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印尼“橡胶轮胎大王”张水荃,父子在南安赤诚兴学的故事家喻户晓

下南洋艰苦创业,成印尼“橡胶轮胎大王”;回报家乡,投自来水厂建“泉州第一高楼”;出钱出力,长达半世纪为教育。爱国侨领张水荃大爱精神影响后人——

为善不落人后 兴学一片赤诚

南安市官桥镇岭兜村又名梅岭村,关于“梅岭”的得名,还有一段美丽传说。相传,岭上曾一度梅花盛开,山上有个穷苦姑娘,天天上山采摘梅花,乡里人都称她“梅花姑娘”。

一天,一个新上任的年轻知县张姓,乘轿过岭,被这位唱山歌的姑娘所吸引,双方以歌对答,一见钟情。然而,张知县欲娶她为妻遭拒,没想到他为爱弃官,天天到此与之相会。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梅花姑娘”被其真情所感动,最终两人共结百年之好。这个岭也就以“梅花”为名流传至今。

在这个诗一样的小村子里,张水荃的名字就像梅花一样,永远盛开在梅岭人心中。“如果没有水荃先生长达半世纪捐助家乡教育事业,就没有学校的今天。”梅岭中学校长陈文材说。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今年适逢张水荃诞辰100周年,由张水荃儿子张克荣捐资1100多万元,在梅岭中学建设的“德味堂”和“念慈楼”,有望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这对华侨父子爱国爱乡的故事,在侨乡南安广为传颂。


张水荃

白手起家 人生导师是李光前

木门窗,夹壁墙,青瓦房……张水荃故居位于岭兜村土泥自然村,这座占地两亩的古民居,虽破旧不堪,杂草丛生,在破败的老屋中,依稀还能寻访到当年的盛景。

“张水荃1919年出生于新加坡,10岁时跟随父亲张德味回乡,在这里度过童年时光,后因战乱又回到南洋。”岭兜村党支部书记张联胜说,尽管老宅子人去屋空,但关于张水荃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为了纪念这位爱国侨领,2014年,由南安市作协副主席赵守通撰写的《丹心赤子张水荃》一书首发,再现了张水荃的传奇一生。

“16岁那年,张水荃前往印尼,投靠同乡张尚树创办的福成利树胶公司,从事苦力劳动。他晚上进夜校补习印尼文,由于他勤奋刻苦,聪明好学,备受张尚树器重,不久便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赵守通告诉记者。而正是在这家公司,张水荃与李光前结下深厚友谊,并受之影响一生。

张联胜介绍,李光前长子李成义第二任太太张治华的祖父就是张尚树,和李光前是好友兼生意伙伴,两人又是南安老乡,李光前所经营的南益树胶公司曾与张尚树合作过。然而,1942年日本侵略南洋群岛,福成利树胶公司被迫关闭,张水荃宣告失业。

战后,福成利被李光前收购,易名为福顺树胶有限公司,张水荃也被李光前重新雇用,生活才算安定下来。在这家企业,张水荃从苦力做起,毫无怨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就让李光前深为赏识,一年加薪3次以奖励他的卓越表现。

“少年张水荃能一眼辨认出树胶的质地,在树胶业建立了权威,成为行家里手。”赵守通说,福顺树胶公司在年仅25岁的张水荃的精心经营下,生意越发红火。这期间,张水荃学到宝贵的经营管理经验,李光前的经商理念对张水荃的影响最为深刻。

1947年,张水荃离开福顺树胶公司,在朋友的资助下开设“弓箭牌”瓷砖生意,是当时印尼棉兰首家瓷砖建材厂,主要生产地砖、墙砖、瓦砖、马桶、洗手盆等卫浴产品。此后另与友人合资成立振福树胶公司,之所以取名振福,意为“振兴福建”。

1956年,张水荃移居新加坡,创办新加坡艺成实业有限公司,从事最擅长的树胶和轮胎贸易。1968年,他又与朋友共同投资,在原有橡胶厂的基础上,创办了印尼棉兰亚沙汉橡胶有限公司,他成为最大股东。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家橡胶公司已成为印尼最大的塑胶生产企业之一。张水荃也因此被誉为“橡胶轮胎大王”。

