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19年新加坡A水准GP考题分析和讨论

GP考题分析与讨论

首先要做一些声明。这些只是要分享一些看法,没有对错之分。这次写都没经过搜索网上资料对比,因为是以考生写考题时的状态去看题目。如果刚考完的同学看了有不同观点或与自己写的考题论述不同,请不要紧张。试卷已经交上去了,就由批改的人员去烦恼。持有不同见解与观点的,也欢迎指教与分享论点,多一份力量与知识供大家分享。

1. How far should countries have relations with others whose human rights record is poor?

各国在与人权记录差的国家应该保持何种程度。

人权记录的定义普遍上会在引用几点,人口贩运,是否引用死刑,从人口贩运又衍生出非法劳工的问题,政治民主性等。但很少有组织能兼顾所有议题。其他比较难完全认同的还有政治的单一性,血汗工业,劳工剥削。联合国的定义就更广了,所有和个人权利有关的都可以列为人权。就这题目而言,沙特阿拉伯是很多大国都要接触的国家,因为石油的关系。但直到最近,这国的女性才能被允许考驾驶执照,才被允许可以现场看足球赛。在我们看来,这应该被列为人权记录坏吧!但很少在媒体里或报告里提到。美国还有许多州都保留死刑,所以美国也该列为记录差的国家吧!怎么还是全世界都和美国有超过亲密和频密的接触与关系。实际上国与国的合作与交往很大程度取决于利益关系而非人权记录。现今的经济贸易运作都偏向各种不同的结盟,合作组织。每当涉及人权问题,往往是媒体报道上的议题,或是有些所谓的人权组织又制造了极端的行为或话题,而又在特定场合被媒体借机发问,得到的答案往往又是非常官方的。人权被各自团体定义的运作方式和宗旨基本上没有一种可以全面接受。这一题有点把当下香港的政治议题相提并论,以香港的金融地位和影响力,各国的金融体系很难不和香港金融有接触。个别国家自身人权主张就会影响如何与记录差国家的接触程度。

2. To what extent should income equality be a goal in your society?

在你的社会中,收入平权应该达到哪个目标?

收入平权应该指的是不论性别或身份工酬应该平权,一视同仁。就新加坡而言,有经过国民服役,薪酬普遍会比较高。原因是国民服役的两年算是对国家的牺牲与奉献,相对于没经历国民服役的人,在职场起步得较早,这是国民奖励的一种表现。同工不同酬在日本和许多亚洲甚至欧美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日本,韩国因为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不同,很多行业是同工不同酬的。很多是出现在男女职员之间,被认为是欧美较先进国的相同职位有时也会有这类薪酬不等的现象。在过去二,三十年尤其普遍。因为亚洲许多国家正积极发展自身的经济,工业。虽有相对更廉价的劳工成本,但在技术上不得不继续仰赖欧美技术和机器。那么要操作这些技术与先进机器时难免需要这些外来的技术专家的协助。以过去各国进步的不等同情况而形成的生活水平与指数差异,付与较高薪酬给这些外来人才,算是合理。以前的合理说服理由是要按个别原国籍的生活水平给付薪酬。20年来我身在职场,就出现过本地人,邻国人,澳大利亚人,英国人在同一职位工作,四组人的薪酬都不一样。又与性别无关,而是公司需要在极短时间内有足够的专业人才运作所以才接受。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现在亚洲经济起飞,反而是欧美国家失业率较高,工作机会减少。反过来是跑到亚洲来找工作。但他们很多只会以当地的聘用条件,很慷慨的最多给些住房津贴。在许多特点行业还是持有性别偏见,主要是工作性质的需求和危险性。这类特殊性不是能靠与生俱来就能胜任,是长期类积经验而形成的,等到你也学到了他们想同的经验,他也因为自身的进化,又跳的更高更远,也很难谈论同工同酬了。各国都有自身的特殊文化,习俗背景,同工同酬要进行到什么阶段或层次很多时候不能用法律来决定,因为平权也包括了女性员工结婚生子的问题。相比之下男女员工结婚生子的休假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要如何在不一样的休假条件下,谈同工同酬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要以法律来规定执行也是有一定的困难和后续问题。要强调的是同工同酬不只是男女,国籍之别,它还牵涉到其他和职场相关的条件,福利,有时候还会把国家政策牵涉在内(人口增长和老化,长远劳动力等)。这些都需要讨论的。

3.“Science is the only answer to global hunger.” Discuss.

