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年大暴发的骨痛热症疫情迄今丝毫没有缓解迹象,过去不到一个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热症。国家环境局受询时解释,多种因素导致今年病例激增,年轻人群免疫力低也是造成病症高发原因之一。
作者:卢凌之
新加坡骨痛热症单周新增病例连续六周破千起,上周共有1736人感染,再度打破历史纪录。今年大暴发的骨痛热症疫情迄今丝毫没有缓解迹象,过去不到一个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热症。
上周病例数量几乎是之前2014年单周891起原纪录的近两倍之多。今年病例总数累计达1万8947例,预计将超越2013年全年2万2170起的纪录。
除了天热、雨水多、疫情阻断期更多人在家外,年轻人群免疫力低也是今年病症高发的原因之一。(档案照)
国家环境局受询时解释,多种因素导致今年骨痛热症病例激增。除了天气热、雨水多、冠病病毒阻断措施期间更多人在家之外,年轻人群免疫力低也是造成病症高发原因之一。
环境局引述一份2015年的研究说,“在16岁至20岁年龄层中,国人对第二型骨痛热症病毒(DENV-2)及第三型病毒(DENV-3)的免疫力较低,分别为14%和2.7%。这或许阐明了自今年年初以来单周病例异常多,徘徊在300起至400起之间的原因。”
骨痛热症四种病毒型中,本地流行的多为第一和第二型,过去30年来较不常见的第三型今年首四个月一度呈主导态势。
“今年头几个月,骨痛热症病例基数高,意味着人群存在高‘病毒载量’。”在其他有利条件,如伊蚊数量增加及传统高峰期较潮湿的天气等因素下,导致病例居高不下。5月病例较4月增加32%就是一个证明。加上长达两个月的阻断措施使得除草和建筑等活动暂停,大量公共区域疏于维护,也有助伊蚊滋长。”
过去三个月,环境局已加强对骨痛热症黑区和居民区的建筑工地稽查。(陈斌勤摄)
当局5月和6月在公寓地面、建筑工地、公共区域等发现并清除约2700个伊蚊滋生处,数目是2月和3月的两倍多。针对骨痛热症黑区和居民区的建筑工地稽查也有所加强,过去三个月,环境局已对1000多个工地中的94%进行巡查。
今年总死亡人数增至19人
尽管如此,过去不到一个月又有三人死于骨痛热症,使得今年以来的总死亡人数增至19人。卫生部受询时透露,19名死者年龄介于49岁至92岁,其中17人在骨痛热症黑区工作或居住。本地骨痛热症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发生在2005年,当时有25人过世。
截至本月11日,约有2880人,相当于17%的骨痛热症病患要在公共医院留医治疗,当中1%须转入加护病房。
全国骨痛热症黑区数量也在两个月内激增超过一倍,从6月初的176个增至目前410个,大多分布在东部。其中148个是有至少10起病例的高风险区,出现100人或以上染病的黑区则多达18个。当过去14天相距150米的范围内出现两个或以上的病例时,就形成一个骨痛热症黑区。
今年以来,本地共出现四个有200例以上病例的超级大黑区,最大黑区位于阿裕尼路和芽笼一带,共有266起病例。武吉班让环路的超大黑区更是在短短54天内就积累了263起病例,平均每天就有近五人发病。
此前出现218起病例的超级大黑区兀里弄一带在经过97天后,已于本月6日正式脱离黑区名单。当局在该区发现了81个伊蚊滋生处,当中四成是在居民家中找到的。
环境局将逐步扩大伊蚊绝育试验计划,到2022年,约15%的政府组屋都会纳入计划中。(档案照)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传染病重点研究项目陆雪湄教授受访时建议,公众除了积极清理家中、公共走廊和花园盆栽和桶里的积水,出门时应使用驱蚊剂自我防护,最好也能避免在傍晚和早晨伊蚊最活跃的时段到访花园或是树林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