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了解新加坡可能是从听林俊杰或孙燕姿的歌开始,富有特色的“坡式英语”(Singlish)也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热钱的持续涌入,新加坡已成为当下财经界的一个焦点。各国富人纷纷在新加坡设立家族办公室,许多中国企业家也将新加坡作为出海首站。
为什么是新加坡?事实上,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新加坡是“优等生”体质,从来不缺名衔,如最久远的“亚洲四小龙”、“花园城市”,以及在2020年超越香港夺得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称号。
作为东南亚最发达经济体、亚洲金融中心,新加坡诞生了多只独角兽企业,其中包括了已通过SPAC形式在美国上市的“东南亚滴滴”Grab,被阿里全资收购的东南亚电商龙头Lazada,以及冉冉升起的Patsnap、领创集团等新星。与中国的情况较相似,新加坡的独角兽企业也大多诞生于云计算、AI、电商等热门赛道。
然而,在共享办公这一跌下风口许久的领域中,也跑出了一只新加坡独角兽企业——JustCO,它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高端共享办公空间运营商。JustCO于2020年初完成新一轮融资后,估值正式达到10亿美元,荣登独角兽行列。除了新加坡大本营,JustCO在泰国、日本、韩国、澳洲、中国均有布局。其在韩国首尔的商业核心地带江南区更租下一整栋大楼,命名为JustCO大厦。截至目前,JustCO在中国大陆的唯一一个网点设于上海会德丰广场。
曾几何时,WeWork的估值被软银推高至470亿美元之巨,却在IPO前被媒体、资本市场戳破泡沫,这只巨型“独角兽”发育不良的真面目暴露无遗。相较于WeWork,相信不少国人对JustCO还未有耳闻,其当前的体量远不如“巅峰”时的WeWork,但业已称霸亚太地区。
JustCO不希望自己被拿来跟WeWork比较,它确实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么,JustCO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解构JustCO:共享办公创企范本
JustCO的成功是“人和”、“天时”、“地利”三方面造就的。
01/
“人和”:创二代实现“狮子王”式成长旅程
创始人龚万鑫(Kong Wan Sing)出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一个华族商人家庭。父亲白手起家,经营一家纺织公司,后来客户已包括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服饰巨头。耳濡目染下,龚万鑫19岁时就梦想拥有自己的商业王国。
龚万鑫从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毕业时,科网热潮尚未退去,他拒绝了高盛的offer,转而跟同学一起创业,但半年后公司倒闭,他只好回到纽约当“打工人”。
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家族产业开始走向没落。受纺织工业向中国大陆转移的冲击,家族纺织生意一落千丈,龚的父亲最终卖掉了工厂,并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龚万鑫辞掉在纽约的工作,回国帮父亲发展新事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当龚万鑫打算“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时,母亲督促他去新加坡的大企业上班,学习经验。龚万鑫听从母亲的建议,在新加坡大型地产公司丰树产业找到了一份工作。
机会却不知不觉出现了。龚万鑫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共享办公业开始发展,雷格斯等服务式办公空间巨头也入场。但龚万鑫发现,巨头的共享办公产品仍带有传统办公室的色彩,缺少了“人情味”,他觉得市场更需要的是有助于工作者互动交流的办公空间产品。2011年,在家人的资金支持下,龚万鑫创立了JustCO的前身JustOffice。或许真的是因为龚万鑫准确洞察到市场空白点,JustOffice的第一个办公产品两个月内就全部租出。
首战告捷,但龚万鑫不敢松懈。他意识到,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不断精进产品和服务。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落实这个目标,龚万鑫拉上了妻子和弟弟。
曾于宝洁工作的妻子刘菉是其大学同学,在JustCO主理员工培训和客服品质提升。据刘菉的讲述,龚万鑫非常看重客服人员对服务规范的落实是否到位,要求她亲自坐在前台带着客服人员练习接听电话的规范动作和话术,直到确认员工都做到位了才算完成任务。
刘菉开朗、随性,更容易与一线员工拉近距离,与严谨的龚万鑫在管理能力上形成互补。弟弟龚万龙则担任JustCO的首席商业官,负责泰国、印尼等其它东南亚国家的业务拓展。三个人构成了JustCO的管理团队核心。
