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帝国的颜值:“红色”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文明进程?(下)

声明:【火焱文史】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作品版权归作者和平台所有,不得私自转载或用于其他目的。


在《帝国的颜值:“红色”如何改变了英国的文明进程?(上)》中,我们知道,红色火焰预示了维京时代的崛起,红色旗帜则象征着诺曼征服的开端,而红色吊袜带又代表了金雀花国王对骑士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但,红色对英国的影响还远未至此。甚至在本文中,你们完全可以预见到,一个强势的大英帝国是如何从红色中诞生的。

01 红色的玫瑰,兰开斯特的反击


图左为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右侧为约克家族的白玫瑰

公元1485年,8月22日,博斯沃思荒原,沼泽中散发着一阵恶臭。

28岁的亨利·都铎骑在战马上,他早已厌倦了这场王位之争。身后的兰开斯特叛军高呼着,就让成败在此地揭晓吧!

山坡那边,国王理查德三世轻吻了下自己的宝石戒指。约克家族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他没理由再将宝贵的英格兰王座拱手相让。

这必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血战。

沙砾在冲锋的脚步中晃动,亨利知道,自己这2000多名法国喽啰和苏格兰雇佣兵并不靠谱,但他已没有别的选择。

易边的理查德三世则求胜心切。他拖着弯曲的脊背,和皇家卫队一同冲进亨利阵营。喊杀声惊天动地,谁也不曾料到病弱的英王还有如此气力。

显然,亨利的乌合之众完全招架不住这波攻势。若不是法国人的步兵方阵为其筑起铜墙铁壁,这场战争早已毫无悬念。但此时,皇家卫队却在慌乱间失去了阵脚。

理查德三世蓦地回头,望了望山坡那端的斯坦利爵士,眼中充满恳求和期待。但他可能不知道,斯坦利已不再是他忠心的仆人,其手下的6000精锐更不是。

混乱中,皇家卫队被倒戈的斯坦利爵士杀得措手不及,国王头骨也被叛军敲得稀碎,白色玫瑰彻底凋零了。

图为亨利·都铎

这一役,让约克家族的理查德三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第二位战死的国王。(第一位是诺曼征服时,在黑斯廷斯折命的哈罗德二世)。

红玫瑰重新绽放,兰开斯特家族赢得这场长达30年的王位之争。后来,为巩固战争成果,亨利·都铎选择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从而确立合法的英王地位,史称亨利七世。

这场玫瑰战争几乎耗尽了英格兰贵族全部气力,但也为日后都铎王朝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开辟出捷径,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事件。

02 红色的衣帽,王权与教权的碰撞


1530年,11月中旬,莱斯特修道院。他拖着虚弱的身体,跪倒在十字架前,虔诚地祈求宽恕。一年半前,托马斯·沃尔西还是英格兰权势最大的枢机主教(红衣主教)、王国大法官,地位仅次于英王亨利八世。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国王会因为一纸婚约将自己囚禁于此。

亨利八世一直苦于没有男性继承人。尽管他和原配阿拉贡的凯瑟琳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玛丽·都铎,但这却远未达到英王的期待。

彼时,宫中又迎来一位新侍女,安妮·博林。她刚从法国回来不久,长长的黑发,白皙的脖颈,还习得一身法国女人特有的温柔。

图为安妮·博林的剧照和画像

很快,英王就疯狂沦陷了。他暗自和安妮·柏林幽会,全然不在意凯瑟琳王后的哀求。甚至,他还动了废黜皇后,拥戴安妮的念头。

书桌前,亨利八世皱了皱眉,他反复念着给教皇克雷芒七世的请求信。凯瑟琳嫁给过他大哥,当年若不是为维护都铎王朝的统治,也不会忍气接纳这名嫂子。

现在,亨利已长大成人,羽翼丰满,是时候和过去说再见了。他派遣自己最信任的红衣主教沃尔西去督办此事,心中充满对未来的畅想。

图左为亨利八世,右为托马斯·沃尔西

但是,罗马教廷不是亨利的游戏场,教皇更不是听令的沃尔西——他们担心判决会得罪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他是凯瑟琳王后的侄子),遂驳回亨利的请求:凯瑟琳依然是其合法妻子。

恼羞成怒间,亨利八世剥夺了红衣主教沃尔西的全部宫廷权力,逐出皇宫听候调遣。同时,委任托马斯·克伦威尔为枢密院大臣,着手进行一项震惊朝野的秘密事宜: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不惜与罗马教廷彻底决断,也要迎娶安妮·博林。而现在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克伦威尔身上,还好,后者已寻到马丁路德的改革踪迹。

1534年,英国议会厅,到处弥漫着紧张的空气,坐在下席的主教们焦躁不安。他们知道,英格兰国王即将做出史无前例的改革举措,但结果如何谁都无法预测。

随后《至尊法案》在亨利近乎嘶吼的声音中颁布了。它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的唯一领袖(圣公会和天主教教义一致,只在细节处有修改),从而令其拥有宗教和世俗事务上的绝对权威。

至此英国已完全脱离罗马教廷控制,成为拥有完整主权的新教国家。

后来,亨利八世顺利地由自己判决婚姻无效,并与安妮·博林举行大婚。只不过,这对新人的关系也没维持多久——安妮·博林在诞下伊丽莎白一世后便不再得子嗣。亨利八世失望极了。

1536年5月19日,9点。这位英格兰皇后最终在宫廷权术中败阵,被克伦威尔等人送上了断头台,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公开处决的皇后。讽刺的是,亨利八世在其之后又娶过4任妻子。

