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中国抗日英雄立碑致敬,实有其事吗?至今依然无图无真相,试分析一番,请行家指教。
自1894年甲午战争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略者在华杀人无数,毁坏无数,这已经为大量人证物证所证实。另一方面,关于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侵略者,偶尔天良发现,会为中国抗日英雄立碑致敬,也颇有传闻。
我们记载在书上的,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就有很多次日本人崇拜战死的中国英雄,但是十分令人疑惑,这些美化我们的英雄的记载,顺便也美化了日本鬼子,总令人感觉哪里出了问题。这些是否就像以往网络炒作的诸如某国要主动归还中国领土、某国盼与中国合并一样,纯粹属于有策划的意淫,甚至是买办们的手笔呢?
对比一下,查遍二战史,恕我孤陋寡闻,没见到日本人为其他战死的敌人,如美国、英国、朝鲜的英雄志士,立碑致敬的。日本为帝国官兵表示敬仰的,只有明治维新后为美国佩里将军立碑、日俄战争后为沙俄战死旅顺官兵集体立碑(为安抚沙俄而已),从未见到日本人杀死美、英、朝鲜、新加坡等敌人后,良心发现,见贤思齐,立即鞠躬致敬的。
为什么日本人对自己贬称为“支那”的中国军人,忽然要致敬呢?
常规理解,或立碑,或鞠躬,或致敬,一是证明我们的抗日英雄就是真英雄,敌我双方共同认可;二是同时证明日本鬼子也有敬佩英雄和讲究武士道的一面。因为多年来此类传说甚多,其来龙去脉值得考证一番。
第一个英雄,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平壤守将左宝贵将军牺牲后,尸骨无存,清军将士冒着炮火硝烟,只觅得他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护送回家乡。日本军队对左宝贵表示了深深的敬佩,在左宝贵战死的城门楼,日军为他立碑,上面写着“奉军统领左宝贵战殁之地”。《平壤续志》对这块纪念碑记载:“日本陆军大佐水野胜毅,立清国左统领之表忠之木碑于箕子陵北,碑面大书曰‘勇冠三军,忠显千古’。”后来此木碑下落不明。
按说甲午战争后,平壤即被日本占领,日本人所立之碑消失无踪,似乎说不过去。另外,一个相当于或高于上校级别的大佐,可有权利在平壤城门楼为清军将领立碑?有的文章说:“这是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后唯一的一次,为一个中国人立碑。日本当时藐视清廷到了极点,但仍然会为这个中国人真心落泪。”
日本人真的在平壤城楼上为左宝贵立碑了吗?
第二个英雄,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后来降书被送到日本的一艘军舰上,日本下令缴获军舰,将清将生擒,日本司令官伊东祐亨不同意这种做法,说:“丁提督,是海军名将,几十年如一日辛苦经营,决不能侮辱。”因为丁汝昌,他们归还了其他的清军将领。当载着丁汝昌灵柩的军舰驶出威海卫港口时,日本一片肃穆,军舰鸣炮志哀。小笠原长生是日本海军大尉,他评价过丁汝昌是一位古代的豪侠之士。
日本人真的为丁汝昌一片肃穆、鸣炮志哀了吗?
第三个英雄,1940年,杨靖宇为国捐躯后,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壮士喋血,为争民族之气,连残暴的侵略者也震惊和折服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日本人真的善待杨靖宇将军的尸体了吗?
第四个英雄,1940年,张自忠将军在襄阳殉国。他的才华和骨气让日军深为震撼。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竖立木牌,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
日本人真的膜拜张自忠以致停止空军军事行动一日吗?
第五个英雄,1937年,阎海文轰炸上海北四川路日军陆军司令部时,被日军高射炮击中,跳伞后落入敌阵,遭数十名日本士兵围捕并劝降,阎海文不为所动,用飞行员佩戴的手枪击毙五名日军之后,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杀殉国。 阎海文英勇不屈的行为也震撼了在场的日军,于是这些日本人专门为阎海文举行了葬礼,墓碑上镌刻着“支那空军勇士之墓”几个字,其中空军勇士的称呼见证了阎海文最决绝的时刻,这也是日军第一次为中国士兵立碑。同年10月,日本东京新宿区举办了"中国空军勇士之友阎海文展览会",展出其遗物。展会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无不敬仰。
日本人真的专门为阎海文举行了葬礼立碑并举办展览会了吗?
以上五位英雄,是真的抗日英雄,其英雄事迹,妇孺皆知;其壮烈殉国,有口皆碑。这些英雄,本不需要非得日本人的认可。可是,日本人的诸多操作,真的是实有其事吗?
