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缅甸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军政府拒绝外国救援组织的签证申请

特强气旋风暴纳尔吉斯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编号:01B,中国大陆定为超级气旋风暴是2008年北印度洋气旋季第一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也是自2006年气旋马拉以来第一个登陆缅甸的风暴。纳尔吉斯横扫了缅甸南部的海岸线,引起严重风暴潮,造成极大破坏,它在该国至少导致90,000人死亡,56,000人失踪。它是缅甸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CNN引用美国官方估计最后的死亡人数将超过十万人。

纳尔吉斯于4月27日在孟加拉湾中部形成,起初缓慢向西北移动,受惠于良好环境得以快速增强。4月29日系统受干空气影响强度减弱,在开始转向东移后重新快速增强,并于5月2日达到强度的颠峰(至少为165公里每小时)。不久风暴在缅甸伊洛瓦底省登陆,进一步移入内陆后在缅甸与泰国的边境附近消散。

风暴历史

一个位于印度金奈的东南偏东方约1,150千米的孟加拉湾洋面上的低层环流中心附近有深层对流持续发展。在良好的幅散和微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之下,系统的环流巩固,并缓慢地组织起来。4月27日3时,印度气象局把系统定为低压,9小时后升格为深低压。同一时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也把系统升格为热带气旋01B。系统受到一个位于其北方的高压脊引导缓慢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旋卷度开始增加。4月28日0时,当系统移至金奈以东约550千米处,印度气象局把它升格为气旋风暴,并命名为纳尔吉斯。4月28日,纳尔吉斯陷入两个分别位于其西北和东南方的高压之间,移动速度减慢至接近停滞。同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它升格为气旋。不久,印度气象局也把纳尔吉斯升格为强气旋风暴。受惠于较高的海水温度,风暴继续增强,并发展出风眼结构。4月29日早上,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估计纳尔吉斯的最大持续风速达到每小时160千米(1分钟平均),同时印度气象局把它升格为特强气旋风暴。起初,预报指出风暴可能在孟加拉或印度东南部一带登陆。后来系统因为受到干空气入侵而减弱,中心附近的深层对流因此显著消减。同时,位于风暴东南方的高压开始引导系统转向东北移动。虽然对流有所消减,但系统的环流依然强烈,根据卫星影像作出的德沃夏克分析法则得出系统可以曾减弱至热带风暴强度。4月29日晚上,对流开始重新发展,但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却阻止了系统的增强。

5月1日,纳尔吉斯转向接近正东方向移动,并得益于大幅改善的高空辐散和一道接近中的高空槽而开始快速增强,并发展出一个直径为19千米的清晰风眼。5月2日,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为系统在接近缅甸海岸时达到其强度的颠峰,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15千米;而印度气象局则认为其颠峰强度为每小时165千米(3分钟平均)。纳尔吉斯约于5月2日12时登陆缅甸伊洛瓦底省。风暴在陆上逐渐减弱并转向东北方向移动,在仰光以北以每小时130千米的风速掠过。5月3日早上,印度气象局对纳尔吉斯发出最后一报警报。系统在接近缅边境的高原地区时快速减弱,联合台风警报把它降格为热带风暴下限强度,并发出最后警报。

影响

纳尔吉斯风暴带来的巨大降雨量,由热带雨量测量卫星统计

孟加拉湾

斯里兰卡,风暴纳尔吉斯带来了惊人的降雨,造成斯里兰卡有10个省区淹水并发生土石流。这些地区中又以拉特纳普拉凯格勒两区受创最大,当地至少超过3000户以上的家庭流离失所。数千间的房屋被洪水淹没,21间房屋被摧毁。降雨使得斯里兰卡全岛有4500人无家可归,和超过35000人受灾。共造成三人死亡。

印度气象局发布警报,要求渔民在风暴期间不要出航在海上捕鱼。巨浪跟强风将会沿着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海岸。此外,风暴也使得印度东南沿海地区温度有所下降,而当时当地正受到严重的热浪袭击。

当风暴即将扺达孟加拉时,官方要求孟加拉农民赶紧完成稻米的收割工作,同时,孟加拉之前因气旋锡德有过严重的粮食短缺经验,而纳尔吉斯会导致农作物损毁。

缅甸

缅甸风灾前(上)及后(下)

缅甸灾区

2008年5月3日,发生风灾后第一日缅甸官方政府确定在纳尔吉斯吹袭缅甸后造成至少4人死亡,但官方并没有调动任何资源救灾。

2008年5月4日,官方死亡人数增至15,000人,国际社会开始了解到风灾的严重性。

2008年5月6日,死亡人数增至22,980人死亡,42,000人失踪,官方估计死亡人数会上升至70,000人。故此缅甸政府宣布五个地区——仰光省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孟邦克伦邦为确定的灾区。数以千计的建筑物被吹毁,在伊省的拉布达,官方媒体报导75%建筑物倒塌,20%屋顶被吹翻。有报导指在伊洛瓦底江有95%建筑物被吹毁。

