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北大妈妈被自己4岁孩子数学碾压:中国数学不如新加坡?

昨天我在成都幼升小的群里看到有很多家长在说,今天幼升小老师都会在面试的时候问很多数学问题。有些学校还专门准备了2页试题让孩子来做。我们群里都是准备上私立小学的,所以大家都觉得数学应该不是问题。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都能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回想一下我家孩子,有点惭愧。

结果没想到的是,超半数的孩子都在“阴沟里翻船”了,被一道数学题打的是错手不急。

题目是:

小明和小红一起在有幼儿园的义卖活动中,卖东西。小明负责卖自己用纸做的小花朵,小红负责卖从家里带来的小花瓶。他们一共卖了60块钱,小红有一个小花瓶没卖掉赚的钱就比小明少了10块钱。请小朋友帮他们算算,小明和小红应该的多少钱呢?

本来很简单的题目,但是很多小朋友被这里的差值问题搞晕了,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计算。于是纷纷落败。

我看到这里也顺便了考了考我家迈迈。没想到迈迈画了一个图,立马就告诉我答案了。我很是好奇。

妈妈: 迈迈,你是怎么算的呢?

迈迈:妈妈,你看我画的图:

迈迈:这样小明和小红一样的部分就是 60-10=50 ,那么小红就应该是25,小明就是35了

我不由得惊叹,孩子真是天才,居然能想建模这种方法,真的非常有效。刚表扬玩迈迈,迈迈就说这个是小课堂讲的。这时我想起我前段实际为了图方便给孩子报了一个在线训练营的小课堂。一个免费小课堂没想到还真有用。

数学最难理解的地方是在于把抽象的东西和实际的情景相结合(我想起上次看到有孩子做算术题,自己的手指不够了就偷瞄旁边小朋友的手指。)在数学启蒙阶段,大部分的孩子是通过扳手指,数积木来帮助自己理解的。但是数学本身是一种抽象的学科,当进入到使用数学符号,公式的时候,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学就会让孩子心生恐惧。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 · 布鲁纳提出来的,他经过长期的研究观察发现,孩子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C - Concrete 具象化、P - Pictorial 形象化、A - Abstract 抽象化。于是新加坡数学就提出了“CPA教学法”。

通过建模的思想,把具体的事物(积木)抽象到纸上的建模(画方格),最终抽象成为数学算式。这样孩子就能顺利的把“复杂问题形象化,简单化”,长期使用就能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结果没想到,我和迈迈在做“PK”的时候就被他用建模的思想完美PK掉了。

题目:

一人叫C,一人叫P,他们手上都有些卡片。一开始C的卡片数是P的5倍。然后,C把自己的1/4给了P,P收下之后又把自己目前总拥有的1/3给了C。现在,C的卡片比P多96张。问一开始C有多少张卡片?

妈妈的解法:

因为C是p的五倍:c=5*p

C给了P,自己的1/4: 1/4*5*p

所以最后:

宝宝的解法:

每想到我的方程还没有解完,他都已经算出来了。虽然有些不服气(因为最后一步的P刚好能被整除),不过这个是一个小学生的题目应该不会故意折腾孩子。想到他才四岁半就能做这种题目我真的还是非常的惊讶。我一直觉得我家孩子只是一个普通小孩,没想到无意间成了一个学霸。现在他还在不断尝试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叫建构主义的学习法,我真的很期待,孩子要是掌握了这种新方法会有多厉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