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霸榜美国 iOS 免费总榜的「MyHeritage」吗?虽然靠的是“让老照片动起来”的噱头乘当时的换脸热潮登上的榜单,其实「MyHeritage」是一款帮人们建立 Family Tree 的 App。而有这种习惯和传统的市场,现在看来不止于欧美,印尼的华人也想靠技术寻根问祖。
作者:Randy Mulyanto,Rest Of World 专栏作者,曾为半岛电视台、BBC、日经亚洲等媒体撰稿。
编译:索菲亚的燕窝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吊起了大家在实际生活中寻根问祖的兴趣。
近日,以「MyHeritage」为代表的各种家谱调查网站/App 在欧美市场借助最新的 AI 技术火了一把。这些网站/App 能够在为用户寻找祖先的同时,还能将老照片合成生动的面容,让技术传递亲情并重塑记忆。
无独有偶,印尼的华裔用户们在如今也开始回想起了自己远在中国的家族和亲戚,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寻找自己因种种原因被切断的家谱以及文化渊源。
2016 年,印尼华裔大学生阿尔伯特·朱利斯特奥(Albert Julistyo)的一位远方亲戚联系上了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在中国海南省还有亲人。一年后,朱利斯特奥从大学毕业,随后他来到中国海南,开始学习普通话。
在中国,24 岁的朱利斯特奥见到了他的叔叔、堂兄弟和其他亲戚。他的叔叔是一位大学教师,对印尼语一窍不通。20 世纪 50 年代,朱利斯特奥的父辈因战争等原因与家人走散,其中一些人选择在印尼的孟加锡市(Makassar)定居。
朱利斯特奥的父辈会定期给远在中国的亲人寄去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渡过困难时期,正因如此,朱利斯特奥的叔叔也对他们非常感激。在 2010 年左右,他的叔叔决定前往印尼,寻找自己当年亲人的后代,从而回报当初的救助之恩。
如今,朱利斯特奥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设了一家公司。目前他会通过微信,与海南的亲人保持联系。不过朱利斯特奥也表示,不少印尼华人的经历就没有他那么幸运。许多华人即便在中国有亲人,能够取得联系的也寥寥无几。
不少东南亚国家境内的华人都与宗亲保持着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相比之下,印尼华人与中国远亲之间的联系就要少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印尼政府对华人实施了长达几十年的歧视性政策,尤其是在 1967 至 1998 年的苏哈托总统政权时期,印尼华人被迫与自己的祖籍划清界线,人为地割断了血缘关系。
苏哈托政府剥夺了印尼华人的许多政治文化权利,他们取缔了一切印尼华人组织,同时也禁止华裔使用华语,更不允许他们公开宣传中国文化。许多华裔家庭已经在印尼生活了上百年的时间,但迫于政策和生活而不得不将中文姓名改成印尼语。虽然印尼政府对华人华裔的歧视政策已经终结,但长时间的政治文化隔绝却让很多华裔与祖籍地失去了联系,他们之中的不少人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代代相传的中文姓氏。
很多印尼华裔希望寻找自己的祖籍,李伟汉(音译:Huihan Lie)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李伟汉出生于荷兰,今年42岁,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公司。1949年,李伟汉的爷爷举家从印尼迁往荷兰。经过寻根,李伟汉才知道,他的祖先最早是在1820年间离开中国前往印尼,传到李伟汉这一辈已是第七代。
如今,李伟汉正在尝试运用技术方法帮助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寻根。他创办了一家专为华人提供寻根服务的公司 My China Roots(中华家脉,MCR),通过对墓碑、祖传牌匾和其它工艺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分析,帮助印尼境内的华裔和华人寻根。
My China Roots官网 | 图片来源:My China Roots
李伟汉表示:“科技可以把数百万条支离破碎的信息数据整合在一起。”MCR 公司最基础的技术核心是追溯用户的族谱,其中部分族谱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些族谱往往被收藏于中国各地的图书馆或宗族协会中。宗族协会是由同姓华人组成的国际团体,这类组织在东南亚地区很常见,也很有影响力。
