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以中新建交三十周年为契机,全面提升中国新加坡合作伙伴关系

1976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首次访华。1979年12月,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贸易协定。1990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时光荏苒,2020年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建交30周年。30年来,中新已成立了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开展包括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广州知识城等四大政府间合作项目,设立了包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在内的8个省级合作理事会,双边合作的规模和层次都前所未有。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迅速响应,亚欧非大陆及沿线各国逐步开启互联互通,新加坡也加入进来。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定位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新加坡不仅是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之一,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国家。

为了纪念邓小平这位中新友好的奠基人,新加坡政府在新加坡河畔树立了邓小平纪念碑。2018年,中国同样授予了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两位中新建交的奠基者虽已逝去,但是中新两国友好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在中新建交30周年之际,两国关系又重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携手战胜疫情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命运与共的重要性、紧迫性。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新冠疫情再次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多么正确。今年7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通电话中首先祝贺对李显龙领导的人民行动党再次在新加坡大选中获胜表示祝贺,同时表示中方将继续给予新方坚定支持,希望新加坡早日战胜疫情,恢复经济社会活力。

疫情发生以来,中新两国政府和各界互施援手,守望相助。在疫情爆发初期,为了帮助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新加坡在2月份向中国提供了2万个病毒测试的检测试剂盒,此外还包括护目镜、N95口罩、医疗洗手液等超过2千公斤的医疗装备。新加坡红十字会、中华总商会等民间机构还积极捐款捐物,向中国提供了超过5千万人民币的物资。新加坡疫情爆发以后,中国政府、中国红十字会向新加坡捐赠了5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10万只KN95口罩和2万只N95口罩,既是中国在物质上对新加坡抗疫的支持,也代表了中国对新加坡早日战胜疫情的良好祝愿。此外,重庆市政府也向新加坡政府援助的15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

疫情稳定之后,两国率先建立必要人员往来“快捷通道”,合力推动地区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抗疫合作成为中新关系新亮点,再次体现了两国关系的前瞻性、战略性、示范性,也为中新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增添了重要内涵。通过加强抗疫合作,在确保在本国的对方国家公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快捷通道”的开通为两国复工复产提速,助力两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新双方还同意将对抗冠病与公共卫生合作,纳入中新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的议程。在新冠疾病治疗、疫苗研发和药物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中新两国需要抓住机遇,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支持国际社会团结抗疫,支持世卫组织更好发挥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全面提升双边经济合作

一直以来,新加坡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坚定支持,并深入参与其中,在美国大肆抹黑“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这种态度值得赞赏。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6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也连续蝉联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的地位。今年一季度,东盟首次取代欧盟,成为中国出口第一的所在地,而新加坡正是东盟最重要的贸易枢纽。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疫情的爆发对世界格局造成了新的冲击。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此次大选中得票率不及以往,人民行动党的执政面临着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第四代领导层的正式接班不得不顺延。新加坡经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绝大部分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疫情对新加坡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影响甚大。根据新加坡政府预计,2020年新加坡GDP将萎缩5-7%,过去两到三年的增长都因新冠疫情而被抹去。如果疫情继续持续下去,那么对新加坡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将难以估计。中新共同合作应对疫情,在经济合作方面将面临着重要的契机。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得新加坡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从2007年的3.98亿美元到2018年的35.5亿美元,12年间直接投资额增长了8.92倍。新加坡积极回应和对接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把握了两个经济联系的重要机遇,并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之一。陆海新通道成功缓解了新冠疫情带来的冲击,成为连接东南亚和中国西部地区的贸易新通道,加强了双边贸易路线和供应链的韧性,促进了食品、医疗物资等必需品的平稳流动,从而为抗击疫情稳步推进复工复产,促进经济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虽然是新加坡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对新加坡的投资却远远落后于美国。2018年美国对新加坡的投资额为2188亿美元,而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额只有35.5亿美元,美国对新加坡的投资额超过新加坡利用外资总额的20%,而中国则不到4%。同样,2018年新加坡对美国的投资为192亿美元,对中国的投资为52.1亿美元。在双边投资方面,美国对新加坡已经累计投资超过两万亿美元,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则是近十年才有起色,累计不过400亿美元,与美国仍有不小的差距。伴随着中新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中新在双边投资方面仍有较大的潜力可挖。

尽管面对美国的无理打压,中国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与新加坡共建“一带一路”,提升“陆海新通道”功能,为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市场便利,也将与新加坡一道共同维护自由开放贸易,确保地区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积极开展第三方经济合作。

多方位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中新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华人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4%,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在开展人文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新加坡虽然面积不大,但是作为东盟的创始国之一,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国对自身的安全格外关注,因而中立主义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多次对中美关系走向表示担忧,新加坡的态度是不愿意选边站队。中新关系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美国的影子,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对抗“一带一路”,新加坡等东盟国家成为美国拉拢的重要对象。要友好不要对抗、互利共赢是中新两国发展关系时都认同的基本准则。

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两国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新双方应以灵活多样形式开展庆祝活动,使两国友好深入民心,提升两国在外交、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一是在地区层面加强沟通和协调,推动中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全面发展。新加坡不是南海当事国,中国与新加坡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2019年,东盟发布了“东盟印太展望”,这是东盟首次明确提出自己的“印太”概念,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建设性与合作性等特征。这与美日版“印太战略”的对抗性、排他性和歧视性有明显的不同。对中国而言,加强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是中国处理地区外交事务一个着力点。

二是在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机构作用,应对新冠疫情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方面,中新应保持紧密合作。疫情对新加坡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中新应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力量。新加坡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岛国,对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非常担忧。中国和新加坡都是巴黎气候协定的缔约方,对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存有共识。在WTO改革方面,中新也应该相互支持,携手应对。

三是在人文交流方面,两国仍有广阔空间。2019年,中国赴新加坡旅游人数达117万人次,占新加坡外来游客的11%。目前,在新加坡有大约8万中国留学生,占到了新加坡在校国外留学生总数的前列。在美、澳、英等西方国家收紧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后,新加坡的大学将是中国留学生主要目标之一。新加坡学生到中国留学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毕竟随着中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和高校排名的上升,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学生到中国留学和就业。

四是在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5G网络、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中新两国都制定了本国的科技发展规划,在一些关键的科技领域可以实现对接。比如,在新冠疫苗研发和新冠疾病的治疗方面,中新双方已经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成果显著。今后,包括在国家发展和城市治理方面,中新双方也可以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总而言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新关系越来越成熟,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两国高层交往密切,同时也有中新双边合作委员会(JCBC)定期会晤机制,在地方上也建立了理事会合作机制。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中新双方人员互访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中新关系应站在历史起点上,着眼“后疫情时期”发展机遇,将中新关系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