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走哪,聊哪——马来西亚旅行笔记(三)

说说我所暂居的马来西亚新山市。该市位于马来半岛南端,是马来西亚柔佛州的首府,与新加坡仅一水之隔(隔一条窄窄的柔佛海峡)。 我曾三次到过新山市,第一次从新加坡到该市旅游,仅住了一晚即返回新加坡。第二次在新山市住了二十余天。三次新山之旅让我对新山市有了初步的了解。该市有180万人,其中华人约有74万,占41.5%。我参观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时了解到,我们的华人先辈为新山市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新山市在一百多年前称作丹戎·布蒂里,只是一个马来族人的渔村。十九世纪中期,柔佛苏丹(统治者)动员鼓励新加坡的华人到新山市附近开垦种植甘蜜(用甘蜜树叶熬制的甘蜜膏用途很广,用来鞣皮、染色,也可做丝绸染料,也是嚼槟榔用的配料。为当时主要出口经济作物)和胡椒,一些华人社群领导与苏丹签订契约,沿河流开垦甘蜜和胡椒的种植园。而当时的甘蜜种植业实行一种叫“港主”的经济组织形式。人们把沿河开垦种地称为“开港”,拥有开垦土地准证的人则叫“港主”。比如1844 年潮州社群领导人陈开顺响应柔佛苏丹的号召,从新加坡前来,取得了港契,获得港主地位,开发新山直勿佬河一带,取名陈厝港。







这些华人港主从广东潮州等地大量招募华人契约工,在满布原始丛林的垦荒时代,华人的先民就利用内地的河道溯河而上,披荆斩棘,开拓柔佛新山。因潮州语称河为“港”;沿河上岸的落脚站就是一港脚,港脚附近设有许多“万栅”

万栅是一种大棚屋,除了是熬煮甘蜜的工作坊,也是工人宿舍,附近一般会设立商店、赌馆和鸦片馆,以满足工人的生活需求,港脚逐渐发展成市集。港主制度推行之后,华人在柔佛共开拓了一百多条港。甘蜜和胡椒种植园的兴起,甘蜜贸易的兴盛,为苏丹政府增加了大量税收,遂将柔佛新山发展起来。

在苏丹阿布峇卡統治期,大力发展新山市的基础建设,新建了苏丹阿布峇卡清真寺、柔佛大皇宮、州务大臣官邸等建筑,这些新山的标志性建筑都是由华人富商黃亚福一手包办建成。经过百多年的发展,新山市已成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城市和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新山市也是一个多种族,多信仰和多元文化的城市。主要族群有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分别占47%,41%和9%。新山的华人主要是19世纪时从中国南下移民到新山后便在此地定居。广东潮州人是新山华人最大的族群,占当地华人人总数35-40%。 福建闽南人则有20-25%。广府人(广州及周边讲粤语的人)、客家人及海南人各占10-15%。

我们在新山市逛街和漫步时,能见到不同宗教色彩和文化风格的建筑。如建在繁华街道的柔佛古庙。具介绍该古庙建于1870至1875年间。是华人侨领陈旭年 率领华人社区共同建造,为新山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柔佛古庙象征新山华人来自五个不同籍贯的人相互合作的精神。这五个不同籍贯被称作“五帮”,就是“广肇帮”,“福建帮”,“客家帮”,“潮州帮”和“海南帮”。

柔佛古庙是新山华人的精神家园。庙内供奉着。元天上帝,洪仙大帝,感天大帝,华光大帝,赵大元帅共五个神明,分别代表新山华人的五帮。新山华人五帮会馆,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恭请诸神出宫,并巡游新山市区,正月二十一日为游神盛会,各帮人士均参加,队伍编排次序是:琼州会馆的“赵大元帅”、广肇会馆的“华光大帝”、客家公会的“感天大帝”、福建会馆的“洪仙大帝”、潮州八邑会馆的“元天上帝”。在游神盛会的期间,市中公演潮剧、闽剧、琼剧三台。正月二十二日为诸神回庙之日,在当天上午十一时,诸神环游市区一周,然后回到庙中。

在一个繁华的路口,矗立着印度兴都神庙。斑斓的色彩,传神的雕像,高耸的庙塔,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座建于1911年的印度庙,据说与早期新山的印度人工作有关。印度人多从事割橡胶,祈求橡树开花结果、土地肥沃和雨水充足。由于当时一些印度人在已故柔佛苏丹阿布巴卡的胶园里割胶,在工头要求下,苏丹捐赠土地和钱兴建此 庙。由于我们不太了解庙里的规矩,没敢踏进庙门,站在外面观赏拍照。我们虽然对印度庙很陌生,但精美的雕塑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高耸的庙塔有五六层,上面密密麻麻雕塑了数百个印度众神的雕像。这些雕像栩栩如生。鲜艳的色彩,各异的形象,优雅的姿态,我们在其他宗教信仰的庙宇里还没见到过。

坐落于柔佛大皇宫西侧的阿布荅卡清真寺,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始建于1892年。造型独特,我在国内见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与他雷同的几乎没有。清真寺的建筑融合了维多利亚风格和摩尔人风格,还受马来风格的影响,拥有四座尖塔,有着英国钟楼的艺术特点,具介绍建筑材料取自遥远的土耳其和捷克斯洛伐克,极具特色。该清真寺反映出多元文化的融合。







我们常常在徒步所及的范围之内漫步,好奇心驱使我们睁大眼睛,伸长耳朵欣赏异国他乡的风情。只要认真观察,惊喜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放慢脚步,聆听这个城市下缓慢跳动的脉搏。我们发现,新山市的城市布局和国内的绝大多数城市大相径庭。












这里看不见绵延不断的街道和整齐划一密集的楼群;这里的街道短小局促,临街的铺面参差错落,不时能见到老旧的建筑穿插其中,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城市建筑中既有高大的写字楼、宾馆和公寓楼,又有穿插其中的低矮老旧的楼房,在闹事区不远的地方还能看见可能是自建的、新旧不一的两层或多层别墅。整个城市的建筑布局比较凌乱分散,似乎缺乏整体规划。楼群与楼群之间甚至还保留有大片颇有原始感的绿荫、湿地和水塘。以我的分析判断,一方面可能是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或者说城市建设的投入并非投入的重点,管理者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保障民生的其他方面。另一方面做为一个私有制国家,私有财产圣神不可侵犯,高楼大厦之间的房屋虽然破旧,自建的别墅虽然没有整齐划一,但如果私有财产拥有者不自愿,政府也无法强拆强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城市的发展中,保留一些原生态的风貌。也不失一种可取的选择(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