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又:台湾心理辅导系最高学府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硕士研究生,系“台湾心理学统领”萧文教授亲传弟子。并于2010年获得新加坡心理学专家认证A+级心理咨询师。经多年科研、实践,已精通各家心理学主流派系:精神分析、个体主义、存在主义、人本、房树人绘画、完形、现实主义、行为主义、认知行为、短期焦点、家庭治疗,且能贯通,将各家之所长融合使用。曾在新加坡从事辅导服务六年,至今讲座已有千余场、案例近万。
本次邀请辽心咨特约讲师赵俊又,来解答“分开后,下任会更好吗?如何避免严酷性挑剔?”这一问题。
赵老师答:
【案例】
一位女性最近刚离婚,理由是婆媳不和。
再婚后,现任婆婆上位。新媳妇和婆婆的关系也照样糟得一塌煳涂,甚至不如从前。
前任婆婆不满意儿媳是因为儿媳不太懂人情世故。现在,新儿媳虽然懂人情世故,却也因此喜好交际,喜欢与很多外界的朋友保持交往,总是不能早早归家,与家人缺乏沟通的时间,甚至连周末都很难待在家里,因为她需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分析】
生活中,男男女女在寻找伴侣时,都会渴望找到匹配度高的那个人,也总认为下一个会更好的。可因为挑剔和错过,才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沦为了剩男剩女。
良禽择木而栖、择优录取无可非议。追求优秀完美的伴侣是常人都会有的期待,只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外貌出众的,会招蜂引蝶;长相一般的,拿不出手,还对不起自己的眼睛;事业心太强能赚钱的,不够顾家;温柔体贴顾家的,能力又太差;饱腹诗书,才华横溢的,男的风流,女的矫情;肚子里墨水不多的,又没有共同语言……
这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次古希腊著名哲学导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请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带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去麦田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并规定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弟子们在麦田里走啊走,大麦穗见了一个又一个,但他们总以为还有更大的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想着下一个麦穗还会更大更好!于是就这样和“最大的麦穗”失之交臂,归来时两手空空。
事实上,在一段感情中,挑剔是个不可避免的事。无论你承认与否,你都会隐性或显性的对伴侣有着大量的挑剔和嫌弃。有时候是以指责、抱怨的方式呈现。有时候会以默默失望、分开的方式呈现。甚至很多人无法开始一段恋情,无法进入婚姻,都是因为他们无法处理好自己对另外一个人的挑剔和嫌弃。
挑剔的内容主要有:不够优秀、不够主见、不够勤奋、不够丰富、不够包容,等等。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挑剔,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对亲密关系不良的挑剔呢?
关键是:区分评价与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家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胡说八道!”,或者至少会在脑海中闪过怀疑。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做出了评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这是很正常的,在我们自己的坐标体系中,我们处于中心的位置,是坐标体系中唯一的主体,而其他人则都被放置在外,我们分析的对象,相对我们的坐标体系来说,都是外来物。
我们要保持这个坐标体系的平衡和稳定,就需要不停的评估、评价外来物,以是它与我们相适应,否则坐标体系就会产生不平衡,会让我们感到不安全。
在这个过程中,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控制对方,从而使对方适合我们的体系。
而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对方,我们就会开始不停的挑剔,怨恨,并抱着‘下一任’更好的想法,与这段亲密关系割袍断义。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不那么挑剔呢?
首先,不带评论的观察。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对方的具体行为,和自己对此作出的评论加以辨别,带有评价的观察比如“你这人真懒惰,什么家务都不想干”,而不带评价的观察则是“我今天做了饭、洗了碗、扫了地,你帮助我摆放了饭菜和餐具。”
其次,倾听自己的需要。
比如,有一位女士,下班回来之后,一直在陪伴孩子,非常的疲惫。这时候,她丈夫回来了,不但孩子不去找他,他也不主动过来照顾孩子,而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于是她感到很烦躁。她对自己需要分析如下:
最后,提出请求。
请求不是要我们卑躬屈膝,而是表达我们真实的需要。比如上述的女士可以说:“老公,我上了一天班感觉很累,需要你来帮我分担一些,我想,你可不可以回来的时候,接我的班,专注陪孩子做游戏或看书半个小时?”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坐标体系,没有人能够完美的契合他人的坐标体系,因此,如果你渴望保护你们的关系,想要珍惜眼前的人,那么就需要学会放下自己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请记住婚姻的公式是:0.5+0.5=1 你我相拥、合二为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水至清无鱼、人至清无友。你若坚持严酷性挑剔,就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