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英国供销社方便了乡村?新加坡社区食堂代替家庭厨房?

体制内供销社,大食堂要卷土重来,是时代的倒退还是社会的选择?

全球经济面临衰退,人口老龄化也早已成了“地球村”共同面对的挑战,少子化更是严重,一系列的问题涌现,总要找到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兴起的供销社和大食堂,也许真的能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怀旧”项目被视为先进实用的经营模式存在着。新加坡的社区食堂

新加坡属于“亚洲四小龙”国家之一,经济高速发达,并在二十世纪末,新加坡就提出了“无烟城市”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的是,新加坡的很多公寓住宅拆除烟道,安装抽油烟机都要申请,再加上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在家起火做饭,催生了“社区食堂”“共享厨房”等以社区餐饮为主体的餐饮模式!

新加坡的社区食堂,是一个大的“中央厨房”,供给给各个社区的“共享厨房”,再经过员工配餐打包,供应到社区居民手上,或者居民可以选择在社区提供的“食堂”打饭就餐。

这个在新加坡的新型“就餐模式”,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这和我们曾经的“大食堂”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60年代的大食堂,一直存在于好多大型的国有企业,机关单位,作为员工福利的形式存在着,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员工和家属的生活,员工食堂吃饭,卫生又实惠,很多年轻人选择工作时,也会把有没有食堂作为一项择业的标准。

英国的消费合作社

英国的“供销社”并不是国有的,而是“集体所有”,是通过社区居民集资建立。早在1844年,英国就出现了这种“合作社”,一群纺织工人集资成立了一个名为“罗虚戴尔公平先驱社”的组织,由这个组织,给社员采买,再出售给他们,奶粉、面粉、奶油等等生活日用品。

后来这种模式,又在英国偏远的山区兴起了,很多偏远的山区,由于人口稀少,村子错落分布,一些连锁的超市纷纷倒闭。但是“社区商店”却应运而生了。

“社区商店”的消费者也是股东,由于社区商量是社区居民集资运营,消费者消费的同时,也是股东有分红,并且社区商店的员工很多都是社区义工,这大大减少了人员开支!据报道,这种经营模式迅速在英国乡村传开,从开始的几十家,到后来的几百家。

同时“社区商店”还会提供一些延伸服务,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加强了用户的忠诚度。

我国的供销社属于国有产业,国家可以管控调配货品,相信会更有利于家庭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