请讨论,“科学是解决全球饥饿的唯一答案”

首先造成饥饿,饥荒的因素有很多。大自然,和人为。当然又有科学家会跳出来证明大自然的改变又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人为因素也可以在细分成许多细节,如市场操纵,政治利益,科技改变,人类应科技改变而形成的生活需求等。饥荒,饥饿的出现最基本的解释为粮食的供应赶不上消耗。各国国情不同,进步程度有别,经济实力悬殊,农业生产能力与条件也不一样。是最直接形成粮食供应的问题。科学研究技术的确能改变农业耕种的方法,提高效率提高收成。但以整体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有了更好的技术,不一定就能解决供应的问题。我们能做到了这技术,但接下来的就会问,该不该进行,有没有利益。学术研究有时候是纯粹有研究上的需要,并不是要造福人群。科技固然能大幅度改善饥饿的情况。但有能力进行的国家往往都是没有饥饿问题的,他们的问题反而是怎么减少浪费。急切需要解决饥饿,饥荒的国家都是贫穷,地理位置不佳,政治动荡。他们偏偏就是没能力接收到这技术来改善粮食问题,书本上虽说了很多道理,但要叫一个能力强的国家去帮别国解决饥荒问题。最直接的做法是提供粮食。很多时候这类的援助只还是马上治标。治本需要长远的人力物力资源,再大的国本也没办法永远帮下去。我所知道的一个例子。许多年前当电动车还没出现的世代,有个美国人研究了汽车轮滑油的原理,就是油里面的添加剂是形成润滑作用的原因。于是他自己研究改装,设计出一款润滑油过滤器能满满的释放出这类添加剂,油就能永久性保持性能,他的技术以为可替汽车业改革,但没有人肯帮他制造,因为整个汽车长久形成的产业链,推出他的产品会消灭很多行业,很多人都工作会被淘汰。他参加比赛也只给评个第三名。无奈他只能自己改装自己的车,当时过了九年都没换过油,车也没问题。他的技术虽然能造福人群,大大减少浪费,但会造成的不利商业效应却无法是它能被广泛运用。所以不能形成科学是唯一能解决饥饿途径,它只是要进行时的一环,是否能开始去做还是取决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不然的话,套句孩童天真的想法,把多余的粮食都送没东西吃的人不就世界太平了。“我不是药神”就和这问题很像。读者有兴趣可以去搜索粮食四大家族的讯息。

