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食阁与我们的“国营食堂”不是一回事

这两天网络上关于国内要大力发展“国营食堂”的消息挺多,从网上披露的截图看,细节尚不可确认。但有网友说这是在学习新加坡的“食阁”,我却不敢苟同。

上世纪后期,新加坡为了发展旅游业,开始打造“无烟城市”。于是,规定家庭不得向室外排放油烟,所以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不在家做饭,选择在“食阁”就餐。国内有这个必要吗?有多少家庭会这样选择?

并且,新加坡的“食阁”,实际上是政府统一标准的“大批档平台”,并不是新加坡政府自己经营的“餐厅”。这与我们过去的“国营食堂”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不是与当下要打造的“食堂”一致呢,我看也不会一样。

新加坡食阁

另外,有人把“国营食堂”与老龄化联系起来,就更是自作聪明了。在我看来,任何所谓的保障体系若要建立,并长期运行,首要的是“钱”。要么,有财政长期贴补,要么其本身具备良好的“造血能力”。我们当下的财政有这个条件还要贴补食堂吗?而历史和现实也有无数的案例来证明,这类的“国营”基本只会亏损!

讲到这里,我建议大家看一下我之前一篇文章:《新加坡是不是隐藏最深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加坡的“国企”很发达,这与其国际领先的清廉指数息息相关,而这种清廉又是建立在相对充分的民主和“小国寡民”背景下的治理特点。

而我们如果要大力发展“国营食堂体系”,必然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1、是纯国营还是国家打造平台,私营餐饮机构入驻?如果是私营入住,这个平台的优势是什么?会不会间接增加成本?

2、如果是纯国营,其优势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真的不会成为一个亏损平台吗?

3、国营食堂对民营餐饮体系会构成多大的冲击?会不会与民争利?

4、政府的核心职能和重点工作是什么?有没有必要介入到这样细分的商业运营当中来?政府是不是更应该做好立法和执法,用“标准”来规范?

5、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对营商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想什么都干好,其结果一定是什么都干不好。四十年来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管得细,基本于等于“管得死”。打造营商环境,比参与商业活动,要更重要,更有价值。

如果您喜欢草根的文章,请"关注、点赞、转发"!谢谢!或许在我的主页能发现更多你喜欢的内容!(特别强调:近期发现有其他自媒体转载本人文章,请务必标明原作者,否则视为侵权)

推荐我的其他文章:

新加坡是不是隐藏最深的社会主义国家?

企业家与商人的区别,谁能代表中国企业家?

企业家重要,商人就不重要了吗?

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所有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