此后,拥有敏锐商业意识的张水荃还创办了塑料编织袋厂、鞋厂、火柴厂,跨界进军房地产,并投巨资收购了创办于1913年的银行——中华银行,正式进军金融行业。历经数十载艰苦创业,白手起家的张水荃,以其聪明才智、诚信仁义,成为印尼工商巨子。

眷念故土 返乡投资造福桑梓

事业有成的张水荃虽身在海外,却心系摇篮血迹。上世纪50年代,他踏上了返乡投资之路,第一笔投资即是以10万元入股福建华侨投资公司,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造福桑梓之慷慨义举,当属南安官桥自来水有限公司的投建,这是张水荃、张克荣父子几十年的结晶。始建于1992年的官桥自来水公司,已为官桥城镇供水事业默默奉献了20余载。

鲜为人知的是,这笔生意当时张水荃父子是“极不情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官桥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水利设施建设也得到长足发展,但水资源短缺,很难满足当地供水需求,建设自来水厂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赵守通说,当官桥镇政府提出与张水荃合资创办自来水厂时,张水荃却说:“我怎么好意思去赚家乡人民的钱呢?”但对家乡官桥缺水,他感到不安。

经历了无数次艰难思考,最终他决定投建这家自来水厂。“由于邻镇的晋江内坑离官桥镇区较近,全靠打井饮水,群众生活极其不便,他们羡慕官桥群众有福气,希望这水厂也能就近供水给内坑镇。”赵守通继续补充,当邻镇的干部提出这个要求,张水荃满口应承。就这样,张水荃主动把官桥自来水厂的规模扩大到原有设想的两倍多,投资建设款也由600多万元增至1100万元,后来扩建,他又再增资2000多万元。

张水荃在与乡亲们交谈中说:“利人利己最当为,利人而不损己更当为,利己而不损人犹可为,利己损人切莫为,损人害己最为下。”

类似造福桑梓的善举还有很多。张联胜说,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官桥可以说是十年九旱。早在1958年,张水荃便捐建一座以父亲“德味”为名的水库,10年之后再建另一座“土泥水库”,使得2000亩贫瘠土地化为良田。

张水荃在家乡的另一大投资,则是兴建南安成功大厦,至今这座大厦依然矗立在南安市中心,成为标志性建筑。

时间再次拨回到20多年前。1993年10月16日,南安撤县建市,举行隆重的设市庆典活动,张水荃父子受邀出席。张水荃父子与彼时的南安市领导聚会商谈,在短短一天内决定投资南安,回报家乡。于是,张水荃父子毅然与南安市人民政府,在南安撤县建市庆典大会上达成了协议,签下了改造旧城的投资意向书,走上了兴建南安成功大厦的风雨之路。

1998年6月,这座投入1.3亿元、楼层33层、总高度99米的大厦提前竣工,一举成为当时泉州“第一高楼”,轰动泉城。

“为了建成功大厦,当时张水荃已年近古稀,他仍租住在工地对面的南安市侨联房间内,既住宿又办公,这样距离工地近,往返不会浪费时间。”赵守通说。

鼎力兴学 为家乡教育奔走呼号

这位爱国侨领,不仅回乡投资兴业,更是在慈善公益道路上践行半个世纪。


梅岭中学

“1954年,年仅35岁的张水荃耳闻家乡破败不堪的校舍和教育设施,当即捐资在梅岭学校西南角续建3间教室,与乡贤张尚树早年捐建的3间教室一字排开。”赵守通说,后来张水荃还在学校捐建一座可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并取名为“德味楼”。

“由于家境贫寒,小小年纪的张水荃不得不辍学,经常要上山割草打柴。”早年的经历让他更加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赵守通说,从梅岭中学的历史变迁可见一斑。

1982年,张水荃返乡到梅岭学校视察。他从乡亲们和校长口中了解到,村里学龄儿童不断增加,原本捐建的梅岭学校中、小学合一,教学楼不够用,教学设施很简陋,教学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善。

为此,心系家乡教育的张水荃当机立断:“中、小学要分开办学,要建设独立的初中校,这些事由我来募筹。”1983年,由于张水荃的捐资兴建,中学的办学条件已经具备,南安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梅岭中学。梅岭中学的设立,原梅岭学校改为梅岭中学小学。