对左宝贵,日本人对他的忠诚十分钦佩,应该是认为与军国主义对天皇的忠诚相互一致,但是左宝贵尸骨无存。
对丁汝昌,日本人说,丁汝昌有人格魅力,他的人格魅力跟日本人崇奉武士道精神,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所以日本人真心拜服,但是丁汝昌拱手交出了北洋水师残余军舰。
对杨靖宇,日本人将杨靖宇的头颅装在一个长25公分、宽25公分、高35公分、前面安有玻璃的木箱里,用汽车运到当时的通化省城,在各学校、街道示众,做演讲宣传,并在通化师范学校举行“庆贺”活动,之后又到所属各县示众。
对张自忠这位抗战以来阵亡的最高级别将领,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为之真正感动了吗?
对阎海文,1937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 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在日本军国主义狂热嗜血的年代,新闻媒体能够为中国勇士讴歌吗?
以上疑点重重,需要有志者进一步考证,避免以讹传讹,毒害青年。
但是,诸多文章如此宣传,其谬误不仅仅是有伪造事实之嫌的问题,在深层次上,是认可日本人的军国主义和武士道有可取之处,是在为这种与纳粹同为一丘之貉的人类“恶之花”洗白!
我们的英雄为国捐躯,与日本人的所谓忠诚于天皇,与日本人的所谓不问正义与否,与日本人的不问是非曲直的所谓忠诚,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的尽忠国家,宁死不降的民族大义,与日本的侵略别国、战斗至死的人类怪胎武士道,也不可同日而语。
进一步分析如下:
其一,二战之后,日本文化输出的特征,其秘密依靠的是魅力和底蕴,表现形式是只做不说。日本人当年实施的是武力侵略,而今附着在我们英雄事迹上的,是又一种文化侵略,是又一次在伤害我们的英雄。
其二,日本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一一从心底对强者的崇拜。”遣唐使”、明治维新和战败后干脆利落地倒向亲美都有这种对强者折服的心态在里面。二战后,美军在日本可谓横行,各种犯罪事件比比皆是,而日本以顺从为美德。主要愿意是战败之后,认可了美国是高于日本一等的国家。真实的日本人是一个习惯"傍大款"的国度,你若真强,他就真服,然后就真的靠近你。这其中,有一种日本式的生存逻辑。麦克阿瑟对战后日本人逢迎也是非常喜欢的,但他回到国内演讲说:“日本人的精神年龄只有12岁。”
其三,真实的日本武士道精神,貌似崇敬敌国勇士,实则鼓劲日本军人,意思是敌人尚能如此,武士道更应如此。日本所谓崇敬敌国武士,就是杀戮极端残忍,如狼牙山五壮士跳崖后的扫射扔弹,如八女投江后的疯狂射击,如杨靖宇的剖腹剖胃断头。无数的被俘抗日志士,多是被残酷折磨至死。 从日本的文化性格角度来说,面对被认为低于他们一等的中国战俘,日本人没有显示任何值得一提的文明。
其四,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野蛮,与日本人在本国内温文尔雅和井井有条之间的差距尤为巨大。日本士兵被深刻地灌输了一种思想,认为投降是他们绝对不能蒙受的最大耻辱,如果当了俘虏,他们就会受到像他们虐待俘虏那种同样粗暴和屈辱的待遇 日本人死不投降,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投降是一种极为可耻的行径,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而硬气到底就是宁死不屈。
其五, 日本的"军国主义圣经“,其产生有一个过程,最早是1878年发表的《军人训诫》,随后是1882年的《军人敕谕》,要求士兵的"义重于泰山,死亡轻于鸿毛";其登峰造极则是1941年东条英机推出的《战阵训》,狂热一时。从日军的表现看,即只要忠于天皇,就可以杀人放火而不讲良心。
其六, 日本对于宽容精神的消极看法,或许将成为日本未来进步的重要障碍。缺乏宽容精神的日本,就是强调自我的正确和习惯用武力解决问题。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最为宽容的民族,因此犹太人只有在中国才会被真正地融合。如果对比于日本,中国的宽容精神恰似流水,这是岛国日本民族永远无法相提并论的。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但最终的结局,至今依然沉迷二战诸多假设的日本没有胜机。
我是文史领域创作者二十四桥观星,感谢进入观星头条,二十四桥观星憧憬您的【关注】,觅别有洞天之水帘,寻柳暗花明之桃源。探微宏大历史,关注草根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