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少生优生,幸福一生」的标语占领了全国城市农村的各个宣传阵地,「只生一个好」的观念也直接导致在自 2005 年以来的 10 多年间,全国人口总数一直停留在了 13 亿这个区间里。
也正是在这人口数平静 10 多年的时间里,各大城市的计划生育标语逐渐被公园里的「相亲角」所取代。
而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7》的统计数据折算,2016 年全国未婚人口总数为 2.18 亿,加上 2199 万离婚人口,全国的单身人口已达 2.4 亿;自「全面二孩」被放开之后,虽然 2016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5.86‰)也短暂回到了 2005 年左右的水平(5.89‰),但是也仅仅过了一年,2017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便回落到了 5.32‰。
10 年间,除了男女比例与越来越高的择偶标准等导致一些人找不到对象,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适婚男女也下调了结婚生子的优先级,主动选择单身。
为什么选择单身?
其实一旦你将结婚生子这两个选项从人生规划中删除之后,会发现年龄根本无法对你形成任何束缚和恐惧。人生也不用那么紧赶慢赶,一生都可以用来逐梦,以及体验各种未知。
去年流传的这么一段「鸡汤」让许多单身狗发现单身原来也是可以「有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就是个人本身的发展。
在过去,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很简单:你做饭我洗碗、你扫地我洗衣......两个人在一起可以明显提高双方的生活效率和品质。
而当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基础的改变,作为上层建筑的婚恋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今吃饭可以用手机点外卖,还不用迁就另一个人不同的口味;爱干净的可以天天打扫房间,不爱干净的也可以随它去,甚至可以交给扫地机器人,不用为了小事吵个不停......现在一个人单着与两个人在一起甚至与有着熊孩子的三口之家相比,生活品质或许会更高。
▲谷歌去马赛克的黑科技恐怕也是单身狗的福音
在生活品质提高的基础上,人自然会更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提升。当现代中国人有了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把一生花在一个错的人身上就成了一个人完全无法承担的风险。相反,把时间和金钱都投在自己身上似乎是更明智的选择。
当然,遵循着这个越陷越深的逻辑往前走也就必然会导致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并享受着这个状态。
▲这恐怕是很多主动选择单身的人的想法吧
下一个日本?
我在深圳街头流下了眼泪......我活了 26 年,说实话,我从没想过人们可以如此充满希望地活着。
同样在去年,日本一篇名为《日本被中国完败的今天,26 岁的我想和所有的大叔们说几句》的文章自被编译并引至国内之后便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
文章讲述了一位 90 后日本青年藤田祥平来到深圳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身为日本人的他对有生机活力的中国社会的赞叹大概是这篇文章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当这么一句充满着艳羡之情的话从一个出生自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日本年轻人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我们除了要看到今天的繁荣,或许更应该看到其中的隐忧。
▲这位日本青年惊叹于中国的高楼以及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
诚然,当越来越多的人以提升自我作为理由的而选择单身,我们应当尊重个人的人生选择,然而回望一下历史,剧情却好像并不是这么发展的。
据维基百科引自美国中情局 2017 年的数据显示:与中国大陆在同处在儒家文化圈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雄踞」在了生育率榜单的倒数几名。
在这些数据背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个人人为了自我发展求上进的社会,相反,台湾的「小确幸」、日本的「低欲望社会」乃至去年在大陆网络初露苗头的「佛系青年」无不显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
从一个好的出发点开始却发展出了与之相反的事实,问题出在哪?
其实随着年轻人口减少,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逐渐降温,分摊到每个年轻人身上的担子就在不断加重;同时对于重视教育、重视孝道的儒家文化来说,社会的逐渐老龄化也意味着培养下一代和供养上一代的重担同时落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
这样的压力其实也让选择单身来「提升自我」、「追求个性」更多变成了逃避压力的一种方式及借口,更多的人只能通过调低自己的欲望来让生活过得还不错,而这种被压抑了的欲望也让经济更加失去活力,形成恶性循环。
在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而人均经济水平还远未到日本的今天,居安思危恐怕是有必要的。
GEEK君有话说:
2.4 亿单身人口就这么出现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数字大概还将大幅增加。
和平时期,当人人都在追求个性,互联网忙着去中心化,宏大的元叙事遭到轻视,社会变得高度原子化......如何维持一个个由三口之家构成的小社会共同体或许将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