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会议员、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先生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孙牧宁):新加坡国会议员、通商中国主席李奕贤先生是新中国最近20多年来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参与者。他本人也曾经作为中新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参与建设。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李奕贤说,中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李奕贤认为,就参政者而言,最大的满足感来自于老百姓生活过得好,脸上有笑容、孩子很高兴,他通过亲身经历和经济数据看到,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要比以前过得好多了。李奕贤对于中国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他的爷爷:他爷爷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年代由广东江门来到新加坡。爷爷告诉他,那个时候的中国积贫积弱、到处战乱。“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问我爷爷,为什么你要从中国大陆来到新加坡?爷爷的回答我一直没有忘记,他说(如果不出来)我不是饿死,就是充军打死,或者就是病死。我们现在回头去看当时中国那个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民国初期的中国真的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探亲归来的爷爷给李奕贤带来了中国大陆种种新的见闻,而直到九十年代,李奕贤被任命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驻华首席代表兼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后,他才第一次踏上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后,他乘车前往苏州,一路上看到拖拉机、牛车、自行车都在一条路上前行,路也不是很平,车子不能跑得太快,仅仅80公里的路程,竟开了5个多小时。李奕贤坦言,来到中国之前,他在美国任职。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他感受到了落差。
然而,尽管当时的苏州工业园区还是一片工地,但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开始起步。李奕贤见证了随后到来的巨大变化。“中国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让7亿人口脱贫,这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各个方面需要做很多工作。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有全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有全世界最长的高铁;开放经济很多年,每年都吸引超过千亿美元的外资;中国的技术人员也在掌握更好更新的技术。”
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市场能够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中新两国也展开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由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的李光耀倡议设立的一个新加坡非政府组织“通商中国”应运而生。“通商中国”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华文华语为交流媒介的平台,以加强与中国的联系。李奕贤强调,“通商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帮助新加坡商界、学界的专业人士使用中文与中国展开更加深入的交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商中国’已经成立近12年,这12年中我们每年都会触碰到6000到8000个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层次:一个是企业家、专业人士,他们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目前希望向中国市场拓展业务的是这一群人;另外一批就是我们的在籍学生,来自南洋理工、国立大学等新加坡的几所著名高校的各个专业。接下来就是我们学习华文的初中、高中生。我们希望通过一些讲座、论坛和大型会议来帮助他们紧跟中国的最新发展趋势,对于中国问题也有所了解。”
李奕贤介绍说,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他正在新加坡贸工部任职,他对这一包容性倡议一直非常认同。他认为,这一倡议与新加坡企业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也是中国在实现自身经济发展后,为世界经济做出的积极贡献。“现在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国家民粹主义抬头,反全球化思维正在带来冲击,‘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是一种正能量,把区域市场团结起来。所以从战略的角度讲,如果我们能长期继续坚持实施这一倡议,就会看到一个硕果累累的未来。它推动了各国互利互惠,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机会,这是最重要的。”
从爷爷回忆中的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今天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中国,中国在不断变化,而投身于中国发展浪潮的经历,也让李奕贤收获了成功与经验。“对我来说,参加了苏州工业园区这样的一个发展项目,看到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之后,给我很大启示。我现在看到很多荒芜的地方,无论是在南美洲、非洲的一些偏远国家,还是在缅甸,我会想如果有适当的办法,这(些地方)都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在见证了(中国)这样奇迹般的发展之后,我知道这都是可能的,是可以的。但是要有一些条件把它孵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