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日本书界贬低中国书法,他以高超的书技,捍卫中国书法正宗地位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人民卷入政治运动中,中华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继承和发展受严重的影响,加上消息闭塞,书法艺术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停滞,导致日本书界没有认清当时的中国书法水平,于是他们贬低中国书法,发出了“中国已经没有书法,书法的传统已由中国移到了日本,今后中国需要到日本寻找书法正宗,学习书法精髓”等言论。

在中国书法正宗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有一个书者勇敢地站出来,他以卓越高超的书技和高古雅典的书法作品,捍卫了中国书法正宗的地位,让日本书界叫嚣者目瞪口呆、闭上嘴巴、府首称臣。从此之后,日本书界再也不敢贬低中国书法,发出类似的言论。

捍卫中国书法正宗地位的书者是林散之先生,他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师,近现代草书艺术的领航者。

林散之先生相片

林散之,名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1898年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著名诗人、书画家,因多才多艺,被赵朴初、启功等名家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又因草书出神入化,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先生相片

林散之书法水平之高超,地位之显赫,举世公认。上个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问郭沫若,当今谁的书法最好?郭老说:“第一名应是林散之,他的狂草当代可数第一,堪称‘当代草圣’。第二名应是费新我,他不仅书法好,而且自从右手有残疾,改左手写字,练就一身真功夫,实是难能可贵”。1973年《人民中国》杂志(日文版)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向日本介绍林散之、沈尹默、沙孟海、启功、郭沫若等中国书法名家,日本书界见到林散之的草书后,崇拜至极,纷纷到中国拜见林散之,以能观摩他的书技为荣。1975年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点名要拜见林散之。林散之为此赋诗四首,并挥毫创作出草书《中日友谊诗》,此书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也是自清代王铎之后水平最高的草书作品。《中日友谊诗》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见证了中日书法交流的重大事件,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1984年,日本著名大书法家、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率团来华拜访林散之先生,拜读林老的书法后,立即题词“草圣遗法在此翁”赠送林老,从此,“当代草圣”的美誉在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书法界广为流传。

林散之先生自幼练习书法,开始师法唐代诸位楷书大家,后陆续研习魏、汉、宋、元、明、清各路名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杨少师、李北海,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明代王觉斯、董思白等书家,汉代《礼器》、《张迁碑》、《孔宙碑》、《衡方碑》、《乙瑛碑》、《曹全碑》,魏代《张猛龙碑》、《贾使君碑》、《爨龙颜碑》、《爨宝子碑》、《嵩高灵庙碑》、《张黑女碑》、《崔敬邕》,晋代《阁帖》等,无一不涉猎。师法之多,临古之广,用功之深,当代罕见;兼融并取,取其所长,为己所用,自成一体,大器晚成,终成一代宗师。

上世纪50年代之前,林散之先生以作楷书、行书为主,50年代之后,转为行书、草书为主,晚年开始,大部分为草书,其学书遵循正统,夯实根基,循序渐进,日益精进,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声名远扬,成就一代“草圣”。瞻阅林散之先生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一位书者的坚持不懈的执著、清风气正的品质和古朴脱俗的神韵。

一、林散之先生2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四时读书乐诗抄》

楷书《送瘟神三字经》

二、林散之先生30年代书法作品

行书《以义乃台八言联》

行书《谢宜远五古 》

三、林散之先生4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张祜诗.江南逢故人》

楷书《自作诗稿》

行书《舟过枭矶有怀于古 》

四、林散之先生5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四友斋论书条幅》

《罗浮图书八言联》

五、林散之先生6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临《雁塔圣教序》局部

临《张迁碑》局部一

临《张迁碑》局部二

行书:自作诗《感赋》

草书:杜牧《山行》

草书:李白《朝发白帝城》

草书: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草书:毛泽东《解放南京》

草书:苏东坡《卜算子·咏雁》

六、林散之先生7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赠扬州友人诗》

行书:《古银杏行》

行书四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七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自作七言绝句《镜心双挖》

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中日友谊诗》放大局部一

《中日友谊诗》放大局部二

草书:苏东坡《南堂诗轴》

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草书:孟浩然诗《春晓)

草书:《咏梅 》

七、林散之先生80年代书法作品

楷书:《唐胡曾提抱璞岩》

行书《题文天祥祠堂联》

行书四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五言联

行书七言联

草书:张继《枫桥夜泊》

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草书

草书

90岁行书《成佛》

92岁行书《月白风清》

绝笔之作《生天成佛》

(学习欣赏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涵养,请关注“寒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