不过,龚万鑫深知,企业要做大,必须引入更多外部专业力量。因此,一些优秀职业经理人陆续加入了管理层,Loke Huey Teng就是其中之一。她曾担任丰树商业信托的CFO,于2021年6月成为了JustCO的CFO,负责其最擅长的资本市场、并购等模块。龚万鑫认为Loke Huey Teng的加入将有力支撑企业对行业并购活动的参与。
并购有助于JustCO扩大规模,但龚万鑫始终保持务实谨慎的态度,他强调并购实施的前提是交易双方的理念一致。
事实上,龚万鑫曾在一场潜在并购交易中遭受挫败。2017年,WeWork宣布进入亚洲市场。背靠软银的对手来势汹汹,为了应对挑战,龚万鑫计划与当时在中国国内已成一定规模的同行裸心社合并,合并后新公司的业务范围将覆盖中国大陆、新加坡以及其它亚太市场,快速获得规模优势。
然而,随着尽调的深入,龚万鑫发现裸心社把JustCO视作这场潜在交易中的“配角”。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与裸心社创始人的经营理念有着本质差异,对方也察觉到了不合适。强扭的瓜不甜,两个公司合并交易最终没有成行。裸心社后来被WeWork以4亿美元收购。
*图片来源:Unsplash
龚万鑫对资本和扩张的务实态度可见一斑。他不拒绝资本,但强调投资者要能与JustCO发生协同作用;他不排斥上市,但更愿意在企业实现盈利后才上市,从而保障公司的投资价值——“JustCO不想成为另一家赚不了钱的上市公司”,龚万鑫说道。
可以说,极致工具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为JustCO的稳定经营锚定了正确方向。
02/
“天时”:踩中市场空白点,成功后继续顺应混合办公发展趋势探索新业务
疫情前,工作模式已经开始变化,零工经济兴起,创意工作者、数字游民等名词变得不再陌生,白领的自主意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主重视;疫情后,混合办公风潮有增无减。根据近期Owl Labs、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联合发布的调研结果,在受访的美国全职工作者中,今年更喜欢混合办公模式的人数占比为36%,而更喜欢在固定办公室工作的受访者占比仅为22%。在新兴工作模式持续普及的背景下,灵活办公空间需求日益上升,这是JustCO商业模式成立的根本逻辑。
传统租赁方式下,企业通常需要跟业主签订若干年限租约,在经济不景气或企业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工位可能空置,企业却依然需要支付租金。而如果选择共享办公空间,租赁方可根据需求配置固定工位、临时工位或者单间。同时,共享办公空间往往将“硅谷式”工作氛围作为卖点,吸引年轻一代。仲量联行2022年度“未来工作”调研结果显示,73%的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已经或正在计划对所有办公空间进行开放式、协作式改造,包括取消固定工位。
*图片来源:Unsplash
大型企业早已拥抱灵活办公空间。戴德梁行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年亚太地区共享办公的需求由具一定规模的企业客户主导,与欧美市场由自由职业者、初创企业驱动的情况大不相同。目前,JustCO的办公空间总体出租率为80%,跨国企业客户在其新加坡、韩国市场的占比均为一半,包括了欧莱雅、Riot、Foodpanda等,剩下的租户才是中小企业、初创公司。换句话说,大中型企业是JustCO业务的压舱石。目前,灵活办公空间占新加坡总体商办市场的份额为3%-5%,JustCO仍有很大的机会。
共享办公业本质上是“二房东”生意,但JustCO正在为这门生意注入新的生命力。一方面,JustCO投资了地产科技公司REinvent,借力REinvent推出全球首款按需使用工作舱APP——Switch。当用户有即时办公需求或者在家无法专注工作时,就可以通过该APP搜寻附近的Switch办公舱,按使用时长付费即可。
Switch共享工作舱
*图片来源:Switch官网,
https://www.switch.site/locations/LEGACY_14/5f6b2417f1dddb37f065952d?cityName=%E6%96%B0%E5%8A%A0%E5%9D%A1&country=SG
另一方面,JustCO积极尝试AI技术的应用。JustCO通过AI技术实时监测共享办公空间的设施使用情况,从而让未来网点、设施的规划更加准确、合理。一旦数据积累到一定量级,还能出售给其它公司。
除了技术层面的探索,JustCO在商业模式上也正谋求突破。2021年,JustCO与T-Grande签订合作协议,为后者位于新加坡淡滨尼的物业提供轻资产输出管理服务。JustCO希望通过轻资产模式,跳出“租户”的框框,提升服务的附加值,传播新型工作理念。
JustCO以共享办公空间为根基,同步探索原子化办公空间、AI应用、轻资产管理等逻辑相关的新业务,力求充分把握新型工作方式发展的大趋势,促进了业务的持续增长。
03/
“地利”:背靠得天独厚的新加坡,收获市场机遇及制度红利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经济核心,是初创企业的融资中心。来自DealStreetAsia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新加坡初创企业融资总额占东南亚初创企业融资总额的64%,147家本地创企获得融资,创下近两年来第二佳的单季记录。另据亚洲发展银行的阐述,新加坡的初创企业融资便利性排名全球第八。
