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海明威,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最著名的小说《老人与海》,还有他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在中国抗战期间的一段访华之行,或许并没有太多人知道。
这段经历始于1941年春,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结婚不久,就以纽约《午报》记者的身份,携同是记者的玛莎来到战乱频仍的中国。
海明威和玛莎·盖尔霍恩
海明威此次来华的目的并非单纯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他还肩负一项特殊使命——以美国政府特派员的身份调查了解中国政府的抗日状况。彼时美国还未正式参战,但对亚洲战场的战况也是极为关注。考虑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很有必要委派合适的人员去中国实地了解情况,以确定美国的对华政策,而海明威作为著名作家及战地记者的身份,成为担任这一任务的合适人选。
海明威曾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结识了荷兰籍纪录片导演、共产党人尤里斯·伊文思,这位朋友早在1938年就到过中国,并拍摄了抗战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其中有八路军在汉口的军事会议,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人的画面。而海明威也想见见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描绘的共产党人。
访华行程第一站——广东韶关
1941年2月1日,海明威与妻子玛莎从美国旧金山坐船出发,经夏威夷飞抵香港。3月下旬从香港进入内地,25日到达广东韶关。
在韶关,海明威夫妇与中国士兵们一起住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小村庄里,与他们一起巡逻。处于抗战相持阶段的中国农村,土地凋敝、村庄荒芜、农民流离失所的景象给海明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北江岸边的一所士官培训学校,他们受到官兵的热烈欢迎。次日,海明威应邀向即将毕业的士官们发表了演说。其实海明威平素并不喜欢演讲,只是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令他忍不住想鼓励士官们英勇杀敌,为祖国立功。
海明威、玛莎和中国官兵在一起
在韶关前线,海明威还大开眼界地观看了一场实弹演习。在离日军阵地4.8公里处,国军向他们演示了如何协同作战,他们在山头架起了机枪,然后士兵们向日军的山头阵地发起进攻。
在抗战一线,海明威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行径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在进攻韶关时,日军惨无人道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极大的愤怒之情。农民们甚至将农作物和储备的大米烧光,把不能带走的牲畜全部杀掉,为给日军留下一片焦土。
海明威此次中国之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一天夜里,他们一行人经过一片茂密的丛林,前面是日军林立的碉堡,纵横交错的铁丝网,还有日军在站岗。为了通过日军的封锁线,海明威拿出曾经上过战场的经验,他迅速卧倒向前爬行,在一处铁丝网前,他避开碉堡里探照灯的光线,迅速从腰间掏出一把钳子,将铁丝网剪开几道口子,然后钻了进去。之后他摸到哨兵身后,突然拔出匕首刺向哨兵,哨兵一声不响就倒了下去。他又很快摘下哨兵腰上的手榴弹,捡起地上的一杆长枪,三蹿两跳地跑了回来。
这一幕,令随行的人都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然而海明威却轻松地对他们说,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我早就恨得咬牙切齿,今晚正好遇上了,干掉他们一个哨兵,解了心头之恨。
海明威一行在广东韶关
这一系列果敢的行动让同行的人对海明威刮目相看,都夸他胆大心细,有勇有谋。在海明威杀敌精神的鼓舞下,他们顺利地冲过了封锁线。
在广东华南前线数天的访问中,海明威夫妇穿过乡村的羊肠小道,在滂沱大雨和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们一路所见乡村的衰败和贫穷触目惊心。
深入曲折广袤的中国乡村内陆,对任何一个外国人来说都并非易事。
由于生活条件实在艰苦,为此玛莎还闹了不少笑话,可谓是笑中有泪。海明威对一路护送他的中国朋友说,日本法西斯发动的这场不义之战,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中国人民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4月4日,海明威夫妇辗转到达桂林。在参观七星岩洞时遇上日军大轰炸,他们和成百上千的中国老百姓一起躲进洞里、不知所措。这个场景令人震撼,海明威感慨中国人太需要飞机了。
他回国后就向美国政府建议增加对华军援,尤其是飞机和飞行员,以帮助中国打败日本。
在重庆采访国共两党重要人员
4月6日,海明威夫妇抵达重庆,采访了蒋介石、宋美龄和国民党一众高官。当时皖南事变发生不久,知名记者史沫特莱等在美国报纸曾发文谴责,引起美国进步人士强烈不满,这使得蒋介石十分不安,他急于通过海明威夫妇的报道,扭转美国民众对他的坏印象。
