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和新加坡、香港、迪拜对比,上海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为啥如此先进?

导言

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公布,上海临港将对标国际上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实施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先行启动面积为119.5平方公里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采用特区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区域内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的理念,有望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辐射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原有自贸试验区扩区,也不是简单的现有政策平移,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创新变革。新片区功能定位从推进贸易便利化转变为推进贸易自由化,同时强调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使其具备了自由贸易港的部分特征。本文将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下文简称新片区)进行深度解读。

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概念解读;2)我国自贸区发展历程梳理;3)国际成功案例对标;4)临港区域产业评估。

01、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概念

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FTZ)被世界银行定义为某一国家自主决定的、单方面向世界开放的小块特定区域。区域内视为“境内关外”,以海关保税、免税等投资优惠为核心政策,主要功能为航运物流、出口加工、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China Pilot Free Trade Zone)是我国以推进贸易自由化、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目前区域内实行“境内管内”的海关特殊监管监管制度,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自由贸易港(Free Trade Port)是指设在国家与地区境内、海关管理关卡之外,允许境外货物、资金自由免税进出的港口区,是依托港口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从战略定位上看,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块“试验田”,其目的是在特定地区探索试验可复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经验。自由贸易港则是全面开放的新高地,作为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自由贸易港需要在市场准入、金融制度、税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

从开放程度上看,自由贸易试验区侧重于货物流通方面的开放,实行负面清单和事中事后管理后,很多货物还是要申报。而自由贸易港则是全方位开放,包括货物流通、货币流通、人员流通、信息流通,及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在新片区内设立物理围网区域,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从《总体方案》来看,新片区建成以后将不同于我国现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最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具备自由贸易港的部分特征。

02、我国自贸区发展历程梳理

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至今,我国已形成“1+3+7+1”的雁阵型自贸区局面。

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接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

2015年广东(南沙、深圳蛇口、珠海横琴)、天津、福建(平潭、福州、厦门)三大自贸区成立,对接粤港澳深度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岸经济合作等区域发展战略。

2017年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七大自贸区成立,对接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发展战略。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自贸港区。

2018年1月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依托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机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

03、国际成功案例对标

(1)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功能延伸,实现生产要素集聚

新加坡以自由贸易区为抓手形成生产要素集聚。至2017年底,新加坡已建成9个自由贸易园区、70多个保税仓、7大出口加工区和35个工业园区。自由贸易园区周边配套建设物流分销中心和保税仓,通过便捷的境内货运交通连接出口加工区及工业区,形成一套成熟可复制的商业生态系统。

自由港功能延伸,形成五大功能中心。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向多功能自由港转型,以航运贸易为基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承接亚太物流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石化工业中心及跨国公司总部中心等五大功能,成为亚太区域中心城市。

表:新加坡自由港五大中心功能

(2)香港:港城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完全市场化的管理体系是发展的必要条件。香港的贸易、国际中转、金融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各工业区完全民营市场化最大限度地保证经济自由运行,海关完全免税、事前文件审核、抽样货检最大程度保证通关便利。

港口配套设施建设保证亚太航运中心地位。香港于1966年即兴建集装箱码头,通过填海工程及30多年的港口建设,形成了拥有9个集装箱码头、共24个泊位的葵涌―青衣集装箱港,保证了香港航运中心地位。

港城结合推动产业升级。香港在工业多元化的推动下,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部门迅速成长并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地位。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通讯业、航运业、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建筑业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制造业为基础,服务业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并最终成为世界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及旅游中心。

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后香港在WTO框架下和多个国家和地区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 “9+2泛珠三角合作框架”达成,进一步强化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并深化了港珠澳的区域经济合作。

(3)迪拜:管理模式创新、财税优惠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迪拜集成港口、海关、自贸区等各有关部门组建自贸区管理局,对外执行政府职能,对内承担建设、运营、招商等事宜。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以统一办公替代平行的多头机构,实现了对企业的一站式高效服务。

“境内关外”财税优惠扶持。迪拜整体税负极低,且针对自贸港实行“境内关外”的关税减免。一方面税种少、税率低、征税范围窄;另一方面货物入境只需缴纳5%的关税,如货物转口则免除所有税费。

高度重视港区基础设施建设。迪拜政府明确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领域。港口建设方面配备了世界级的物流配套设施,为外商中转货物贸易提供便利;机场建设方面迪拜政府推出“天空开放政策”实现空域自由,凡是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可申请开通航线,这促成迪拜成为中东航空枢纽,连接欧亚非州,带来大量的旅客吞吐量。

04、临港区域产业发展评估

《总体方案》指出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新片区更加集中、精准地聚集国际高端要素,注重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区域内实施特殊的税制安排,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制度创新。新片区对境外进入物理围网区域内的货物、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和服务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域内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扶持政策。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放宽区域内人才落户和购房限制条件等。

《总体方案》更宽产业领域、更高层次、更大力度的产业人才扶持政策,预计将为区域内产业发展带来持续利好。中指院结合公开资料对临港产业业态、区域布局以及重点项目进行了梳理。

表:临港区域产业业态梳理


表:临港区域重点产业项目梳理


数据来源:政府公开资料,中指院综合整理

评估结论

临港区域产业集聚度较高:临港六大功能区主导产业均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完整,经过15多年的深耕发展,核心主导产业已形成较强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新一轮发展基础条件雄厚。

创新研发能力较强:临港区域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重大突破。以特斯拉超级工厂、上海电气、中国商飞、奔驰再制造工厂、中航商发、中移动研发基地、中科新松、裕同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研发类企业在临港集聚,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和市场规模优势。

区位条件不断改善:临港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拥有13公里长的海岸线,具备得天独厚的码头资源,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2013年年底投入运行的轨交16号线将临港纳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构成综合交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