2008年5月10日,缅甸官方媒体报导死亡人数增至23,335人,37,019人失踪,1403人受伤。联合国及部分驻当地外国大使估计超过十万人死亡、超过100万人无家可归、近190万人受灾及只有四分之一灾民得到救援,当中有很多人没有洁净饮水和食物。官方不理会国际呼吁把所有资源集中于救灾工作,他们如期在当日举行缅甸宪法公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未能与缅甸总理对话,感到失望。他呼吁缅甸军政府放下政治歧见,容许外国救援人员入境协助救灾,否则会出现更大灾难。

2008年5月12日,官方传媒报道死亡人数增至32,000人,33,000人失踪,国内仍有一些地区与外界隔绝,很多灾民仍然得不到救援,但政府官员仍然强调,不批准外国救援队伍入境,所有救灾和赈济工作要由军政府直接指挥。

2008年5月13日,死亡人数增至34,273人,27,838人失踪,联合国警告,现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灾民受到救助,除非军政府立即准许大规模空运与海运提供协助及缅甸政府加快向国际救援人员颁发签证的速度,否则在热带气旋造成惨重伤亡后,缅甸可能面临“第二波浩劫”。

2008年5月14日,死亡人数增至38,491人,联合国估计受灾人数增至250万人。由于受灾地区受暴雨威胁,为救援工作增加难度,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表示,灾民会受更大灾害威胁,他们也首次估计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28,000人。潘基文正在考虑派主管人道协调厅副秘书长霍姆斯在今后几天内随世界粮食计划署的人道救援飞机前往缅甸。欧洲执行委员会负责人道援助的委员米歇尔告诉法新社说,热带气旋摧毁缅甸主要农业地带的稻米库存之后,缅甸面临饥荒的危机。

2008年5月15日,上午死亡人数增至43,318人,晚上增至77,738人死亡,55,917失踪,19,359受伤。世界卫生组织指,缅甸风灾灾区出现霍乱个案,但数字跟当地往年相若,暂时未见有大规模爆发迹象。

2008年5月17日,缅甸政府早上首次带领外国使节团,前往风灾冲击最严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但由于政府计划行程,使节团不能自由考察。

2008年5月18日,缅甸领袖丹瑞首次在灾区露面。

2008年5月19日,联合国主管灾难、人道事务的副秘书长霍姆斯抵达缅甸,进行三天访问。霍姆斯此行旨在说服缅甸军政府敞开门户,接纳国际对风灾的赈济努力。为协助缅甸展开救灾及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新加坡举行东盟外长紧急会议,缅甸同意与东盟协调救灾工作及接受更多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但会议被批评不能说服军政府放宽限制外国救援人员入境。中国医疗队应邀参与灾区医疗救助服务,也是第一批国际救援队之一。

2008年5月20日,缅甸今天起展开三天的正式追悼活动,在当地时间早上九时降半旗,向十三万三千人丧生或下落不明者致哀。

2008年5月22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泰国启程前往缅甸向军政府施压,要求缅甸当局接受全面的救灾援助。

2008年5月23日,潘基文今天在缅甸新首都奈比多会见军政府主席丹瑞后表示,缅甸同意允许所有外国救援人员入境展开赈灾行动,以救济灾民。

事后

风灾当时的仰光省

国际救援队于仰光机场

国际救灾物资

2008年5月9日联合国呼吁国际社会提供1.87亿美元救济缅甸灾民,其中:

  •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需要560万美元向受影响地区近63万人提供粮食。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需要1000万美元援助被风灾摧残的贫困农业及渔业社区。
  • 联合国人口基金需要300万美元,指风灾造成数以万计怀孕妇女无家可归,她们急需救生设备和协助,基金正在和人道救援组织合作调动紧急医疗设备去帮助有需要的灾民。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需要820万美元救助有需要的儿童和妇女。
  • 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即时出资2000万美元,确保有紧急需求时,可迅速处理。
  • 其他国家也承诺提供近7700万美元的援助。

各方反应

  • 外交人员在仰光市告诉路透社记者一些有关情况。他说被风暴袭击过后的这些地方,在他眼中看来,就像是被战火蹂躏过。联合国官方亦评论“这里情况非常糟糕,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民众处在很恶劣的情况”。
  • 另一联合国代表在报告表示“伊洛瓦底三角洲不但被风雨吹袭,而且暴风雨亦同时令环境变得恶劣”。英国每日电讯报》报导此风暴引致缅甸食品价格不断攀升。
  •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泰国办事处发言人指出缅甸军政府拒绝外国救援组织的签证申请是“当今社会中史无前例的”。
  • 英国驻缅甸大使告诉半岛电视台指缅甸救援规模可能比2004年在印尼亚齐省发生的南亚海啸的大两倍。他也说联合国、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及其他救灾队伍正运送救援物资到灾区,少部分运载物资的飞机获准降落,但其它物资及外国专家人员无法入境,物资到达进度不能应付现在的需求量。
  • 一名缅甸学者告诉半岛电视台指缅甸政府认为如果准许国际救援组织入境,外国会看到政府如何侵犯自己国民人权及侵吞国家公款。他们也试图掩饰今次风灾导致的损失。
  • 法国外交部长在2008年5月10日向法国《费加洛报》表示,法国不会把救援物资直接交给缅甸军政府,但会独力把物资送到灾民手中。