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浅析美国的机载主动阵列雷达:战力迅速提升,淘汰货则用于出口

现代空对空导弹拥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由导弹自己锁定、追踪、击毁目标。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发射后不管”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飞机发射导弹后由于自己没有继续制导的能力,只能将后续的指挥权交给地面或军舰的雷达设施进行引导。

直到战斗机普遍安装了主动阵列雷达之后,“发射后不管”才真正进入到第二阶段,彻底摆脱了第一阶段的尴尬。那么作为当代战机研发水平最高的美国,他们也是第一个将主动阵列雷达安装到战斗机上的国家。

一、美国金鹰

主动阵列雷达拥有持续搜索、追踪目标的能力,因此其功率的消耗和体积只能适用于地面雷达站与军舰,飞机由于体积与能耗的限制一直无法安装主动阵列雷达。

直到AN/APG63系列雷达从技术上突破了这些限制,让飞机也可以享受主动雷达带来的优异性能。1998年,驻防于阿拉斯加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第3战术联队的18架F15C战斗机,成为战机发展有史以来第一批使用主动阵列雷达的现役战机,在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留下浓厚一笔。

这批飞机安装的便是AN/APG63(V)2雷达,这是第一种正式进入服役阶段的,战机所使用的主动阵列雷达系统。

与其他的雷达相比,AN/APG63大幅提高了对小型雷达截面积和低空近地目标的侦测追踪能力。也就是说,以前很多飞机和导弹都会采取低空机动,这样利用雷达搜索的盲区缩短被发现的距离。

而AN/APG63则大幅改变了这一现状。以前在50公里之内才能发现超低空渗透的巡航导弹,现在发现距离提高到了80公里;或是93公里处才能察觉的空中目标,现远在185公里外就可以察觉。

因此这18架升级后的F15C,成为美国空军反制敌方低空渗透手段的本土防空尖兵,因此也被美国军方称之为“金鹰”(F15的代号就是鹰)。

二、AN/APG63系列雷达

然而身为最早服役的机载主动阵列雷达,其使用的第一代“砖块式”砷化动阵列单元,用今天的角度来看已经属于老旧版,而且体积太过庞大、笨重。

F15C在换装后,空重整整增加了454公斤,而其在后勤维护上相较于传统雷达,也需要额外特殊并且运输组装十分不易的补给装备。

因此在很多美国与外军的交流中,“金鹰”就像一个大家闺秀从不离开美国本土,便是这个原因。繁复的后勤压力让“金鹰”只能翱翔于美国自己的领空,从不出国交流。

鉴于AN/APG63(V)2的一些缺陷,后续的F15C战机开始装备AN/APG63(V)3雷达。后者得益于科技的进步,砷化镓阵列单元变成了“瓦片式”,不仅重量一下子减少了109公斤,而且生产成本还降低了,可以大规模装备部队。

不过比较悲剧的是,在AN/APG63(V)3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砷化镓阵列单元的制作技术又进一步提高。在维持原本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性能大幅提高。这便是现在的AN/APG63(V)4雷达。

根据美国对武器装备的“潜规则”要求,美国军方使用最新一代武器,老旧的武器一般都用于出口或支援盟友。当然他们眼中的“老旧”武器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新型装备。

AN/APG63(V)3与F15的外销版进行捆绑,先后卖给了新加坡和沙特等国。作为美军的二线梯队,国民警卫队的空军部队也换装了少量的AN/APG63(V)3雷达。

AN/APG63(V)4则大规模安装于F18、F15E等飞机上,配合APG79主动阵列雷达,可以同步执行处理空对空、空对地、电子反制和反反制、电子压制等多项重要任务。

三、APG79雷达

前文提到的APG79雷达对于美系的四代战机来说则充当着“救世主”的角色。

美国在发展F22五代隐身战机的同时,同步还在发展新款的主动相控阵列雷达,其型号为APG77。随着APG77技术的不断突破,美军利用先进的技术反哺四代战机,相当于APG77的瘦身版,这便是APG79雷达。

APG79雷达换装了当时最新的瓦片式砷化镓阵列单元(APG77当时还在研制中),与新一代处理器。美国海军装备APG79雷达的F18与安装APG73雷达的F18相比,前者的探测距离提到了2~3倍,地面雷达影像的合成解析度达到了5倍。

性能虽然提高了,但后勤维护与操作成本却减少了60%,平均故障间隔延长了5倍。用一位航母舰载机飞行中队长的话说:“换装了APG79的F18已经升级为4代+战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