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广州市政府在市“两会”上首次释放“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强烈信号。
从去年底以来,中心城区先后向都市工业抛出绣球,引导产业资源回流,开年后,海珠区更是率先吹响发力都市工业的崭新号角。
都市工业并非新鲜事物,国内外的大城市都有相关实践。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工业如何扎根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未来将以怎样的形态回归落地?这一期观点,我们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都市工业与城市功能完善、能级提升的关系。
主持人:朱伟良 郭苏莹 投稿邮箱:nfrbgzxwb@126.com
周顺波
都市工业作为都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业态,以超大城市、国际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为依托,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是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通过国内外经验发现,国际大都市在再都市化阶段,通过发展都市工业,带动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回归和品质人群的再聚集,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推动了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
国外经验表明都市工业增强产业韧性
工业化是全球城市化的驱动力,当前全球近六成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随着人口拥挤、地价上升、环境污染等都市病的出现,人口和产业搬离中心城区的逆城市化现象也随之而来,产业“脱实向虚”、过度服务业化,随之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如美国底特律由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外迁后城市濒临崩溃和破产的边缘,是逆城市化向再城市化换挡失败的典型。
纽约曼哈顿、休斯顿等城市上世纪也经历过产业空心化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休斯顿在能源产业衰退之际建设了世界闻名的“太空城”。纽约曼哈顿紧抓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以“金融+科技+创意设计”发展出“硅巷”,借助硅谷的技术与本地发达产业结合,围绕金融、广告媒体、零售、医疗等进行技术或模式创新,为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成功引导新兴产业“回城”“上楼”,通过发展都市工业成功实现再城市化。
新加坡也是全球都市工业发展的典范,2020年,其人均GDP位居全球前列,二产比例仍高达20.5%,都市工业的发展增强了产业韧性,有效防止过度服务业化导致的“脱实向虚”和泡沫问题。
都市工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变量
我国用40年完成了西方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部分城市已开启了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原有产业因成本、环境导致的挤出效应不断迁移,新旧产业换挡,金融化、过度服务业化与产业空心化的问题交织浮现。
这一现象在部分一线城市中心城区表现尤为突出,如广州天河区2020年三产占比92.5%,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区13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难觅一块新增新工业用地,存量工业用地也大多调整为商业用地,高地价让企业纷纷向城市外围甚至外地转移,新兴都市工业导入成本高、空间少。深圳罗湖区也面临服务业占比较大的问题,由于再城市化过程中错失都市工业导入的窗口机遇期,发展后劲相对不那么强劲。
深圳南山、福田,广州黄埔等后来居上的百强区都市工业发展更为均衡,如南山区第二产业仍占据30%的比重,福田区作为深圳的“首善之区”,在华强北、车公庙、梅林等核心地段仍保留了都市工业的发展空间,华强北赛格工业园、天安数码城已成为都市工业发展的典型范例,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采购、组装、集成链条完善,形成种类繁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和数字产品。南山在蛇口打造的南海意库,为“创意设计+制造”的都市工业提供了另一种范例。
让“数字科技+创意设计”回归城市
一线城市和部分中心城市率先发展都市工业,因其率先面临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升级挑战,发展都市工业正是解决城市发展换挡空窗期的重要选项之一,是决定城市产业升级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国内城市已经意识到都市工业带动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和重要作用,北京、上海上世纪90年代即出台了都市工业的发展规划。深圳近年来通过划定工业红线、“M1+M0”“工改工”等方式,为都市工业预留发展空间。广州海珠规划在“十四五”兴建10个都市工业园区,天河首次将都市工业列入主导产业,推动工业回城和城市“强心”。成都出台了都市工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南京、宁波等城市也纷纷跟进,打造各类都市工业示范园区和街区。
在数字经济时代,都市工业不仅仅是工业回城、工业上楼,其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上世纪90年代北京和上海发展的都市产业,更多是围绕衣食住行、印刷、建材等方便居民、创造就业的产业。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科技与创新创意融合才是都市工业发展的关键内核。都市工业不仅仅是软性的服务,更提供“硬”产品,具备“硬”的特征,但其高附加值更多来自研发、设计、创新等看不见的“软”服务,通过数字技术,都市工业实现制造的轻量化、小型化、专业化、订制化、分散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都市工业生产与服务的边界日趋模糊,硬件和软件高度融合,“科技+创新创意”已成为发展都市工业的核心。在此意义上,都市工业与其说是“工业”回归城市,不如说是“科技+创意”回归城市,代表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未来。
(作者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