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万年劳模八弟,居然请假了。
等他再回来上班,他整天的表情都是这样:
一问,原来是八弟牙疼犯了。看他那么难受,也勾起了,机哥从小到大关于各种痛的回忆......牙疼、头痛、胃痛、腿摔伤的痛,嘶。
有时候想,要是做人感受不到痛就好喽。
但其实,这是个危险的想法。毕竟,疼痛感能帮助我们避开危险的东西。
世界上真有对痛感知不明显的人,他们从生下来开始,就很容易受伤。即使被蚊子咬,都可能抓得破皮流血,但自己感觉不到。
先天性疼痛不敏感 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被列为一种人类遗传病。
So,感知疼痛,对人类来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你又知不知道,对于机器人来说,能感知疼痛,也一样重要。
哈?机器人不都有铁壁金刚身子的嘛,需要感知疼痛来干嘛?
说到底,机器人感知疼痛,还是一种对「危险」的预判。
跟人手被割到会缩手一样,机器人如果对自身受到的损害,产生及时判断,那也许能,避免部分损伤。
例如救灾工作中,机器人需要穿过复杂地形,但过于奇葩的角度可能会让机器人受到损伤,这就需要预先设定好,碰到某种角度的地形时,就该避免,另寻道路。
主要感应过程,是靠各种传感器,传送到机器人的大脑,“中央处理器(CPU)”中。
过去,机器人基本上是通过这个流程,传感器将大量数据传到 CPU 里,运算量超级大。万一,机器人这个”大脑“遇到短路啥的,整个感知系统就废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最近一项研究,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完善。
研究思路主要是「细化」。原本需要机器人大脑处理的东西,分散给各个传感器去做。
原来,本身传感器只负责传递信息,不负责处理。现在,研究人员将传感器作了更新处理,使它们能配合卫星阈值调整接收器,直接处理疼痛信号,不需要再经过“大脑”。
像图中这样,当机器人手臂受到压迫(伤害),它直接就能弹开。
以前要实现这一步,需要经过机器人大脑运算。而新研究中,直接在手臂的传感器网络上,就能处理。
在时间上,比以前中央处理器的方法,要快上 5 到 10 倍。
好一个分散处理,其实道理上,跟咱们人体神经元运作方式类似。
人体遍布各种神经,不是等所有信息传到大脑,才做反应的。就像我们被烫伤时,通常是先缩手,再有烧灼感。
对了,严格来说,懂得分散处理,这机器人还没模仿人类模仿到家。因为我们不仅能及时对痛做出反应,我们的伤口,还有自我愈合的本事。
但什么时候听说机器人“受伤”,还能自我处理的?
这回研究小组继续开脑洞,他们设法在传感器网络中,加入一种离子凝胶材料。
机器人受到伤害后,凝胶材料可以修复伤口。
为了证明思路有效,研究人员先将机器人手臂电线拔掉,证明受到伤害(断裂)。
接着,再给手臂施加压力,模拟“痛感”。这时,机器手仍然能收缩回去,说明自我愈合起到效果。
目前,研究停留在实验阶段。可以畅想,要是在未来,整个机器人身上都套用这个思路,说不定,我们会得到一个,更像人的机器人。
为啥说更像人呢?你们看看这些视频标题,可能就秒懂。。
等等...想啥呢。
日本人确实热衷于研究,怎么让机器人获得痛感。
至于用途嘛,跟你们想的,或许稍稍有不同。先前日本研究的一个痛感机器人,主要用途是给牙医学生练手。
也就是,机器人能根据牙医的操作力度,做出是否疼痛的表现。
这样,能让牙医在给真人做手术前,了解到合适的力度。
脑洞再开大一点,当部分手术交给机器人做时,它们首先要懂得人类对痛感的阈值,才能令手术过程更安全。
所以说,机器人有痛觉,不仅可以降低机器人自身遇到伤害的风险,最终能让人类获益,才是目的。
当机器人能感知疼痛,特别是以人类感受为标准的疼痛,那就相当于,机器人懂得了为人类工作时的“分寸”。
举个例子,陪伴型机器人。没错,还是日本...对于老龄化等问题,日本研究了不少陪伴型机器人。
他们正尝试将感知疼痛系统,植入到这个小孩外观的机器人身上。从而,小孩机器人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做出痛苦的表情。
啊这...看机器人手臂试验过程,还没啥强烈感觉。看到这个会做表情的机器人,确实是 get 到科幻感了。
特别是,小孩机器人的设计者之一石原博士说:“相信当机器人有一个更敏感和更具表现力的身体时,它们会更有效地与人类建立社会联系”......”我认为,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创造出,难以与人类区分的机器人。”
emmm,如果真到那一天,不知机器人离产生情感,还有多久呢?
图片来自网络
大胆的想法被憋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