮,显然不如美军击沉的多,1945年,资源极度匮乏的日本仅造了1万余吨油轮,而被美国击沉的则超过了32万吨,最终,在1942年“嘚瑟”了一年后,日军在被美军“爆锤”后,还是没能真的得到自己“心心念”的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