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第一次定海之战:英国远征军对大清帝国的敲山震虎式偷袭


公元1840年,英国与清朝之间的诸多矛盾已发展至不可调和地步。随着军事冲突先后在九龙和穿鼻口爆发,不列颠本土的议会也迅速做出决断,将派遣远征军对故步自封的东方帝国实施惩戒打击。

面对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清朝方面并非没有任何察觉。至少在坐镇岭南的林则徐等要员看来,广东地区必将经历一场由英夷发动的海盗行动。但局势发展却还是远超事前预判,早在珠江口的虎门炮台被摧毁之前,位于遥远北方的定海将率先失陷。

林则徐的备战 仅限于广东的珠江流域

事实上,最迟到1840年初,鸦片战争的阴云便笼罩于广东海岸。即便当时的通讯条件非常有限,掌握海路交通的英国人依旧在信息传递方面有较大优势。先前大量集中于维多利亚湾的落难商船队,开始有条不紊的向新加坡或加尔各答方向撤退。等到再有大批船杆云集于珠江口岸,已是由戈登-布雷默准将率领的首批远征舰队。至于嗅到危险信号的林则徐,也忙于在自己的辖区内巩固防御体系。

位于浙东海岸的舟山群岛

然而,鸦片战争的第一声炮响,却并没有在阴云密布的广东开打。许多后世的通俗历史分析作品,往往将此等怪相判定为地方当局的布置有方。所以让兵力有限的英军先遣队不敢肆意妄为,被迫沿漫长海岸线北上,寻觅可供突破的薄弱环节。但真实情况却与之大相径庭,英国人自决定开战之日起,就将首要目标校准于浙东水域。这样既能获得一处适合防御的前沿基地,又可以为之后的行动制造更多主动。

1793年 由马格尔尼使团成员绘制的 定海城

其实,英国商人早在此前的两世纪内,便定期造访舟山群岛。从康熙皇帝宣布解除海禁的1684年,到乾隆皇帝勒令彻底加强管制的1757年,当地都是东印度公司进行远东贸易的重要据点。一度还有过专为其建造的“红毛楼”,扮演着类似广州十三行的会馆角色。因而对19世纪中期的英军而言,那里依然是远胜港岛的可靠基地,远非开发程度较低的港岛所能比拟。加之还有贯穿南北交通的马格尔尼使团,以及孤身勇闯上海的阿美士德号商船,都让后来者对即将踏入的领域早已是非常熟悉。

基于传统观念 清朝方面普遍相信英军的攻击不会超出广东范围

相比之下,无论是忙于备战的林则徐,还是稳坐紫禁城的爱新觉罗皇族,都对浙东水域的危局缺乏必要认识。因为整场危机的爆发与激化都发生在广东,历史上的东西方海上冲突也从未离开该区域范畴。所以浙江理应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即便整个珠江皆因战乱而尸横遍野,都不至于对江南重镇的侧翼带去什么影响。因而以他们的视角看来,第一次定海之战就无异于英国人“不讲武德的狡诈偷袭”。

装有74门火炮的英军旗舰 韦尔斯利号

当年7月4日,风尘仆仆的英国远征军终于抵达舟山群岛,并在重镇定海附近的内湾下锚。除装炮74门的旗舰韦尔斯利号,阵中还包括3艘护卫舰、2艘单桅帆船、2艘蒸汽炮舰和10艘武装运兵船。另有皇家海军陆战队、第18皇家爱尔兰团、第26卡梅拉尼亚步兵团和第49威尔士步兵团的2000多名步兵,以及数百名来自孟加拉与马德拉斯的印度辅助部队。无论就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来说,都胜于此前造访中国海岸的葡萄牙、荷兰或东印度公司武装。

保存至今的定海炮台遗址

此时,清军在定海的防御设施,仅有始建于1387年的6米高城墙和东南侧的小型炮台。前者主要是为防御倭寇而造,后者也仅能抵抗郑成功与越南海盗的有限攻击。本地守军人数仅为千余人,由知县姚怀祥负责指挥。总兵张朝发麾下的水师规模较大,但也只有1540人,还需分别配属于炮台、零散炮位和港口内的21艘战船之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对突如其来的战斗毫无心理准备。两位主将更是在亲赴韦尔斯利号的谈判中,发出过另英国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灵魂拷问:你们在广州吃亏受辱,关我们浙江人什么事情......?

