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曾在排华浪潮中被石头砸 这名印尼华裔老人仍坚持学华文

作者:沈泽玮

69岁的印度尼西亚华裔连俊伟老先生从小热爱华文,但他生不逢时,在上世纪60年代遇上当地排华浪潮,被迫中断学习华文。

那是用个拿本中文书都可能坐牢的时代、连俊伟(Willy Berlian)清楚的记得,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多当年上台后,即宣布禁用华文以及关闭全部华校,因此才念完中一的他就找不到华校念了,甚至一度认为华文从此从印尼的天空消逝。

图为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连俊伟。(沈泽玮摄)

虽然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连俊伟可能因拿出一本华文书而吃牢狱饭,但他未因此放弃学习华文,反而想到了一个“不着痕迹”的学习方法:听广播。

“我是听北京的中央广播电台学中文的,所以我不知道我的老师是谁,就是广播员吧。我听它的国际新闻,每天下午我就准备纸张跟铅笔,听广播员念,我就写,一面写一面听,能写多少就多少。”

因为听广播学华文,所以连俊伟的华语发音比一般印尼华人好,按他的说法是“没有爪哇音”。

图为一台1970年代的收音机。(互联网)

让连俊伟获益不浅的是,电台广播还有个访谈节目专门教人学写字,所以华文虽然只念到中一,听、说、读、写都难不倒他。

如今已身为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主席的连俊伟娓娓道出当年怎么听广播学中文:“有个访谈教我们用手指写字,每天我就跟着广播训练,要用点想象力。你用手指画出一个模型,书法的美就在空中产生出来。”

听广播学华文也给了连俊伟一个很大的启发,学华文不一定要在线下学,线上一样能学好。经过洽谈之后,他决定和杭州哈兔合作,将线上学习中文课程引进印尼,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印尼华文教师不足及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他说:“哈兔的软件是中国两位专家编写的,它们用活泼方式呈现,口音也很好,而且线上的内容也容易更新修改,不像印刷版,一印了就改不了。”

连俊伟早前与杭州哈兔合作,将线上学习中文课程引进印尼。(哈兔官网)

10岁被送到广东避难 她继续学华文

和连俊伟一样,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教师王侦燕(Julita Wangi)的华语完全不带“爪哇腔”。她不是在印尼通过电台学华文,而是被母亲直接送到广东去“避难”。

1998年印尼爆发排华浪潮时,年仅10岁的王侦燕和哥哥跟随母亲到广东梅县表舅家。母亲把孩子安顿好后先回到印尼,王侦燕和哥哥在梅县一待就待了大半年。

因为年纪还小,王侦燕其实没有“避难”的概念,只知道母亲遵从外公的意思,把小孩送回中国念书,以完成子孙落叶归根的愿望。

进入学校之后,王侦燕才有避难的感觉。

图为雅加达建国大学中文系教师王侦燕。(沈泽玮摄)

她说:“那时候,梅县的那所学校开了个专门班,全都是印尼华裔,有一点避难的感觉。教我们中文的老师也是印尼留学生。我可能是班上年纪最小倒数第二位,年纪比较大的是像我爸爸妈妈那种年龄,是整家人一起过去中国的。”

梅县的学校因收生不足办不下去,王侦燕和哥哥于是转到广州的江南学校念书。她笑说:“在梅县是用客家话学中文,到了广州又不一样,老师都用广东话教中文。”

在广州生活五年后,王侦燕在2004年回到雅加达念高中和大学,主修电脑。毕业后,因为对华文教学感兴趣,她再次踏上神州大地。这一次不是逃难,而是拿孔子学院奖学金到南京修读国际汉语教育硕士课。

或许因为跟中国有一段渊源,有别于很多印尼年轻人,32岁的王侦燕对家族史一点都不陌生。她说:“妈妈是客家人,外公是从梅县下南洋,爸爸祖籍福建南安,爸妈都是印尼出世的,爸爸是第四代华人,我是第五代。”

图为广州著名地标广州塔。(资料图)

在广州那几年,王侦燕通过香港流行文化学习广东话和中文,她看过多部无线电视剧,也听过多首香港“四大天王”的歌。特殊的经历让她十分推崇用流行文化材料作补充教材。

母亲在三年前过世,王侦燕跟父亲继续跟广州和梅县的亲戚保持联系,定期通过微信视频问候近况。

她笑说:“现在还能说广东话,不过舌头比较硬了。”

希望下一代会更好

王侦燕在1998年经历第一次排华浪潮,连俊伟则是第二次了。30年后,他决心不让两个小孩饱受中断学习华文之苦,全都送到新加坡念书。

连俊伟自豪地说:“他们都懂四语。英语、华语、印尼语,一个懂韩语,一个懂日语。”

虽然两次排华暴乱都被人用石头砸伤头,连俊伟心中曾生怨,但慢慢也释怀了。“这么多年过去了,都放下了,只希望下一代会更好。”

王侦燕泽乐观认为,排华悲剧不会再重演,因为国际国内局势已经大不同。

她说:“我们的总统没有排华的看法,中国也崛起了,我相信不会再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