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大型历史文化系列片《寻脉》摄制组
来苏州拍摄古织机制作技艺
来源:都市丝绸·苏州通讯
为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四川新闻网传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共同实施大型历史文化纪实系列片《寻脉》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对国内各省市文物单位和科研机构人文景观等进行开拍。重点展现植根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精髓,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巨大贡献和交融等。
作为丝绸文化的母体文化,经中科院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专家王亚蓉老师的推荐,非遗古织机入选项目拍摄。
7月15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摄制组来苏州,对苏州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剑鸣的木工坊作现场拍摄,除了制作织机工艺流程外,对汉、宋和明清时期的织机作了讲解。
摄制组由中国、英国和新加坡等联合组成,其阵容较大,这不仅是对古织机的一次宣传,而是对中国丝绸文化的一次国际展示,意义重大。
该片第一季共六集,分别为《天地》、《家国》、《人寿》、《宫室》、《农水》、《百工》。项目完成后将会在国际和国内电视和网络媒体播放。
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朱剑鸣表示:中国的古织机将通过影视纪录片更近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丝绸的织造历史和高超技艺,这一直是我信心满怀的,从没有停止过脚步。
英国主持人与古织机制作技艺传承人合影
朱剑鸣
高级工艺美术师
古织机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优优象中华创客织造坊总咨询顾问
“女”字,有种说法是根据女人端坐纺织衣物的形象演变而来的。
诗经中形容古代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想象一下,女子在煤油的烛光中织布,在柔和的光线里,低着头的脸娇羞且温柔;朦胧的烛光下,两臂规律地自然地摆动着诗情;手中的梭子像琴弦,抒缓而深情;美眸在手势中来回流动着……顾盼所兮,情至所依……
然而想象终归是想象,说到纺织,我们对于织布机现存的记忆却只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从前家家户户都有的织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已近绝迹,这让从事织机复原二十余载的朱剑鸣很是焦虑。
古人说“无衣无褐,何以卒年”,织机对于男耕女织的古代中国来说重要性可见一斑,织机——这个贯穿我们历史的物件被人遗弃,于他终是惋惜的,抱着不让织机消逝这个愿望,他决心复原古代织机,于是为此穷尽半生,痴迷半生。
漳缎织机,雕花织机,云锦织机……自毕业后被分配到丝织厂的二十多年间,已有上百台织机在他手中复原。
制作一台仿古织机模型,需要的工序繁杂异常,收集资料、征集实物、制作模具、打磨零件、组装等十几道。由于不少织机已经失传,没有实物借鉴,只能到瀚如烟海的史料中去查询,异常艰难。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几十年弹指飞过,他仍在坚守,在他的眼里,世界就是如此简单,如此纯粹------让织机复原。一直以为古织机早已消逝,看到他,才知道,我们以为失去的东西依然有人在坚持,在传承。
织机声呕呕轧轧,交织着温柔,欣喜着棉线,传承着心血……让人有一种时空错乱的奇妙感觉。
朱剑鸣老师作为优优象中华创客·织造坊的总咨询顾问,多次亲临织造坊对工坊老师进行现场理论与操作培训,为织造坊的产品开发提供宝贵的技术指导意见。并深度挖掘每一款古织机的文化价值,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教学相结合,为织造坊课程的系统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理论。
优优象
中华创客·织造坊
经线底线是画板,彩色的毛线是画笔。如果以画面作为作为类比,就好像红色的毛线绕成太阳,蓝色的毛线延展成海洋,每一次经线与纬线的交接,都是孩子对美好世界的致敬和表达。
智“绘”美学,织造快乐
优优象中华创客·织造坊,将纺织技艺与创新美学融合,让孩子通过编织创作活动,启迪孩子的创作思维,提升美学素养。
织造坊里有各式编织机,墙面的、立式的、桌面的;有可以双人合作编织作品的,也有适合小朋友握在手里操作编织的。
墙面编织系列
桌面编织系列
立式编织系列
各类编织机都是根据各式传统编织机的编织原理,通过专家顾问的专业指导,玩具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以适合小朋友进行编织体验。同时提供多种创作思路,完成不同创意作品。
中华创客·织造坊
儿童织造坊全案输出
传承中华传统技艺
丰富创造性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