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差得多遇上差不多——日本同事的沮丧

看过美国和中国地图的朋友会发现,这两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差不多,国土形状也非常像,两张地图覆盖到一起,重叠度很高。而这这两个国家的国民呢,相似度也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比如做事大而化之,差不多就行,在这两个国家的大众身上,体现得淋漓精致。而日本人呢,则正好相反,严谨、认真,凡事都要追个究竟。当这些人在一起的时候,日本人就成了异类,沮丧不堪。

比如我的老东家是个全球公司,总部在硅谷,在日本、大陆、台湾、新加坡、韩国、德国等各地都有分公司。各个国家的员工,每周一次电话会议,解决全球运营的各种问题。你知道,供应链运营都是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错过航班啦,货没按时发啦,箱子上的标签贴错啦。虽然与会者是一帮总监和经理,谈的却都是诸如此类的破烂事。美国是总部,支持全球的物料需求,所以大多问题都能跟美国就挂上钩。这时候,你就能看到,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应对方式大不相同。

美国人跟中国人相似,习惯于从偶然里找原因:货发错了,是员工没注意,纠偏措施是培训,让下次注意——民主国家,连批评都没有,每次都是培训培训再培训;标签贴错了,是一次性失误,纠偏措施也是培训;误了航班,是新员工刚到岗,不熟悉,纠正措施还是培训。

但在日本同事眼里,这世上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有深刻的必然。比如新员工出错,那新员工培训是怎么做的?你不能简单地再培训了事;你得重新审视新员工培训的材料、流程和考核,以防下一次来个新员工,再出现同样的问题。货发错了,那发货指令是怎么说的,仓库里的员工是怎么遵循发货流程的?

美国同事的目标呢,很简单,就是把这一次的问题给糊弄过去。日本同事呢,则是聚焦预防未来的重犯。美国式糊弄遇到日本式较真,每次都有好戏看:美国同事一次又一次地打补丁,每次都不触及根源,差不多就行;问题重新发生后,日本同事一次又一次地揭开补丁,说“差得多”,督促美国同事继续整改。“差不多”和“差得多”在一起,双方就这样来回折腾。日本同事的较真,在美国同事的“差不多”面前,总是显得格格不入,老问题一再发生,就非常沮丧。

我说这些,并不是评判美国好还是日本好。我想说的是,差不多心态下,注定没法把事情做好做到位。一次做不到位,只好分几次做到位,结果代价更高。作为职业人,特别是职业生涯刚起步的时候,培养认真、严谨、关注细节的习惯,再重要不过了。而你看职业人的沮丧,特别是工作一些年月后,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对付那些老问题,没法杜绝根源,每次都是想尽办法来解释,把问题“偶然”化,尽管我们心中都很清楚,所有的偶然后面,都是深刻的必然。

实践者说:想起一句话: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热爱生活,必有自己看中和想珍惜的东西,比如事业,爱情,自由,抑或象“差不多先生”只希望以不认真的姿态存活。得到你珍惜的看中的东西,必然要舍弃与其相悖的。但是很多人之所以困苦迷惑,往往是看不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Bingxi Li,阿尔卡特-朗讯, 寻源)

实践者说:所以您是赞成日本式严谨,对么?可是您也是在美国,也经常会回中国,周围接触的人事多是“差不多”式。身处差不多的环境中,如果认真坚持自己的做法和观点,周围经常可以听到同事的议论说某某怎么那么较真的;一个人较真的做法也会影响到其他差不多的同事,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精力应对,这样往往会跟周围的人显得格格不入,融入不进群体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吧。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怎么样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张海云,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服务计划)

作者回复:一流的人自定标准。周围的大众是平均水平,不要让平均水平左右你的判断,除非你想成为一个平均水平的人。要知道,掌握舆论的往往是那些“差不多”们,很多是些低于平均水平的失败者。做正确的事。不要被loser们绑架。

作者:刘宝红 来源:供应链管理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