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会已成为外界深度观察中国政治、了解中国治理模式的重要窗口。从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工作的总结,到制定今年的发展目标,以及最重要的总理中外记者会,都为海外观察者提供了含金量十足的第一手材料。
首先拿今年的增速目标来说,不少海外学者认为这个目标设定较高,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也坦承,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 “中国在百万亿元量级以上取得GDP5.5%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经济总量”。
的确,中国一年的增量(今年目标是9万亿元名义GDP)与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尼去年GDP相当,而印尼的GDP几乎相当于东盟排名第二至第四的三个国家之合。对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要如何治理?如何确保增速呢?
李克强总理说,过去两年中国政府没有搞“大水漫灌”的货币超发,而是综合运用了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工具。这些有效的治理经验,也是中国模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演示。
经验一:减税降费2.5万亿,中国主动培育市场主体
中国政府从2013年实施增值税改革,累计减税8.7万亿元,但财政收入到去年突破20万亿,增加近一倍。李总理表示,“这是涵养税源,培育壮大了市场主体”。而2022年,中国政府减税降费的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这些年持续推进 “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1000多项行政许可被下放或取消。这极大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动,当前中国的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比10年前净增了约1亿户。
李克强总理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放管服”改革是为市场主体改良生长的土壤,减税降费是为他们施肥浇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推动更多市场主体生根发芽。他说,只要我们把人民的创造力发挥出来,把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经济必然会蓬勃发展。这样的治理经验和发展成效,对于正面对疫后重建的东盟各国,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下,东盟各国的旅游、航空,以及接触性的服务行业,大量中小企业无以为继,企业倒闭数量在各国都创下历史之最。
尽管笔者所在的新加坡,针对这些特殊困难行业也出台了类似救助措施,但多数东盟国家不像新加坡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可以用来救市。对于这些国家,中国政府的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等,倒是更能为他们的疫后复苏提供参考。
经验二:新增劳动力1600万 ,以多元化教育促创新就业
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明白保就业的重要性。但在东盟内部,这个问题并不容易解决,各国也有不同的情况。
当地时间2021年6月12日,菲律宾马尼拉市政府举办青年市集助就业促复苏。
比如有的国家既有失业问题,也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中国今年的就业压力,集中体现在有约1600万人的城镇新增劳动力,是多年来最高。但另一数据也令人惊讶,就是高校毕业生有1076万,也是历年最高。
从数字上看,1600万新增劳动力,相当于柬埔寨的总人口,是新加坡总人口的近三倍,就业压力不可谓不大。但其中高校毕业生占到了新增劳动力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比例,既是就业压力,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这或许就是撒向市场的无数颗“种子”。难怪李克强总理会说,只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潜在(更高)增长率。
而这样的新增劳动力结构,不可能是在短期内形成。这背后有政府重视教育的长期努力。这样的结构对很多东盟国家来说是求之不得的,是足以把就业压力转换为增长动力的。这对东盟各国,不能不说也是一个重要启示。
经验三: “超级经济圈”惠及30亿人,中国高水平开放传佳音
今年有一个重大利好,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实施。有数据统计,到2030年,RCEP将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净增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中国是这个全球最大自贸区的龙头老大,而RCEP十五国,东盟就占了十个,是这个自贸区内的最大国家群体。中国与东盟在RCEP内的合作,已成为各国对经济展望的一个重要预期。
东盟在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南亚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区域,去年底通车的中老铁路,在区域内再度引发对“泛亚铁路”的想象。而中国已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连续5年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正如李总理所说,中国的产业和消费都在升级,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对东盟来说,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能够实现有效治理,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中国,既是向不确定的未来,发出的一个极为确定的佳音,也实实在在为东盟各国发展经济、改善营商环境,甚至对保就业、保民生等,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范例。
(本文作者:李叶明,新加坡时事评论员)
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之声”头条号,及时获得来自南海、海洋、东南亚的权威、有价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