从地缘角度来说,背靠新加坡是JustCO成功的重要支撑点。
一方面,新加坡是跨国企业进入亚洲市场的桥头堡,高达59%的跨国科技企业在新加坡设立了亚洲总部,更别说本土还有星展集团、华侨银行、凯德、新加坡电信等业界巨擘。如前文所述,大型企业积极尝试混合办公模式,对灵活办公空间有实际需求,为JustCO等企业提供了验证商业模式的理想场域。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政府对初创企业的制度支持。新加坡政府于2008年颁布了科技孵化法案,并由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于2009-2016年间负责实施。在该法案的支持下,海外风投基金接踵而至,本土企业获得的风投总规模从2014年的13.4亿美元剧增至2018年的49.2亿美元。
制度红利当然惠及JustCO。2014年,法国知名资产管理公司Tikehau Capital在新加坡设立了其在亚洲的第一个办公室,房地产相关标的正是其投资目标之一。2015年,JustCO获得Tikehau Capital一笔250万欧元的投资。更有意思的是,这笔交易发生后的第二年,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联合其它投资者向Tikehau Capital和其母公司注资了5.1亿欧元。
此外,通过梳理JustCO的主要融资事件,可以发现其股东阵容相当豪华,而名单上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以下简称GIC)格外引人注目。GIC是新加坡两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在中国投资过美团、顺丰、李宁、菜鸟等知名企业。
获得GIC的投资,意味着JustCO获得了新加坡国家资本及其它关联资本的支持。与GIC一同参与投资的是新加坡地产巨头星狮,其持有大量位于核心地段的商办资产,母公司更是与新加坡政府有着微妙联系。
与星狮地产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JustCO便获得重要的优质可租赁物业来源。2019年,星狮地产的泰国子公司TICON与JustCO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泰国共享办公市场。2020年11月,JustCO位于星狮地产旗下先得坊购物中心(The Centrepoint)的共享办公空间开业,这个横跨三个楼层的网点也成为JustCO的总部。
*图片来源:Pexels
在先得坊空间的开业仪式上,前新加坡贸工部长、现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也有出席,这是新加坡政府支持本土创企的一个缩影。
政治学意义上,新加坡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实例,这在JustCO身上或许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体现。
写在最后
“独角兽”是怎样炼成的?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一书指出,现代企业需要吸引创造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再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企业需要依托他们的主观热情和创造力来设计好的产品,搭建高效的代码,创造有吸引力的内容。
在这样的背景下,员工的自主意识越来越被企业尊重。因此,分布式、自由灵活、原子化的办公空间成了一种趋势性的表达,组织与个人、工作与生活、物质与精神需要在办公空间内取得平衡。JustCO正踩在这个落脚点上,以务实的态度不断耕耘和探索。
大鱼长成需要有大池塘,独角兽的诞生也需要时代机遇、地缘优势、制度红利的配合。JustCO的成长正是这个规律的一个映照。
参考资料:
1、 8视界新闻网,我董你|性格大不同夫妇 创办新加坡独角兽共享空间公司JustCo
2、 Forbes, On The Brink And Back: What Coworking Space JustCo Has That Others Don't
3、 Tech in Asia, Is JustCo Southeast Asia’s co-working unicorn?
4、 CNA, 'Flexibility is key': Why MNCs, government offices are turning to co-working spaces
5、 The Business Times, Profits before IPO, says founder of co-working unicorn JustCo
6、 EdgeProp, JustCo goes asset-light to support hybrid working
7、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ingapore’s Ecosystem for Technology Startups and Lessons for Its Neighbors
头图来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