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拍疫情电视剧,为什么编剧要找新加坡人六六?

武汉疫情,人心惶惶。老人不戴口罩,小孩天天鬼叫,儿媳劝说无效,家里鸡飞狗跳。这时,丈夫又被确诊,必须汇报这段时间的行踪和密切接触对象。妻子发现丈夫居然不止一次去过华南海鲜市场旁边的某酒店,而且都是可疑时间。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妻子迎难而上,终于找出了小三,进而引发了一场疫情防控和家庭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丈夫和小三被“疫情无情人有情”的全民战疫所感动,毅然放下儿女私情,携手原配,共同为防疫做贡献。

是不是很狗血很拙劣?是的,因为是我编的。

为了避免这种狗血拙劣的电视剧出现,更为了鼓舞人心,有关方面果断出手,组织了十个优秀编剧,策划拍摄一部高水平的抗击疫情电视剧。接下这个“国家任务”的,就有著名编剧六六。

很多人知道六六。《蜗居》、《双面胶》等热播剧就出自她手。她擅写小三题材,还经常维权,手撕过京东和滴滴。微博上有近1300万粉,公众号也经常十万加,影响力惊人。据公开资料,她于1999年即定居新加坡,早已入籍新加坡。



地球是平的,国籍并不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如果有可能,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走出国门看看,用脚投票,哪个国家适合自己就在哪里定居。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说说而已。六六选择了新加坡,说明新加坡比中国更适合她。这个没有问题。

她经常在微博上介绍新加坡的经验,我觉得非常好。她说,“在新加坡若撒谎犯罪,不但罚款还要坐牢,身份证一扫,过往史全在系统里,找不到工作贷不了款。国家让你禁足14天,13天23小时59分你都不敢出去。还要不定时不定次打卡。发个信息让你打卡,你要秒回,确认你的地点。禁足期间24小时都得开手机和定位。中国的法律,还是不够严苛。”

不讲真话,在新加坡是要坐牢的。带着这种新加坡经验去武汉采风,不知六六能收获多少素材。


我还要给六六浇点冷水。

虽说是”国家任务“,干的依然是乙方的活。尤其是这种特殊的合作,主旋律是要奏响的,正能量是要弘扬的。如何兼顾真实可信,不刻意拔高,不避讳阴暗,其实特别考人。

36年前国内有部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讲的是那场边境战争。同期有大量主旋律文艺作品,但观众唯独记住了这部电影,就因为导演和编剧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怕揭丑,抨击特权,从而引起了当时的广泛共鸣。


以六六的年龄,应该看过这部电影。如果没有看过,建议找来多看几遍,相信对此次武汉采风有帮助。

我也注意到,方方不在十大编剧之列。

方方如今已经轰动全国。此前,她只是在文艺圈里比较知名。但此次疫情以来,她破圈而出,写的封城日记,也成为继雷锋日记之后,最为国人熟知的私人日记。连一些官媒,都对方方做了采访报道。


方方从武汉大学一毕业就进了电视台,从事编剧工作。后来又专职写作,有很多优秀作品。从她的封城日记内容看,她既有女性观察入微的视角,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还不怕得罪一些实权人物。

这些条件一罗列,“武汉故事”的编剧,舍方方其谁?


但现实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


自武汉封城,方方每天一篇日记,记录她从社区、朋友、医生那里听来看到的各种故事,信息量不可谓不大,许多读者已经把方方的日记作为媒体报道之外了解武汉疫情的一个窗口。然而,方方也在日记中表达了“封城日记何处发,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虑,她授权发布日记的公众号,也从“六维空间”一路转世成“十维空间”。

我还有一个庸俗的担忧。

六六作为国内一线编剧,价码有目共睹,虽然目前尚不知此次任务的酬劳,但我作为一名被迫关在家里几十天的普通纳税人,对于拿公共财政来拍正能量影视作品的做法,还是有顾虑。我们家电视,一年到头本来也看不了几次。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天天为生计发愁,更无心看电视。

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如果看了能让物价降一点,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