很多族谱已经被专业收藏者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对于那些还没有被扫描的族谱,李伟汉的公司则会拍摄高清图像,使用字符识别技术提取汉字。MCR 的员工还会采集墓碑信息,呼吁世界各地的宗族协会配合收集数据。
客户只要在 MCR 的数据库中输入任意一名祖先的名字,就可以获得包含该名字的族谱列表。只需缴纳 150 美元的年费,客户就能在网上查找和完善家谱。如果其他客户的家谱中也包含有相同的名字,客户还会收到提醒。
目前 MCR 已经拥有超过 1.5 万个数字族谱,每个族谱中至少包含 1 万个人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族谱与福建和广东等南部沿海省份有关,大多数印尼华人都是从这些地区迁徙而来的移民和后代。李伟汉希望在一年内建立一个至少包含 1 亿姓名的数字化数据库。
如图,MCR 拍摄了华人族谱的高清图像,便于客户搜索。 | 图片来源:Rest Of World
李伟汉表示,仅凭这些记录资料还不足以打动用户开启寻根之旅。他表示,印尼华人“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私人交往,需要更公开、更自由的言论空间”。
李伟汉说道:“很多印尼华人不愿意谈论任何情感和心理上的话题,这是下意识的选择。受多年歧视华裔政策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也已经习惯尽量掩饰自己与中国之间的文化关系,转而选择保持低调。”
印尼现在设立了汉语普通话教育,春节也被列为印尼全国公共假日。不过,尽管印尼政府如今已经废除歧视华人政策,但华裔仍然在文化方面比较保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Singapore)历史学助理教授周淘沫(Taomo Zhou)在 2019 年出版的《革命年代的移民:中国、印尼和冷战》(Migration in the Time of Revolution: China, Indonesia, and the Cold War)一书中写道:“在冷战期间,苏哈托政府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将中国视为头号大敌。这导致了印尼政府对华裔的高压政策。”
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人文学助理教授夏洛特•塞蒂贾迪(Charlotte Setijadi)也表示,印尼对华人的歧视政策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中最为严重,这给华人社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她指出:“印尼政府花了 30 多年的时间,要求印尼华裔放弃对华人血统的身份认同。这就造成了印尼华人不习惯展示自己的中国传统,总是刻意保持低调。”
正因如此,印尼的人口统计数据也难以准确反映该国的真实情况。印尼在 2010 年进行的最新人口普查显示,印尼全国约有 280 万名华裔,约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2.37 亿)的 1.2%。然而据塞蒂贾迪称,学者们普遍接受的数字大约是这一数字的两倍。她表示:“人口普查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印尼华裔人口的实际数量。因为这一调查完全是基于受访者的自我认同。”
不过也有迹象表明,这一情况正在逐渐好转。著名的印尼华人组织印尼华裔总会(Perhimpunan Indonesia Tionghoa)副秘书长坎德拉·贾普(Candra Jap)指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印尼华人会以中国血统而感到自豪,他们开始学习普通话,并公开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他表示:“中国经济崛起令人欢欣鼓舞,这让华裔更愿意重新找回自己的根。”
塞蒂贾迪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印尼华裔将对自己的家族渊源产生兴趣。在接受《Rest of World》采访时,她透露:“对于许多印尼华裔家庭来说,他们的家族血缘或宗亲观念已经被隔断了至少一代人。一旦那扇门再次打开,这些华裔肯定会有一些好奇和期待。”
李伟汉相信,科技也将会帮助年长的印尼华人,重新勾连起他们被压制的记忆。他说道:“如果你给他们看一些老照片或者一些有趣的信息,他们会异常兴奋和激动,因为这唤起了他们尘封已久的记忆。
李伟汉补充道:“许多华裔和远在中国的亲戚都是同宗同族,却因为战争等原因遗失和走散,多少来不得相见。这就是我创办 My China Roots 的原因所在。我们能去探索更多关于自己家族谱系的知识,而技术可以在此前无迹可寻的线索中寻找出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