4. Consider the view that social media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politicians.

考虑这观点(也就讨论的另一用词),社交媒体比政治人物还有影响力。

社交网络媒体是这十年左右才真正影响各不同领域的。先谈谈为何在这十年里各行各业都因为社交媒体而大大的改观了运营方法。很久以前,人们要投诉,都需写信,或投书到报纸反应,对方回应与否很难预料。后来有了电话就打电话骂来消消气。接着就发展到有电邮,这些方式都必须接收者有回应,以商业模式都是报喜不报忧,人家赞扬就大事宣传,被批评被骂了,摸摸鼻子想办法该进。后来有了社交媒体,喜欢在这些社交媒体发言的就开始流行了。慢慢的爱批评投诉的人就形成了族群。美国曾经有一事件造成了一家公司倒闭。是因有人对公司的服务态度不满,于是就在Facebook 里投诉反应,当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看这些F B,推特,Instagram之类的。所以商家就根本不知道被投诉批评了。当然也没做出回应。跟着就有许许多多的键盘枪手,正义魔人传贴,看到的人越来越多,当然又少不了加料发言,一直这样的转贴著,商家不回应或根本不知道,慢慢的就开始相信是事实了。等到商家发现已经太迟了,再怎么补救都无法挽回声誉上的损害,最后落到破产倒闭的下场。之后这个例子被各个有影响力的管理讲师引用为个案分析。各大公司才意识到社交媒体的力量。于是纷纷设立专属的部门来看和回应对公司的批评和投诉。后来才发现又可以接触很多客户群。于是鸡生蛋,蛋生鸡。就形成今天的局面。严格来说政治人物也需要利用社交媒体来接触各阶层的人。(本来是想用政客这词,但似乎有贬低的意思,所以改用人物)但是社交媒体毕竟还是商业运作,虽然能植入和商业讯息。但政治人物能动用的管道肯定比较多,如报纸的文字媒体,新闻媒体,行政的宣传部门。而且所花的财力也无需有实际的效绩。现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做精密筛选来在各社交媒体接触指定的群体。个人看了接触了什么内容,主题,大数据能把这些资料分类成不同群,商家就可以利用这功能来较有效的针对客户群。社交媒体能做到精细的影响,政治人物能运用的管道还包括军公教里的群,而且这些群也比较没有选择性,所以这方面的影响力是比较大。再来如果说到选举时的情况,更是个人的魅力,议题,和表达方式。

5. To what extent is artifical intelligence replacing the role of humans?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角色到达了什么程度?

去年也好像有浅浅地提到这问题。首先是承认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取代人类角色了。一般会论述工业4.0的精密机械制造机器,生产及组装产品。在这方面的确是取代了人工的速度,因为现在的机器可做的更精密,可以制造出更精细的产品。又或者以前都是用人工加机器组成的生产线,如今已经可以全部用自动化的机器组成生产线。有些只剩下前面把原料摆在开端和在最后成品处装盒分组。更大规模的生产线连这些都也自动化。人力的参与只剩下把原料装进另一个自动化的原料储存于分配系统。而成品包装分配好,只等上运输工具送货了。但这些还是要有前提,需要很大量的投资,而且还要能有量很大的订单。才能有盈利。之前也提过,这类型的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已经发展到关灯工厂。因为全部是机器不需要灯火通明的空间了,机器全靠感应距离,触碰和极微弱的亮光来探测。这类工厂剩下的人力工作是在停机时做保养工作。监控电脑系统与数据的分析。人为的工作变成确保机器不出差错。这里并没有局限于只谈工业生产。也能谈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无人驾驶的车在技术层面的确是已经可以取代人了。但除非所有路上的车都是无人驾驶的。不然是很难实行的。因为电脑操控是以摄像分析,感应器数据,来运算和做出决策与行使命令动作。只要路面上的突变超出机器的编程与应对措施,机器是无法反应的。美国之前就因为测试无人驾驶车时,路上不该有行人的状态,突然跑出一位老人而把人给撞死。新加坡在测试无人驾驶车时也出现前面车辆突然改道又突然刹车,虽然设定反应突变但还是撞上去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法律责任和保险理赔的问题。所以不是空有技术,是要政策的改变来配合,这就牵涉到设定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了!有很多大企业家也曾经发言说人工智能与精密机器取代人力做那些比较危险的生产过程和精细度非常高的工作是有必要的。但当我们把做决策任务交给机器,电脑,那就是很危险的动作。有很多领域都是已经有可运用科技来取代人类,但可能产生的问题或是会造成的影响是无法预知的。有趣的是从前我们因为劳动人力不够而开始依赖机器。现在机器越来越厉害,反而开始淘汰人力,那不是作法自毙吗?

6. “A leader`s responsibility should always be to his or her own country, not other nations. ” Discuss.

