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美国霸权阴影下的共赢合作:悄然形成的“东方共识”

国际秩序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化重组。美国政府在全球炮制贸易战,退出诸多国际组织和协议,将“美国吃亏”和“美国优先”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国际舆论将聚焦点放在中美之间的“对垒”,但实际上特朗普的政策正在引发的是全球性的变动,一方面加剧着西方世界的裂痕,另一方面则倒逼东方世界迅速找回合作共识,东西方正在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关系图景。

全球出击与全球反击:西方裂痕的凸显

美国政府发起的贸易战不单单针对中国,而是全球出击,欧盟和加拿大等国都在贸易战的对象国之列。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钢铝产品加征关税使美欧关系、美加关系陷入紧张状态。特朗普还威胁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加征关税。尽管争取钢铝关税永久豁免的谈判因特朗普的强硬态度而陷入僵局,但欧洲和加拿大等国并未示弱,已开始对美国输欧部分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今年10月底,欧盟、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挪威联合要求世界贸易组织设立专家组调查美国基于所谓“国家安全”的关税政策是否违反世贸组织原则。钢铝关税问题成为撕裂西方世界的一个导火索。美国的盟友们忽然发现,曾经作为全球自由贸易“旗手”的美国竟然肆无忌惮地颠覆秩序、践踏规则、藐视盟友。

这种裂痕不仅反映在国家层面的争吵和讨价还价上,也反映在西方国家的主要制度架构中。今年在加拿大举行的七国集团首脑峰会,是该组织建立以来裂痕最为严重的一次峰会。其他六国指责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退出伊朗核协议的不负责行为,七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也有较大分歧。除了七国集团,美欧在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的改革问题上也僵持不下,在特朗普执政时期这一分歧有不断加深之势。

双边关系的困局,将会成为未来西方世界的又一大难题。特朗普上台后独断专行的政策已经让欧洲国家领导人十分恼怒。美国退出关于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遭到欧洲国家集体反对和口诛笔伐。法国总统马克龙坚持主张,美国不签署《巴黎协定》,法国政府就反对美欧之间开展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谈判。美法关系和美德关系都因特朗普的新政策和外交上的反复无常变得脆弱。美欧之间虽然对TTIP进行了数年的谈判,可如今这一谈判进程却几乎被冻结。

除了直接向盟友“下战书”之外,特朗普政府对盟友的“捆绑制裁”也让西方国家的裂痕难以弥合。美国政府要求其他国家的企业也加入到制裁伊朗行列,否则会被美国政府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让欧盟和日本非常反感。美国要求日本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追求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日本拒绝遵从。当然,这其中也有日本不满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因素。与伊朗有紧密石油贸易关系的欧盟在今年九月甚至宣布,为了促进伊朗和其他国家正常的石油贸易,将打造区别于美国主导的SWIFT支付体系的新结算机制,中国和俄罗斯是这一机制的协同构建者。美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反对。美国原本希望通过SWIFT体系将伊朗孤立于国际金融体系之外。不料欧盟会有此“反击”之举,这将成为削弱美国金融霸权的一记重拳。

美国的“全球出击”催生出西方盟友的“全球反击”。为了抗衡美国不可一世的贸易霸权政策,日本和欧盟签署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自由贸易协议,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便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又考虑重新加入,不过提出只有其他各国让步更多、美国收益更多才会考虑重新加入,并宣称遭受日本不公平贸易,美国政策的“不可预测性”让日本政府一方面强化由日本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PTPP)的作用,另一方面投向欧盟的怀抱。欧盟对美国的全面反击还在其他领域不断“上演”。今年九月,欧盟宣布对亚马逊进行调查,以确定其是否滥用商户数据,一旦事实成立,亚马逊将遭到巨额罚款,此前谷歌已经被欧盟重罚50亿美元。几乎与此同时,欧洲隐私管制机构还宣布,由于脸书(Facebook)发生严重的用户数据泄露,将考虑对其实施高达16.3亿美元的罚款。

美国霸权阴影下的共赢合作:悄然形成的“东方共识”