在韦尔斯利号上进行谈判的 中英指挥层

7月5日上午,原本被动的清军开始主动部署防御。虽然意见相左,但总兵张朝发和知县姚怀祥还是就坚决抵抗达成共识。前者将负责港口、海岸和炮台的防务,而后者则专心在定海城内死守。水陆两军在原则上互补干涉、增援,但也不能丢下对方擅自逃离。当然,如此反常的大规模调动,根本无法逃过英军监视。仅仅是通过舰船顶端的桅篓瞭望,便对岸上低洼处的形势洞如观火。此类细小的差距不断累积,也注定了清军在第一次定海之战中的惨败命运。

发起全面进攻的英国远征军

下午2点,蓄势待发的英军发起抢滩登陆。在提前就位的双杆护卫舰巡航号与阿尔杰林号掩护下,第18皇家爱尔兰团、第26卡梅拉尼亚步兵团和陆战队士兵分乘10艘运输船向定海方向齐头并进。担任旗舰的赴韦尔斯利号,则直接向火力最强的炮台发起挑战。虽然她只是皇家海军序列中的三等战舰,却足以用强大的32磅+18磅舰炮造成毁灭性打击,将对手的8门旧式火炮悉数摧毁。余下的清军水师分别从战船与岸边开火还击,却同样抵不过逐步靠近自己的3艘英军护卫舰和2艘蒸汽炮舰。特别是只安装有5-10门旧式火铳的同安战船,甚至不能在激烈的对轰中坚持太长时间。

清朝中期的水师主力 同安船

大约7-8分钟后,整支水师便被英军的压倒性火力所击垮。负责海岸防御的总兵张朝发,更是因中炮受伤而落入水中。虽然包括重伤不治的本人在内,一共只有13名清军阵亡,但赖以作战的同安船却已全部为对手所击沉。只留下数具兵丁尸体、损坏的火铳和弓箭,让观战的英国记录者们感慨不已。与此同时,更多英军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抢滩成功,并将用于攻城的6门9磅火炮、2门榴弹炮和2门臼炮都搬运上岸。稍后,负责指挥陆上指挥的乔治-伯勒尔中将,还连夜派观测组探查定海情况,却发现那里已是人去楼空。

由于海军给力 英军登陆部队几乎没有开枪机会

原来,敌方的猛烈火力与水师友军的迅速落败,让留在定海守城的普通绿营震撼不已。在搬来装有泥土或粮食的袋子堵住一侧城门之后,便不由自主的从另一边夺门而逃。知县知县姚怀祥劝说无力,只能在城市的北门处透水自尽。等到英军第49团于次日轻松攻入,第一次定海之战便以清军的彻底落败而告终。胜利者却仅仅付出了1人受伤的轻微代价。

摄于英军的强大火力 定海的清军全都自动溃散

由于定海之战的失利,清朝有史以来第一次,让自己治下的沿海土地为西方军队所占领。对从未遭受过此类打击的老大帝国而言,军事层面的损失固然有限,但政治领域的威严受损却格外刺眼。英国远征军将直接以舟山为基地,派船到天津向道光皇帝传递外交书信。从而成功使后者一改先前的高傲姿态,撤职主张强硬的林则徐,并同意与蛮夷开启谈判。

定海陷落 让英军在中国海岸有了不错的前进基地

当然,由于双方各自给出的条件相差过大,这轮由定海陷落所带来的和谈也注定会以失败收场。等待大清君臣的恶果,则是一系列更为迅速而猛烈的军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