走进梅玲中学,迎面一栋六层综合大楼——“水荃楼”格外醒目。关于大楼,陈文材校长向记者道出了背后故事:“实际上,水荃楼是水荃先生向新加坡李氏基金主席李成义筹集而建,李成义被他老骥伏枥精神所感动,建议楼名以‘水荃’命名。”

“梅岭中小学能有今天的发展规模,张水荃先生起到关键作用。”陈文材这样总结张老先生办学的四个特点:时间早,自1954年开始就在家乡建教室和礼堂;时间长,50年如一日,跨越两个世纪;既出钱,半个世纪鼎力兴学;又出力,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奔波于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海外国家募集资金。

陈文材所言不虚。除了在家乡捐建中学、小学、幼儿园,这位慈善家还捐资官桥卫生院、陈嘉庚纪念堂、泉州市侨联、南安市侨联、官桥镇侨联等。2003年年底,张水荃约了李成义太太张治华一起进餐,劝服张治华赞助梅岭中心小学新校区兴建教学大楼,并以祖父和祖母的名字分别命名为“尚树楼”及“夏艾楼”。

据统计,在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的捐赠热潮中,曾任新加坡南安会馆多届会长的张水荃,对家乡故国一往情深,教育和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额超过3000万元,但他仍屡屡称:“我的捐资数目微不足道的,远不能与李光前、黄仲涵前辈乡贤相比,我只是本着至诚之心、抛砖引玉,为家乡做点应做想做的事而已。”


张水荃塑像

言传身教 二代为善不落人后

“张水荃回报故乡不但身体力行,还努力培养下一代,将这份浓浓的桑梓情传承下去。三个子女都出生于海外,好几次回乡参加捐赠活动,张水荃都把子女们带上,一次次返乡,一次次活动,将这份情怀深种。”赵守通介绍,张水荃常常对儿女们说:“南安、官桥梅岭是我们的‘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是不能忘记的。”如今,他的哲嗣张克荣继承了这份精神,继续反哺着故土,先后捐资1550万元兴建梅岭中学礼堂和宿舍楼等。

“水荃先生非常和蔼、慈祥、富有爱心,虽然他是一个大富翁,但他非常节俭,节俭到近乎抠门,可他对教育又非常慷慨。”曾与张水荃一起吃过饭的陈文材说,这位海外游子每每回到家乡,最爱吃的两道美食是:一道炒米粉,另一道则是芋头加鱼头炖汤。而早餐则是稀饭配榨菜,有时也会吃点油条。由于常年奔波劳累成疾,张水荃于2009年11月在新加坡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张水荃故居

在《丹心赤子张水荃》一书中,张克荣说:“从上世纪50年代,父亲的事业刚起步不久,他就开始在家乡独资捐建学校,直到他离世……父亲那一代人,家乡情意结非常特别,有他们的信仰和时代风范。同为南安人的李光前先生,对我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父亲就是时时处处以光前先生为榜样,为善不落人后,并将公益作为毕生事业,无怨无悔。他是个商人,生意场上难免有起有落,这些都没影响到他投身公益的决心。”

去年,为了改善梅岭中学的办学条件,张克荣接过父亲的爱心接力棒,将“德味堂”和“念慈楼”两栋石头房拆除重建。为了纪念父亲张水荃诞辰100周年,继承弘扬情系桑梓、乐育英才的爱国爱乡精神,张克荣提出保留原来父亲命名的“德味堂”和“念慈楼”。

“张克荣不仅富有爱心,也非常有孝心。当我们建议将两栋新楼用他名字命名时,他认为还是用他爷爷德味、奶奶念慈命名。”陈文材说,而另一栋名为“秀叶楼”的校安工程,张克荣亦有捐助,秀叶则是张克荣母亲之名。眼下“念慈楼”教师宿舍楼建筑已经封顶,共6层楼高;“德味堂”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作为大礼堂使用,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室内活动。

张联胜说,为了纪念和让更多人了解张水荃的华侨精神,张水荃故居修缮工程已经提上议程,届时张克荣将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全资修建这座古宅子。

海丝商报记者 苏清彬 李杨瑜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