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侵华耗时14年,为何攻打印度一次就放弃了?根本原因很简单

二战期间,日本以所谓的“大东亚共荣”为借口,向我国伸出侵略爪牙的同时,也将战火蔓延到了其他国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兵力,仅用半年时间就扫荡了东南亚的各个国家,像新加坡、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尼都难逃日本之手。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日本在对中国侵略上花费了14年的时间,却对印度只攻打了一次,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都没见日本向印度二次开战

要知道日本发动战争的本质是为了扩大势力和抢夺资源,按理说目的没达到之前日军是不会选择撤退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是因为印度士兵战斗力太过强悍了吗?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特别是横扫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后,日本的嚣张气焰愈演愈烈,1944年日本在德国的要求下开始向印度发动战争。

因为这时候的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只要拿下印度,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牵制英国的势力,从而策应其他两个轴心国。

然而事与愿违,日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出动的十万士兵损失惨重,主力部队被英军迎头痛击,最后在这场英帕尔战役中惨败而归。

那么问题来了,能在短时间内侵占东南亚的日军为何在印度这马失前蹄呢?首先就是日军太过轻敌,成功拿下东南亚国家后日军可谓是士气大涨,就连曾经的大英帝国军队也没放在眼里,对他们来说英国的实力和“纸老虎”没什么区别。

日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是源于1941年的新加坡战役,当时日、英两国交战,但这时候的英军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在双方交战中表现平平。

除了刚开始的积极反抗外,其他地方都被日军轻轻松松拿下,最后在这场战争中英军被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大部分士兵也被日军俘虏,这也让日军对英国的军队实力有了初步判断。

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日本在侵占缅甸时英军也是无力反抗,以至于让日本成功占领缅甸,日军也在这个时候确定英军实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悍。

所以在攻打印度的时候日本军官口出狂言,觉得日本陆军已经天下无敌,日本国旗很快就会在印度缓缓升起,对于这场战争日军也是打算速战速决,在物资携带上只准备了几个星期的量。

然而当所有物资都消耗殆尽时日军都能攻破英军这条防线,对于英国来说缅甸、新加坡这两个国家丢了对他们并没有多大影响,但印度不同,作为是英国在全球的战略要地,他们绝不会允许日本到这里撒野。

再加上有美国的相助,此时的英军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退让的懦夫了,实力更是远超以前,至此在这样的加持下英军、印军多次向日军采取行动,最终导致日本战败。

再者就是日本和印度相隔甚远,如果不是德国的要求,日本绝对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攻打印度,因为在地里上中国和印度相接壤,只要日本在中国站稳脚跟,拿下印度是指日可待的事。

再加上东南亚的地形多数属于山地丘陵,日军的重型武器很难进入到战场上,后勤物资也无法依靠汽车运输,只能采用自行车的方式给前线运送补给。

最重要的是英军在这过程中就拦截掉了很大一部分,还有当时的日本是多线作战,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所以能前往支援的兵力非常有限。

而且“天时地利人和”日军一样都不具备,那段时间正处于梅雨时节,航空补给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寸步难行,可以说当时日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前线的士兵更是苦不堪言。

令人开心的是,由于沿途环境和气候极具恶劣,在前往印度战场时有一大半的士兵因为水土不服相继倒下,有一些还患上了伤寒、疟疾等疾病,因为却少药物的治疗,这些疾病很快在军队传染开来。

也是在这个时候,英军打响反击战,日军被全线击溃,在历时三个多月的英帕尔战役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伤亡人数约为5万多人,是日本历史上伤亡最重的战争之一。

之所以日本没有对印度发动第二次进攻,在进攻印度前日本就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中国和太平洋战场上,不断扩大的战场让日本兵力被严重削减,既然不能随意调配兵源,再次进攻只会对日军更加不利。

其次日本当初侵略东南亚,是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石油资源来支撑对中国的侵略,如今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都被收入囊中,对印度的侵略就不用那么迫切了。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先是大意轻敌,后遇粮草不足,注定会失败,邪恶的法西斯也终究会败给正义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