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教育部探讨学校更灵活排课,鼓励开办华语马来语会话课

新加坡教育部正探讨如何让学校在安排课时方面有更大灵活度,以鼓励学校开办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例如,学校或能允许学生用二至三个学年完成一个单元课,而不必在一年内完成。

学校学习项目和活动增多,学生时间越来越不够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王梅凤受访时说,教育部观察到,过去10年来,修读CCM的学生,及开办这项会话课的学校,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主要原因是学校为学生安排的项目和活动日益增多,学生在时间安排上有冲突。”

教育部自2005年起鼓励中小学和初级学院开办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Conversational Chinese and Malay programme,简称CCM),旨在培养学生对异族语言的基本口语能力。CCM并非考试或强制性科目。

教育部目前最新数据显示,60%的小学和40%的中学开办CCM。2015年至2019年,每年平均约2万4500名中小学及初院学生修读这项会话课。去年,修读课程的学生有约2万6000人,比前年多了约2000人。

课程明年增加文化元素

明年起,新加坡教育部会为CCM增添新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以所学的语言为媒介语,进行相关的文化活动。这是教育部为丰富学生的学习,定期审核教材和收集学校反馈后所推出的项目。

王梅凤指出,目前一些学校为课程进行文化活动时,一般以英语或学生自己的母语为媒介语,相比之下,新的文化元素将让学生对异族文化有更深入的接触。

新加坡教育部今年3月已宣布会鼓励更多学校开办CCM,作为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亚洲,尤其东南亚的其中一项措施。

幼儿教师张秋慧的两个儿子分别13岁和10岁,直到去年一直读同一所中部小学。她记得长子在小三和小四考完试后会上马来语会话课,但目前就读小四的幼子去年和今年都没上过。

“我不清楚学校为何停办。我认为懂得多一种语言是好事,希望幼子的小学能恢复开办这项会话课。但课程最好在低年级完成,小学生到了小五要开始为隔年的小学离校考试做准备,加上有课程辅助活动和其他活动项目,时间上可能应付不来。”

去年完成华语会话课的小五生法莎(Fasyah Qiara,11岁)说,她母亲会说一点华语,激发她的学习兴趣。

“有机会学习华语会话,我认为是难得的机会。本地是多元文化社会,华语有不少人使用。现在我会用简单的华语问候语,和学校食堂或外面的摊贩打招呼,他们总会友善地做出回应。”

与异族商贩交流学以致用

裕华中学去年让学习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的学生,到熟食中心与不同种族的摊贩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2013年至2017年,裕华中学对华语和马来语会话课(CCM)进行调整安排全体中一生考完试后上两天的CCM,每天三小时。但校方认为,这种“速成班”模式效果不高,学生接触所学语言的机会不多。

华文高级教师姚逸思是裕中的CCM协调教师。她说,校方认为这项会话课对学生有益处。

“新加坡处在东南亚,无论是华族学生能说马来语,或印族和马来族学生会说华语,都能让他们有多一份优势。会话课教导的是最基本的会话能力,但有了入门知识,希望学生日后有兴趣,可再深入学习。”

裕中前年开办CCM时,安排学生在3月假期时进行学习之旅,并在6月假期进行一天的文化营活动。去年,这项CCM学习之旅不像前年一样带学生走访牛车水或到芽笼士乃,而是让他们到学校附近熟食中心,以马来语或华语与摊贩和店家交流。

去年修读马来语会话课的中二生黄千瑜(14岁)认为,课程稍微提高了她说马来语的信心。

“我的父母来自马来西亚,平时和我说英语和华语。父母和两个姐姐更常说马来语、华语或方言,我希望学会一点马来语,能更好地参与家人的对话。如今碰到摊贩以马来语问我问题,我尽量以马来语回答。”

对于这项调整,姚逸思说,学校认为社区里就有各大种族共处,学生应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去年上CCM的中一生考完年中考试后,也同中二生进行小贩和食客的角色扮演活动,以华语或马来语进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