03 红色的十字,微妙的邦联共主


公元1603年,3月24日,里士满皇宫。病榻上的伊丽莎白一世逐渐失去意识。大臣们焦躁地围绕在她身旁,祈求上帝能再多给女王些时间。

但伊丽莎白还是带着她的贞洁离开了,只留下一纸承诺。此时,远在苏格兰的詹姆士六世,正推搡着信使,反复确认了这个消息。

没错,在《1603年联合法案》生效后,詹姆士六世即成为女王钦点的接班人,是苏格兰、英格兰以及爱尔兰共同的王,史称詹姆士一世。(爱尔兰在1541年就已和英格兰实现邦联共主)

图左为英格兰国旗,右为苏格兰国旗

1606年,在新英王的带领下,议会又将苏格兰人的圣安德鲁旗帜(蓝底白叉)与英格兰的圣乔治十字棋(白底红十字)重叠在一起,成功塑造了英格兰王国崭新的标志。(1707年《联合法案》后称“大不列颠王国”,1800年又加入爱尔兰的名字,称“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

公元1606年,英国国旗

至此,斯图亚特王朝接棒都铎王朝,正式将苏格兰、英格兰以及爱尔兰打造为邦联共主的强劲帝国,殖民范围远至北美大陆。(1801年,汉诺威王朝将爱尔兰白底红叉的圣帕特里克旗加入到英国国旗中,形成现有样式,如下图)

但英国的邦联共主绝非万全之策,斯图亚特的国运也险些命丧于此。

1649年,1月30日清晨,白厅的寒风让人警醒。查理一世穿着两件衬衣,颤颤巍巍地走向断头台。在奥利弗·克伦威尔和圆颅党人的注视下,他故作镇静,不愿流露出丝毫胆怯。

图为查理一世被斩首

这位曾高高在上的英王,再也没有了往日神采,他落寞的眼神仿佛在告诉后人:做人需要从一而终,切不可举棋不定。

查理一世的症结就在于此:英国本是新教国家,可他偏娶了一位虔诚的天主教王后。耳边风动摇了查理对新教的信念,也动摇了他在苏格兰人以及英格兰人中的地位。

当他偏执地要求苏格兰新教徒也需采取天主教礼节时,寒意其实就已经飘向了他的脖颈,只不过这位英王反应过于迟钝罢了。

果然,苏格兰新教徒们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抵抗情绪。

但若想讨伐这些不听话的北方佬,查理一世必须先得到议会的支持,或者说先得到钱。

此前,国王已连续11年未召集过议会,对他来说,议会只能是一部不能反驳的提款机器。但议会成员们却不这么想。

他们说出查理的种种不是,阐述了英国发展遇到的种种障碍。但这些话放在英王面前,屁都不是。

他只在乎苏格兰的新教徒是否能臣服于自己,于是再次丢下议会,发启了两次主教战争。结果却皆以失败告终。

图为奥利弗·克伦威尔

查理一世种种疯狂得操作,让代表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奥利弗·克伦威尔等人寻到了死亡气息。当国王严词拒绝议会谋求的权力后,英国内战正式打响。

最终,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在内兹比战役中彻底击垮国王部队,并于普雷斯顿战役再次击败国王求来的苏格兰联军。至此,查理一世大势已去。

寒风吹透了他的脸颊,不再有血色。他宽恕了刽子手,但他却宽恕不了背叛的英国臣民。

邦联共主让查理一世深陷于苏格兰长老派、英国圣公会、爱尔兰宗教矛盾等各方势力争端中,再加上破茧而出的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似乎这位斯图亚特第二任国王的命运,冥冥中早已注定。

红色的军服,帝国之崛起


1645年2月,英国议会,奥利弗·克伦威尔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议会已通过《新模范陆军法案》,一支即将左右帝国命运的部队正式成立了。

新模范军是英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正规部队,早期由自耕农组成,后加入了一些具备作战经验的新教老兵。

法案发布后,这只陆军规模被限制在22,000名士兵左右。包括11个骑兵团,12个步兵团,和1个龙骑兵团。成员均需穿着威尼斯红色大衣配白色,蓝色或黄色饰面。

按照迷信说法,红色大衣可以遮盖住鲜血,令士兵生猛无畏。克伦威尔正有意打造这样一支铁军,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正是这只红色精锐,在内兹比战役中杀得王军屁滚尿流,一举赢得了“铁骑军”的美誉,并将克伦威尔和资产阶级力量推上历史舞台。

后来,尽管查理二世的复辟导致新模范军解体,但红色却永远留在了帝国部队中,标志着大英帝国的崛起。

图为安妮女王时期的英国海军

安妮女王时期,英国海军也彻底换装了红色外套。从1755年建立海军常备军到1802年,士兵们几乎都着统一的红色军装和白色饰面,这种打扮持续到拿破仑时期才发生较大变化。(先改为白色上衣,后改为蓝色上衣配红色勋章。)

一时间,似乎全世界的人们都对这抹红色产生了敬畏。无论是1757年后印度的总统府大厦,加拿大旧市政厅,还是新加坡哈芝巷,亦或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红色均主宰了一切。

直到英国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红色魔力才渐渐消退。但如今,它依然作为英国皇室最尊贵且最具标志性的颜色,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所青睐。

而那支踢着正步,端着步枪的红色皇家卫队,则作为大英帝国最强势象征,成为英国百姓追忆的原点。

这就是红色与英国的故事。从公元8世纪到现在,红色一直根植在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征服着一代又一代的英国人。

颜色是欲望的根源。

红色也是大英帝国的起点。

那么它的终点呢?兴许也和红色有关吧。

往期回顾:《带点颜色的科普:英国历史,如何被一抹红色征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