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工业园建设稳步推进,稳定之后的第一要务便是经济发展,而工业园的建设对于该区域经济提升效果当可实现倍数级增长,而这个过程中也必然将面临一系列问题,鉴于其发展与新加坡工业园建设规划周期相近,可以通过了解新加坡工业园建设发展情况,先做个思考,相关内容为个人想法,抛砖引玉,欢迎交流:
1、基本情况
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是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新加坡现有工业园区35个,占地8025公顷,平均每个工业园区230公顷,(即2.3平方公里)遍布全岛55个城市规划区,80%以上的园区拥有工业用地,承载了7000多个生产厂家,年均完成GDP2000亿元,对全国的直接贡献是25%,并且吸纳了全国1/3的劳动力,如果以500万算,既有近170万人就业与工业园相关,而按照其企业数量,平均每家企业规模在243人。
2、发展过程
(1)基础建设阶段(1961-1968)
作为一个传统的自由贸易港,新加坡在工业上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独立初期,人口的增长和高达10%的失业率,迫使新加坡适应工业化的需要,主要目的是增加就业机会。这项工作由1961年成立的经济发展局负责承担。园区在那个时期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的平整的土地。这么做的理由是,对于一个不发达地区而言,园区可以为工业的集聚发展提供场地,然后再提供基础设施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根据1961~1964发展规划,“政府经过有意识的努力,进行工业用地的选址,将各个产业集中到特定的区域内”。当时,任何企业,如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玩具、纺织品和服装生产厂家,本地的植物油、蚊香的生产者,以及汽车、收音机和其他电器的组装厂家,都可以进入工业园。对新加坡而言,这项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从这一时期的状况来看,仅仅基础建设就使用了八年时间,这一阶段里工业园的发展建设围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但在增加就业方面效果明显,而工业用工需求一方面产生对人的技能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对收入水平带来很大的提升。除了这部分工作收入的增加,还包括因为征地补偿带来的收入的增加,对于改善居民生活都有着明显的效果。
新疆目前在推进新城市建设有27座,相应的也就是说会有不同形式经济园区或者工业园区的建设,帮助城市进行经济发展。因为新疆本身地广人稀,存在大量平坦的戈壁荒漠,目前规划的工业园多数是以这些区域为基础建设,而这些地上很少涉及征地补偿问题,使用成本仅仅就是土地平整的费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五五工业园面积就达到新加坡园区综合的原因(当然,我这里所说的面积是指其总体规划面积,而实际发展中依旧是按照分期分批发展建设)。
其在政策实施的初期虽然也在有意识的进行分区分类,争取实现聚集效应,但实际上进入园区的门槛相对还是比较宽松的,主要目的是首先保证园区有企业和人气。
(2)需求发展阶段(1969-1978)
由于全球经济的迅速重组和新加坡园区开发能力的提高,从1969年开始,并持续了整个70年代,新加坡迅速提升了园区建设。1968年6月1日,在经济发展局园区工业部的基础上成立了裕廊镇管理局,职能是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隶属于财政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这个机构的成立。一是市场性质。投资者不是房产商,他不是为了转卖而购买土地和设备,必须有成熟的土地和设施来促使投资者下决心在新加坡设厂;二是园区的生产特征。生产花费大量时间,生产周期长,必须有大量的园区设施的存货。
财政部则保证了快速发展期的财政支持。这个机构很快发挥作用了,一些跨国公司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工业园区,在新加坡形成了新的工业群。这些重要的投资者在园区的结构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园区的发展范围从1967年的101公顷,一年内跃至662公顷。裕廊镇管理局的成立被新加坡视为一项明智的决策。当出现投资高峰时,工业设施的供不应求是一个潜在的危机,裕廊镇管理局的职能确保了集中在这些方面作出努力,以及后来专家和知识的集聚。裕廊这个名字标志着规模生产的诞生。
从快速发展时期效果来看,政府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当下我们在新疆等地的工业园发展,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如何能够让这些投资者下定决心在这里设厂,再就是如何通过园区设施的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和生产运营提供支持。随着园区企业数量的增加,如何保障工业经济的质量,需要与政策联动引导,确保经济结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3)技术密集阶段(1979-1998)
1979年起,新加坡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经济顺利转型,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鼓励将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投资和高附加值产业,并拨款60亿新元,发展高科技基地。
裕廊镇管理局设计了十年总体规划,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和配售中心,开发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都需要完善的工业设施和集群效应,以完成工业发展的升级和再循环。
90年代末,电子业已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其产值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新加坡已是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占据国际市场一半份额。到1998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达到8.5%,技术工人比例增长至22%,高科技产品出口额620亿新元。新加坡的工业经济在90年代逐渐趋于成熟。
当下,我国提出工业制造2025的规划,正如同新加坡二次工业革命、十年总体规划所产生的作用,引导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一批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而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看,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偏差,在发展速度上出现东快西慢的普遍情况。
基于这种状况,个人认为可以借鉴参考贵州大数据发展思路,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园发展的过程中采用智慧新城的策略方案,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地,综合考虑面向中亚市场的产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融合,通过技术减少企业发展中数量的要求,增加人员素质与质量的要求,对于新疆这样人口不足的区域来说,十个不错的选择。
而在当前西部工业园内企业除了本身税收、土地政策的吸引,还有一点就是区域当前对于环境要求的放宽;一方面这一类污染治理技术一旦具备,需要有关部门从文件等方面做出要求,并且从政策扶持方面来说,园区内引进企业或者技术奖励等应适当考虑这部分投入;
在西部这种状态下发展,缺乏人员技术支持,工业发展难以持久,轮换调动也并非长久之计。新城建设,配套完善时引入人口、人才的基础,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技术人才共享,发展研究成果的优先落地、远程协作等形式增加互动,先用再有。
(4)知识主导阶段(1998年以后)
90年代末,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科学园、技术园、科学中心纷纷涌现,土地的混合使用概念出现(工业和商业用地同等规划,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一体化的园区),创造性的设计被不断采用,园区发展呈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提高园区土地的生产力,设计和发展园区的关键方式是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的高效率融合在一起。
新加坡工业园整体建设将近五十多年发展才有今日之功,空间、资源、能源、交通都不是影响新疆发展的关键,人——吸引、培养、留人是对企业的考验,也是对政府的考验,而面对新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让这个区域里的人都能够伴随园区和城市的发展收入水平改善提升,是将来发展的重点,也是关键。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