请讨论,“一位领导者的职责应该永远针对自己国家而非他国”

题目没有提到国家领导者,但后面有提到本国与他国,所以应该要讨论的议题是国家领导人。这题比较难发挥。国家领导当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怎么会照顾他国利益。这也没什么还怀疑和论述的,本来就理所当然的。但要找到自家的事不管去管别国的事还不容易。但有时候搞好国际不只是要管好自己国家,也要适量的帮忙周边弱势邻国。以防止他国威胁到自己。但这类例子很难找,临场要写也不容易。如果不谈政治,也许可以谈很有能力的人或专才不应该去帮他国发展,该留在自己国家贡献专才。不过写这些会不对题,一时想不出有什么近期事件和这题有关。

7. “Relig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today.” Consider whether this is true in your society.

“宗教在当今社会对年轻人是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 考虑这是否在你身处的社会中是否正确。

宗教信仰和家庭生活方式有关,也和民族主义与精神有关。许多人的宗教信仰都是从小随着家人或民族特性而形成。随着网络的普遍性和智能手机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很多人也慢慢不接触宗教,老一辈不强求或持续,年轻一代也会慢慢疏远。人在快乐得意时,不会寻求心灵的安慰。一般会想到从宗教里寻求答案来解脱自身遇到烦恼时。写这题的题材可能原本是刚好有接触宗教比较多的考生,接触到有宗教信仰的其他人,从经验论述宗教对年轻人的影响与重要性。

8. Does violence in the visual media portray reality or encourage the unacceptable?

视觉媒体里的暴力展现了现实还是鼓励不被接受的行为?

首先媒体里的暴力并不局限于视觉的画面,电影里的其他理念和要表达的意思也算。直接想到的就是近期上演的电影“Joker” 影片里描述一个失意的谐星被生活上的失意失败逼的发狂变成犯罪者。

当然电影有时候是跟着剧本拍摄。制作的背后动机也很多。如果纯粹是要买座,可能考虑的如何以画面吸引观众,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会理会。这类电影画面可能就会把暴力行为举动,合理化,甚至还歌颂。这些画面也许就是会鼓励这样的行为。那些以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或是记录片,把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以写实方式表现或叙述,又花很多时间去解释,分析心理,状态的也许就可以列为展现现实。写这题可能要提出几部电影各别论述两者都有可能。难的是考生们可能看电影时时去消磨时间,娱乐,也不可能去讨论分析情节。

9. Is globalisation to be welcomed or feared today?

全球化在现今,是应该被欢迎还是畏惧?

全球化的运行需要同时靠合作组织和协议来维持。曾经和一个欧美朋友谈他不喜欢全球化。他的解释是麦当劳就是全球化的一种很典型的代表。麦当劳去到任何国家,你进去不必担心,汉堡,薯条,汽水一定一样。对很多人来说,是方便,不用怕不知道吃的是什么。但他觉得这样会丧失自己的根,在自己国家里就该保持自己文化也包括饮食。全球化在很大层次上加速了很多方面的进步。它其实是国际标准化的前身。越来越多人与产品加入国际标准化,慢慢的就形成更大的组织,也就制定准则,合作协议。这当中难免就会出现贸易差异,某一国开始依赖另一国的,就开始改变运作方式。这题有点在对比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和英国脱欧的事件。英美都是在畏惧全球化带来的改变。因为害怕自己变得无法和别国竞争。美国害怕中国的2025中国制造会加速科技发展,有能力全面和美国抗衡。英国一直以来没有全面接受欧盟共同体。和统一货币。一方面害怕自己失去竞争力。他们长久以来都不太接受欧盟认证的各行各业能在欧盟各国自由通行。尤其是苏联瓦解后各东欧国家开始加入欧盟。也就是说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因为加入欧盟,他们的专业认证也受欧盟承认了,也可以自由在欧盟各国通行。这些人也可以任意在欧盟成员国找工作。以他们的生活条件背景,会比较容易接受更低廉的薪酬,就 此破坏雇佣生态。但问题是英国不欢迎外国人来破坏他们的雇佣生态。可英国人也需要欧盟市场还消化英国的就业人口。全球化带来的降低成本,快速交货的好处相对比害怕失去竞争力和过于依赖他国的担忧成了对比。以实际情况来说,20年前欧美各国都欢迎全球化的贸易和合作。但现在别人追上了,却害怕失去竞争了,现在是趋向畏惧全球化。

10. Should both parents take equal responsibility for raising their children?

双亲是否应该承担抚养孩子的平等责任?

