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深圳不学香港改学新加坡,这事挺玄的

日子太平淡了,总要来点儿刺激的。

最近,深圳准备“抛弃”香港了——8月28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在未来,深圳将有60%的市民住进政府提供或出售的住房里面。

得,深圳楼市准备迎接“新欢”新加坡吧!


01 失败了的“香港模式”

我们现在普遍推行的预售制、公摊面积都是从香港流传出来的,它们推广到内地,发扬光大,堪称房地产界中的“精髓”。当然,更精髓的还得是香港的“房闹”。

2003年7月1日,香港爆发50万人大游行,他们抗议房价下跌,认为“八万五公屋计划”(董建华提出每年至少兴建8万5000个住房单位,希望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是导致香港房价下跌的主要原因。最后,“八万五公屋计划”以失败而告终,香港房价再攀新高。

2020年,美联物业发布数据,香港全市的平均房价为每平方呎15589港元(合每平方米153310元人民币),是世界上价格最高的住房市场。

02 面临转折的深圳

有人说,深圳正在奔向香港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和香港一样,深圳为了房价维权的事并不少。2011年,深圳龙岗的万科清林径楼盘推出特价房,房屋单价从14000元/㎡降到12000元/㎡,降幅超过10%。结果多位业主聚集售楼处,拉起条幅要求万科偿还血汗钱。这一次,大众站在了万科这一边,认为是业主没有契约精神。

如今回过头来看,很多站友第一眼看到的可能并不是维权,而是2011年深圳龙岗14000元/㎡的新房房价……这也太让人怀念了。

在房地产市场狂奔几十年的深圳楼市,如今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达到43.5,在全世界的房价收入比排名中位列第二。换而言之,一家人不吃不喝43.5年,才能在深圳买得起一套房。

而排名第一的,是深圳的好邻居香港。

2020年7月15日,深圳推出楼市新政,业内纷纷揣测深圳楼市恐入寒冬,然而现实中的深圳楼市却是激流勇上,众多购房者不惜“亏钱”也要购房,拦都拦不住。

就在大众以为深圳要在香港模式上一去不复返时,8月28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的榜样,“在未来,深圳将有60%的市民住进政府提供或出售的住房里面”。


03 学习新加坡好榜样?

不学香港,改学新加坡?深圳这是准备与原先的“炒房之路”彻底背道而驰了么?

最近几年,大众好像都把新加坡模式奉为圭臬,认为这才是楼市的未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商品房房价非常之贵,是全世界第二贵的地区。

所谓新加坡模式,最出彩的就是其组屋模式。1964年,新加坡开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鼓励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购买建屋发展局兴建的组屋。这类房屋远比市面上的商品房便宜,所以受到了新加坡人的追捧。

截至2016年,超过82%的新加坡公民居住在组屋内。

而新加坡的组屋模式,最先就是为了改善公民的住房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深圳和当年的新加坡其实颇为相似,目前,深圳有70%的人口挤在城中村中,而城中村只占到深圳住房面积的54%左右。

据了解,深圳全市包括城中村和小区房的住房数量为1068万套,共6.12亿平方米,人均面积约27.8平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9.4平方米。

对于深圳而言,房屋拥有数量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这也造成了深圳房价的高涨。就目前这个供需关系来看,深圳的楼市调控政策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要想彻底解决,只能多盖房子。

这也恰恰注定了,深圳要学习新加坡模式,没那么容易。

04 组屋模式可能没那么好

这两年深圳一直在说扩容,但实际上扩容暂时无望。

在占地面积上,深圳比新加坡还要大一些。但是从人口来看,两者对比就太过悬殊了——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超过1300万,而新加坡的常住人口仅为540万。这也就意味着,深圳想要学新加坡,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盖“组屋”。

要知道,就连组屋发源地新加坡都面临着土地短缺的问题,直接导致组屋越盖越高,面积也越盖越小。1960年,一间四房式组屋单位的面积为85㎡和105㎡,五房式组屋的面积约为123㎡。而现在,四房式组屋的面积已经统一为90㎡,五房式组屋的面积约110㎡。

对于人口超过新加坡一倍多的深圳而言,要盖多少组屋?又该以什么样的面积作为标准?这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

而且,组屋对于楼市的改善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比如,组屋同样有学区的困扰。而深圳学区房的火热程度,大家都门儿清,到时候好学校附近的组屋肯定是大众哄抢的对象。

可以说,深圳面临的问题,绝不是一个组屋能轻易解决的,再加上地段与地段之间的差距,届时组屋的房价之间会存在落差吗?这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更不要说,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新加坡的组屋是没有继承权的。

05 结语

深圳楼市最近的确走到了瓶颈期。平衡高房价和大众需求这两者的关系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当下。

最近,深圳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他们来往于深港两地,被媒体称为“跨境儿童”。所谓跨境儿童,指的是那些每天奔波在深港之间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地很多家长热衷于到香港去生孩子,让孩子入籍香港,享受香港的教育资源。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跨境学童人数达到了3万多人。

只可惜形势变化太快,让这群孩子的处境也变得艰难起来。如今再看这些家长,很多人都觉得他们的做法不是很明智,把孩子推到了两难境地。

适合别人的道路,不一定适合自己。

适合新加坡的模式,也不一定适合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