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何谓英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新加坡中三学生怎么说?

何谓英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新加坡中三学生怎么说?

大家都说新加坡的教育好,究竟好在哪里?比如下面这篇文章,你相信是出自一个新加坡中三学生之手吗?文章的作者是小博儿子的同桌,是作为双文化课程的作业!

原文:

论中西方英雄观的差异


“何谓英雄?根据百度汉语,英雄的定义是“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等,而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在线词源字典)提供的定义是“man of superhuman strength or physical courage(具有超人的力量或勇气的人)”,“man who exhibits great bravery(展现极大勇气的人)”等。英雄观不仅是人们对英雄的定义,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理念与理想追求。

光从中西方字典上的定义,我们就能看出两者英雄观的差异,以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方的英雄都有着高尚、无瑕的品德,强烈的集体主义与家国情怀,他们被官方化、神化。“舍小家,为大家”,“舍身取义”向来都是他们的关键词。

盘古开天地,牺牲自己为众生带来了万物。女娲造人补天,为世人不辞辛劳。神农尝遍百草,不顾自身安危一心想要造福百姓。这些中国神话人物的无私付出纯粹是出于对众生的怜悯,没有半点私心杂念。

治水英雄大禹,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三过家门而不入,不顾分娩的妻子与年幼的儿子,一心致力于治水事业,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还有人民英雄董存瑞,舍身为党,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组织的胜利开辟了道路。

这些神话故事与英雄事迹也被编入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价值观也被宣扬至今。

受儒家思想千百年的熏陶,中国崇“德”。因此不管是虚构作品中的英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中方的英雄都被塑造成拥有着高尚品德与无私精神的伟大形象,他们没有阴暗面,国家与民族危亡永远在第一位,导致他们的形象过于崇高而有些脱离于现实。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英雄人物的道德标准的苛求。人们很难容许一个英雄有缺点,如果有,他就不能称之为英雄,正如同人们认为好官一定积劳成疾,清官一定家贫如洗一样狭隘。此外,中国自古以来便以家国为重,国重于家,家重于个人作为信念,强调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思想的枷锁根深蒂固地扎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

反观西方的英雄,他们较为贴近生活,更注重个人主义与冒险精神,也有人性。

伊阿宋千方百计夺取金羊毛是为了换取本应属于自己的王座。奥德修斯历经十年风雨还乡是因为念念不忘家里的财产和妻子。赫拉克勒斯建十二大奇功,虽然为民除了害,但也有摆脱迈锡尼国王欧律斯透斯对他约束的个人企图。这些西方神话人物的所为最终目的还是自己的利益,重视是个体的价值的实现。

西方一向宣扬自由、独立。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比起中方英雄,西方的英雄更加立体、真实。他们就如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也有着七情六欲与人性的缺点。

以蜘蛛侠为例,他的真实身份只是一个小记者,但面对邪恶势力时,他从未屈服,尽全力解决,以惩治恶人。但在他惩恶扬善的同时,却无组织无纪律,独自行动还常常破坏公物,惹出麻烦。但这不妨碍大家觉得他是英雄。

此外,美国一家公司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进行民众调查。约翰·麦凯思就是一名榜上有名的英雄。他是一名参加越战的军人,在越南整整呆了6年,但他并不是在战场上厮杀,而是呆在越南人的战俘营里,他回国后则受到了英雄的礼遇。西方没有那么多的道德枷锁。他们不觉得这是没骨气的做法,更不会赞成宁死不屈或牺牲自我的中方思想。在西方的主流认知中,生命重于一切。

综上所述,中方英雄观的核心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西方的英雄观更强调个人理想的实现,尊重个体生命。中西方英雄观上的差异由不同的价值观导致,而不同的价值观由千百年的历史与逐渐成型的文化酝酿而成。两者没有高低好坏之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时代在进步,唯有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推动自身思想上的发展。”


原文作者: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