宋美龄与海明威夫妇会谈
采访安排在宴席上,宋美龄担任翻译,蒋介石的话题总离不开皖南事变,而海明威夫妇却很少发表意见。宋美龄也是极力否认国民党在皖南事变中对共产党的所作所为。
海明威回美国后声称:“由于这些言论只能使国共感情冲突火上浇油,易于制造内战气氛,因此我没有发表它。”他还强调说:“蒋委员长的很多说法与他过去的言论不一致,也与众所周知的共产党参加抗战的事实相矛盾。”
25年后,玛莎在回忆录中说到此事时,她认为“蒋氏夫妇口若悬河般向我们作宣传,其效果就像往沙里泼水,”所以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在重庆,海明威夫妇为了见到他们心之向往的共产党人,他们想法子甩掉了国民党的所谓“保护”,与共产党人接上了线,通过秘密安排,采访到了周恩来本人。
周恩来在重庆
与好友乔里斯·伊文思所说的一致,海明威所见到的周恩来是非常朴素和坦诚的,颇有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他和周恩来滔滔不绝地谈到了自己在中国一路的所见所闻,而周恩来的三言两语亦胜过蒋介石丰盛的宴席和喋喋不休的讲述。
和很多见过周恩来的外国人一样,海明威夫妇也为周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周对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抗日主张以及对皖南事变真相的揭露,还有对世界反西斯战争形势的分析,完全让海明威折服。
在访问结束后,海明威不无感慨地说:“周恩来是一个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成功地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接受共产党人对于所有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
临走时,周恩来还将他针对国民党政府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关于皖南事变的声明专门写了两个纪要交给海明威,请他转交给美国政府,以作为了解国共关系的参考。
在重庆考察访问8天后,海明威夫妇在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兼翻译夏晋熊教授的陪同下前往成都。美国驻中国大使、中国问题专家奈尔逊·约翰森告诉他:“中国能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海明威对此却深为不满,认为是夸夸其谈。
当时连妇女小孩都参与到机场建设中
在成都,海明威一行走在那些简陋而狭窄的街区,他惊讶地看到成都这个古老的有高大围墙护卫的城市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的骆驼商队,他们从西藏远道而来。那些骆驼慢悠悠地走着,迈着沉着、坚定的步伐,仿佛多少个世纪从来如此。
此后,海明威还参观了成都机场,那是二战期间亚洲最大的轰炸机机场。当他们一行看到数千名工人主要用手工建筑一个能容纳装有四个引擎的大型运输机的飞机场时,更加深了原先认为中国人落后、办事效力低的印象。他听到这些工人一边劳动一边低声地哼着,仿佛海浪轻轻地拍打着礁石发出低沉的声音……
在大学发表演说,结束中国之行
除了参观访问,海明威还应邀到几所大学发表演讲。在成都的体育馆,他被热情的师生所感染,由于他身体比较壮实,演讲跟吼叫一般,不断挥舞着长满汗毛的手臂,充满激情地演讲不时获得暴风雨股的掌声。
当时的《大公报》曾报道说:如果海明威能上前线,则吾国士兵英勇抗战的伟大,当可扬名海外。事实证明,海明威返美后所写的访华见闻确实在海外引起极大的反响。
海明威、玛莎和翻译
结束在成都的访问后,海明威一行人从成都飞回重庆。1941年4月16日的《大公报》以《海明威乘飞机转飞新加坡》为题,结束了对他中国之行的跟踪报道。
5月1日,该报刊登一则电讯,说海明威于4月29日抵达香港后,拒绝发表此行的印象,惟对中国军队深致钦慕,认为“华军训练精湛,士气雄壮,感予最深云。”
在离开中国之前,海明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中国,要说的话太多了。无论是韶关、桂林或是伟大的重庆,在残暴的日本人不顾人道轰炸之下,中国人民仍能各就各人岗位,努力工作。尤其是在重庆……这种精神,使我们非常钦佩。我们回国以后,一定要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尤其要特别描写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行为,把中国这种精神介绍给我们美国人。”
返美后,海明威在报纸上发表了数篇报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形势,赞扬了中国人英勇抗战的精神,并认为日本绝不可能征服中国。
另外,海明威还给美国政府写了一份关于国共关系紧张的详细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这场战争之后共产党人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在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是共产党人。他在报告中还批评了蒋介石对内排除异己的政策,指出蒋把日本看作是“皮肤病”,而把共产党人则视为“心腹之患”。
毫无疑问,海明威对中国当时形势的洞察和判断是非常有预见性的,他的建议也使美国政府在对华援助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增进了中美的文化交流,也加强了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