特朗普政府的“零和博弈”思维和贸易霸凌政策为美国攫取了短期的收益,以至于美国国内仍有为数众多的特朗普支持者被短期的假象所蒙蔽。世界从来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更不可能受任何国家摆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其规律和潮流。作为当今世界的霸权国,美国无疑有能力(只要美国愿意这样做)摧毁一部分业已被各国认可的秩序成果,并让美国从中获利。但是这种政策将会付出重大代价,牺牲的不仅仅是世界各国对美国的信任,还有美国建国以来一直鼓吹的各种理念。这些曾经被站在“道德高地”上的美国信手拈来并对其他国家横加指责的理念,如今统统在美国霸权政策下黯然失色,甚至变得荒唐可笑。人们看到的并不是“天定命运”的“救世”美国,更不是尊奉自由平等之理念的美国,而是为了一己私利毫不顾忌国际规范权威性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美国。逆历史潮流而动终究无法持久,东方世界悄然形成的合作潮流已经对美国的政策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种基于共赢合作的“东方共识”将引领新一轮合作的浪潮。

今年五月召开的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是贸易战背景下的一次非同寻常的会议。多边主义在东方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三国除了在朝核问题上达成重要共识之外,向外界表达了对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并决定重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方还提出了“中日韩+X”方案。中日韩这三个举足轻重的亚洲国家再次加速了联合和合作的进程。之后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在和谐的氛围中有力地推动了组织的制度化水平,并在经济、人文、安全和对外交往等领域达成了诸多重要共识。成员国一致同意秉承“上海精神”,将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青岛宣言中。峰会新闻公报明确发出了各成员国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维护世界贸易组织权威性的声音。今年七月和十月,在日本和新加坡分别召开了两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部长级会间会,强调当前世界正在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挑战,有必要推动RCEP尽早结束谈判,争取在年底达成成果。多边制度架构内的合作开始被各方重视并大力推动。来自美国方面咄咄逼人的霸权政策倒逼亚洲地区产生强大的合作动力,形成具有重要地区主义价值的“东方共识”。

除了多边制度层面的合作之外,双边关系在“东方共识”下也开始取得重要突破。2018年正值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中国—东盟双边关系稳步前进并逐渐成为地区秩序的稳定器之一。日本的出口备受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打击,意识到中国“一带一路”对日本发展的战略价值,开始向中国靠近。2018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十月底,日本首相安倍率代表团访华,其中有大约五百多名日本商界领袖。中日关系再度回归正轨。安倍访华之行以中日两国之间10项政府协议、52个合作项目以及备受瞩目的货币互换协议划上圆满句号。虽然中日关系的全面改善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近期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的明显提升和经济关系的强化是“东方共识”又一个真实的写照。

秩序转换进程中的中国外交

西方裂痕的存在和日益加剧预示着以少数西方大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动,甚至有部分坍塌的可能。作为霸权国的美国,不断放弃提供公共产品的国际责任,不仅多次“退群”而且还在不断“毁群”(比如贸易战对世贸组织规则的侵蚀);不仅不遵守最基本的外交传统和惯例,还将大国关系人为地复杂化(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对手)。这些都使国际秩序在一定时期陷入混沌状态。中国外交应对此有所回应。

特朗普的政策实际是全方位的“极限施压”,也包括贸易领域。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是防御性的。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予坚实有力的回击。中国不追随美国主动挑起贸易争端,但是也不容许特朗普政府肆意歪曲事实、误导全球舆论,对中国进行政治和经济倾轧。中国的退缩将成为特朗普在国内和党内进行“外交炫耀”的新筹码。一旦屈服于美国“贸易恐怖主义”的恫吓,美国政府就会变本加厉。所以中国不能退缩,坚决回击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美国的“极限施压”政策虽然看似排山倒海,让他国难以招架,但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这种政策对自身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注定是难以为继的政策。中国一方面要对西方世界所主导的世界秩序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所准备,加强与欧盟和其他西方大国的政治协作,维系主要国际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减少美国“退群”和“毁群”行为的负面后果。另一方面,中国有必要与欧盟等力量开展更加深度的经济合作,将中欧经贸关系提升至新的高度,共同抵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基于“东方共识”的合作潮流。使中国有了新年的发展空间。对多边主义的倡导、对联合国等全球机构的权威性的支持以及对互利共赢的坚持,都是中国外交在秩序混沌时期应当奉行的外交政策。亚洲的发展对中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东方共识”指引下推动地区主义运动的发展,与其他亚洲国家一道共同建构成熟的地区制度,共同开展全方位的务实合作,是中国当前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海外投资的拓展、中国科技力量的壮大和中国产品的“全球化”,中国必将因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在世界市场中的巨大影响力而被广泛关注,一些无端的指责和非议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伴随中国的崛起进程。向外界展示中国真实外交意图、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的公共外交是不可或缺的,但也不能为外部舆论所左右和牵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要坚持基于道义原则的理念,中国的发展和作为必将赢得世界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作者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刘兴华:西方裂痕与东方共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兴华

声明:本文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