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让佩戴口罩成为一种习惯
内容提要
根据Duke-NUS医学院与国家环境署(NEA)合作的科学家们在泛亚洲复苏结果研究(PAROS)中的研究,新加坡空气污染中的小颗粒可能导致心脏骤停。这一发现于2022年11月4日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
现状
该研究小组包括NEA的环境卫生研究所和清洁环境小组的环境监测和建模部门的成员,评估了院外心脏骤停(OHCA)与微小空气污染颗粒的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从之前的研究中得知,这种PM2.5类别的颗粒物会显著增加心血管、呼吸系统甚至眼部疾病的风险。
Duke-NUS院前急救研究中心(PERC)的首席研究员Joel Aik助理教授说:
- 我们已经明确证明PM2.5与院外心脏骤停短期相关,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常常导致猝死。
结论
本研究遵循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制定空气质量指南研究中使用的方法相似,其研究结果是基于2009年07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向PAROS报告的新加坡所有OHCA病例的数据。将这些病例的时间与同期每日空气污染物水平进行比较。
- 统计分析确定了18131起OHCA事件中的492起,研究人员能够将其归因于心脏骤停当天或两天前PM2.5浓度的增加。
- 该研究还发现,暴露于污染物后3-5天,风险明显降低,表明影响相对较短。
- 研究期间的平均PM2.5浓度为18.44微克/立方米,仅减少1微克就导致OHCA事件数量减少8%,而减少3微克则带来30%的减少。
展望
Aik博士表示:
- 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降低2.5微克或更低范围内空气污染颗粒水平的努力,以及防止暴露于这些颗粒的步骤,可以在减少新加坡人口的心脏骤停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医疗服务的负担;
- 空气污染是许多城市的日常问题,这项研究世界各地都具有相关性。
Duke-NUS卫生服务与系统研究计划和PERC主任、PAROS主席Marcus Ong教授说:
- 这项研究为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应该激发政策和地面上的努力来管理能够导致PM2.5增加的关键来源的排放,并防止对公共卫生的潜在危害;
- 新的政策干预措施,如逐步淘汰内燃机车辆,有助于减少危险;
- 个人也可以采取简单但重要的步骤,如在PM2.5水平升高期间佩戴高效空气过滤面罩,并且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