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格局下,亚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兴驱动力。成都、香港、新加坡,是以创新促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三座城市。那么,这三座城市是如何建立合作的?又是如何推动创新发展的?
9月28日,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召开。成都为主会场,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分会场,围绕“科技创新:新经济•竞争力•全球化”主题,会议在三地同时连线举行。
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图为成都主会场
新动能加速成势
成都1-8月新增新经济企业6.99万户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全球各民族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今天,在成都主会场视频连线上,外交部原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李肇星指出,“今天,全球科技创新论坛的举行也是这个历史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一站。”
去年,数字经济在全国的GDP比重占到了35%。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新经济无疑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2017年,成都率先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提升城市能级、树立城市核心竞争力、把握历史机遇的城市战略。三年时间里,成都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疫情期间,成都新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底,成都全市新经济企业注册数达到了42.67万户,注册资金达到了4.39万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1.5%和18.5%。其中,1-8月新增新经济企业注册数6.99万户,新增注册资金4272亿元,已有7家企业成长为独角兽,122家企业达到了准独角兽的标准。成都新经济活力人数、新职业人群规模位列全国第三,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效应也日益凸显。
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图为成都主会场
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专家建言成都新经济发展
“全球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科技革命风雷激荡,而数字经济正形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中国,有一亿一千万人在从事数字经济方面的研发、创新和实施工作。”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演讲中指出,当下讨论科技创新恰逢其时,三座城市的调性也十分契合。
自2017年起,成都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首推“城市机会清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成都不断将新经济发展推向纵深。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型的经济体,与内地发展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港交所推进上市制度改革后,生物医药类公司等创新企业反应热烈。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多,港股融资额有一半是新经济公司贡献的,这也意味着新经济公司在香港市场已占半壁江山。
而新加坡当下也将更多的资源投向新经济领域,如资讯通信、金融、生物医药以及精密工程等。近日,新加坡贸工部长陈振声指出:“数码化不仅能让新加坡突破小国的局限,让全世界都成为新加坡的腹地和市场,还能让新加坡在疫情或未来的其他危机中,继续为全球市场服务。”
全球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西部国际博览城举办,图为成都主会场
后疫情背景下,如何让新机遇释放新能量,成为科技、金融领袖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场新经济的“亚洲共振”,成功在成都与亚太主要地区、东西方投资者、科技企业领袖之间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探索了本地市场、本国市场、国际市场的相互依存和企业全球化战略。
专家及企业届人士积极为成都新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周汉民的观点是,成都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新区要更加精准地对标。他表示,天府新区是成都乃至四川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天府新区是国家的第11个新区。中国的第一个新区诞生在1990年,第11个新区诞生在2014年,为什么需要继续前行?“就是要用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他认为,成都和上海的新区,在对标和对表上应该更加直接和精准。
此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对此,周汉民认为,要重视“三新”,产业要新,制度要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融合方式要新。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实习记者 王培哲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