这题目还是要以各自的文化,风俗背景来谈。很多社会是处在男女不平权的道德规范。或是母系或父系社会,抚养孩子的责任是不可能平等的,而且还不会被挑战。是理所当然的事。要谈平等责任前先要设定,法治健全道德理念也配合得了这概念。很多时候男女收入就不平等,如果夫妻俩都必须工作来维持双薪收入的家庭生活。那照顾孩子的任务就可能交到别人身上。如果妻子停止工作,做全职妈妈,照顾孩子,劳心劳力的付出如何与赚钱养家的丈夫计算责任。抚养孩子很大程度是需要协议,分工,谅解的。在很多情况是要取决于文化,风俗与环境背景来决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11. Assess the importance of food within Singaporean culture.

请评估,饮食在新加坡文化中的重要性。

新加坡是属于移民国家,有不同种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许多年以后就形成文化大熔炉,当然也饮食也 成了生活的重要环节。因为本身就已经接触了不同文化和饮食,所以对外来的其他饮食的接受度也更广。文化语言上有不同,饮食就慢慢开始变成另类的共同交流。各族的风俗都同样的有欢庆聚餐的习惯。主人家都会提饮食,有得吃喝就会把人给聚集起来,这类的聚会就无形间凝聚族群。以前的乡村生活也是有很多共享资源的习惯,食物也是拉近距离的方式。新加坡是都市社会,生活忙碌,吃就变得可以聚会的方式。从前是要吃饱,现在是要吃得好,吃得巧,精致。移民文化也造就饮食的多样化,后来越多外来人口,又带来了更多变化,和新鲜度。基本上多数华人社会的新加坡和许多华人社会一样有很深的民以食为天概念。所以很多联系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在本地,还有叫上年纪的男士以酒会友,喝的多是啤酒。当然难免也会吃些下酒菜。脱离了乡村生活,人们的工作方式与时间也改变了。所以在家煮餐的习惯也改变,慢慢也有在外用餐的习惯,这也造就了煮炒摊和店。这些需求也慢慢形成有小贩中心和食阁的兴起。原本小贩中心的摊位是要让离开农村的人口有谋生的管道。解决民生问题,后来老一辈退休了,新一代又把饮食习惯文化带入另一风貌。

12. Can fiction teach us anything meaningful about the real world?

科幻(产物)能否在真实世界教导我们任何意义?

科幻的来源有小说,电影与正统科学的语言。早期的科幻小说与电影出现了很多超越当时的器具和物品能改变人们的生活。那时只是纯粹希望能有更方便的物品。随着科技的进步,日常用品的功能与体积越变越小,而且功能越来越多。而在某个程度上不能说没有把科幻因素带进设计的模样与概念。比如说从前幻想能对着小盒子或手表就能任何时候,场合讲话,交谈。现在的智能手机,手表不就是多年前的科幻情节。另一类,预言式的科幻小说,电影预言人口大量增长,粮食短缺,气候改变,造成地球全面进入悲惨毁灭性的世界。虽然现还没有真正出现全面的气候变化,小规模的饥荒还是有的。因为害怕科幻成真,许多科学家也开始担忧而开始积极研究寻找补救措施。因为有预言核战争的全面毁灭性,也间接约束了各方不敢轻举妄动。这些大国拥有核武器,却也能克制自己,也相安无事了很久。从前幻想过能发明某东西可以使生活更方便,现在应科技的进步慢慢梦想成真。从以前悲观的科幻情节,对比现在出现一些相关情况就马上研究寻找应对措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